所在位置: 政务公开 > 规划总结 > 政府工作报告

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

信息来源:中山市人民政府 发布日期:2013年03月04日

——2013年2月26日在中山市第十四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中山市人民政府市长 陈良贤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2年工作回顾
  2012年是全市上下奋勇前进夺取重要成绩的一年。面对国内外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面对非同寻常的各种考验,市政府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与全市人民一道,围绕率先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和美家园的核心任务,千方百计稳增长,攻坚克难促转型,真抓实干惠民生,实现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经济质量效益得到新提升。全市生产总值2441亿元,增长11%,总量居全省第5,增速居珠三角第2,人均生产总值77527元。工业增加值1291.5亿元,增长14.5%。服务业增加值1025.2亿元,增长7.1%。固定资产投资893.4亿元,增长1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9.3亿元,增长10.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01.9亿元,增长10.2%。出口总值246.4亿美元,增长0.4%。实际利用外资8亿美元,增长10.1%。“三个一百”政策成效明显,引进一百投产项目产出强度增至844万元/亩,为2010年全市平均产出强度的4.5倍,内资百强企业85%拥有自主品牌,百家外商投资企业及来料加工企业转型升级目标顺利实现。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增加值、全员劳动生产率、平均立项投资额分别上升10%、11.4%、60.6%,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9%。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年度考评全省第4,比上年提升3个位次。
  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新突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5:55.5:42。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33%,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61.5%,农业总产值增长2.2%。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成为省数控一代机械产品创新应用示范市,风电装备、新能源汽车、光电装备成为省市共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健康科技产业成为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首批试点。市属国有经济结构布局优化。1万多家个体工商户转型为企业。4个省级产业转移园区累计开发4.5万亩。金融业增加值增长13.4%,境内外上市公司21家。实现省科技特等奖零的突破,发明专利授权增长31%。引进2家省级创新科研团队,新增4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分支机构、1家院士工作站、7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培养引进各类人才4.7万人。
  城市基础建设迈出新步伐。翠亨新区发展总体规划、建设方案、管理架构获省批准,进入实质建设阶段,翠亨国际旅游小镇项目开工。深中通道、深茂铁路等规划选线落实,古神公路二期、横二线东段、纵二线南段、纵四线、中山港大桥扩建等交通项目动工,105国道改造、广珠中线二期、十水线、东部快线等加快建设,福源路、广珠西线高速三期等建成通车。新建改建5个公交枢纽站,新投放192辆新能源公交车和出租车,实现中山通IC 卡乘车市域全覆盖,15条跨市公交线路有效对接,中心城区公交出行分担率提高到23%。嘉明电厂三期等电力项目加快推进,中山积水潭骨科医院等卫生项目有序开展。启动秀美村庄建设,4个镇、15个村新增为省宜居示范镇村。改造危桥涵59座,建设农路硬底化195公里。获全省“三旧”改造奖。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复检。整治内河涌210公里,岐江河水环境生态保护区加快建设。中心城区雨污分流工程全面启动,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1万吨/日,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居全省前列。新种与提升道路绿化400公里,新建与改造绿地面积71万平方米,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9平方米,森林覆盖率19.4%。建设绿道280公里,新投放3080辆公共自行车,使用频率居全国前列。
  人民群众生活有了新改善。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增加额9成以上用于民生保障。十件民生实事全面完成年度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1.9 万元,分别增长12.4% 和12.6%,高于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增速。新增就业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3%,劳动力转移就业考核连续3年全省前三。扎实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建成11个创业孵化基地。社会保险城乡一体化水平提高,城镇职工社保总参保728.5万人次。城乡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430元,完成405户低保低收入家庭危房改造,发放临时价格补贴795万元。率先建成社会救助网上协同平台,为3万户老人新安装应急呼叫装置,成为全国养老服务标准化试点市。筹建保障性住房4333套,超额完成省任务。新建平价商店 93家,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3%。开展农村(社区)文化室高标准全覆盖工作,建成中山漫画馆。各类教育全面发展,高考录取率连续7年全省第一,校车安全实现全程信息化监管。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公办基层医疗机构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零差率销售,食品药品安全监督进社区。体育惠民广泛开展。蝉联全国全省双拥模范城。"双到"扶贫和对口援建成果巩固提高。
  社会建设管理取得新成效。成立市镇两级社会工作委员会,建立社会发展监测预警机制。农村社区建设"2+8+N"模式等3项工作入选省社会创新观察项目。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社工队伍及其本土化建设加快。全民修身行动成效显著,建成修身学堂650多间,高分通过全国文明城市测评。建设法治广东示范市,率先设置行政复议镇区受理点。广泛开展全民普法,人民调解成功率98.3%。城乡户籍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人口计生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异地务工人员积分服务向住房保障延伸,1.4万人积分入户或入读公办学校。"三打"行动成果显著,"两建"工作扎实开展。实施全民治安工程,妥善处置突发事件,综治、信访、应急管理等工作保障了社会稳定。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各类事故宗数下降,直接经济损失减少14%。台务、民族宗教、统计、审计、国防建设、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气象、人防、档案、方志等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
  行政服务效能得到新提高。出台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鼓励工业投资、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等一揽子政策,开展"五个一"暖企行动,采取150多项服务措施,为企业和基层解决一批实际困难。外事侨务工作获外交部 "服务国内发展突出贡献奖"。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37件、政协提案230件,满意及基本满意率100%。简政强镇事权改革稳步推进,下放事权1400多项。建设广东省网上办事大厅中山分厅,深化政务公开。完善电子监察系统,廉政勤政和反腐败工作加强。实行市属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标准化管理,一般性行政经费支出压减5%,成为全省政府绩效管理试点市。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一年,我们深刻体会到:必须勇于克难奋进,积极应对稳增长促转型的繁重任务,紧紧咬住既定目标,众志成城、迎难而上,力促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善于转型升级,决不因为困难而放慢结构调整步伐,坚持以产业转型为引领、城市转型为核心、社会转型为支撑、政府转型为保障,力促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必须基于以人为本,强化人民利益在发展中的核心地位,越是困难时候越要保障民生,力促不断增进人民福祉。必须立于统筹发展,推进经济社会协同、区域发展均衡、人与自然和谐、新老中山人和睦,力促城乡全面协调发展。这是全市干部群众共同创造的宝贵经验,必须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回顾过去一年,我们倍感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结果,是海内外各界关心帮助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企业家、干部群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我市解放军和武警官兵、人民警察,向所有关心支持中山发展的老领导、老同志、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内外友人表示衷心感谢!
  2013年工作安排
  201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战略部署的开局之年,是我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当前,我市正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机遇期,也处于转型升级的爬坡越坎期。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我市发展仍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经济增速放缓,保位争先压力加大;一些重点项目推进不快,发展后劲不足;基础设施薄弱,城市功能亟待提升;社会矛盾凸显,转型发展任重道远。我们既要充分看到积极因素,坚定发展决心;又要充分估计困难挑战,加强战略谋划。今后几年,要更加注重发展质量效益,更加注重统筹资源办要事,更加注重大企业大项目大平台拉动,更加注重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更加注重改革创新驱动,更加注重精细化管理。努力形成全市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大好局面,努力创造更持续的发展、更和美的城市、更幸福的生活,努力在珠三角地区率先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2013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和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发展的统筹意识、人均意识、精品意识,加快结构调整,坚持改革创新,增进社会融合,努力改善民生,建设"三个适宜"幸福和美家园,为我省"三个定位、两个率先"总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 ,出口总值增长4%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 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 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下,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9% ,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完成省下达年度计划。贯彻省委、省政府保位争先工作部署,力争通过进一步转型升级,使增长性指标实现更好更快增长。
为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一、着力抓投资拓市场,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注重投资的方向、结构和质量效益,挖掘释放消费潜力,拓宽国内国际市场,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加强重点项目建设。今年安排市重点项目98项,年度计划投资241.6亿元。健全重点项目动态管理、并联审批、要素保障、领导挂点、责任考核制度,形成开工一批、建设一批、竣工一批、储备一批的滚动开发格局,千方百计促进重点项目落地。加快重大产业平台、重大产业项目、重大核心自主技术产业化项目建设。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进行重点招商。统筹招商资源,创新产业链对接型招商模式。修编产业发展导向目录,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投资强度大、产业带动好的优质项目。探索成立外资投资基金,鼓励企业境内外并购重组。
积极扩大消费需求。支持企业开拓国内市场,创设内销品牌,参加国内会展。实施现代流通业发展十项工程,引进大型商贸流通企业,拓展中山产品全国销售网络,探索建设市外经贸合作平台,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编制全市商业发展规划,完善核心商圈和社区商业布点。引导房地产健康发展,建设城市综合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提高经济开放水平。优化进出口结构,推动进出口增长。组织优势产品开拓国际市场。鼓励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建设重点进口商品分销平台,扩大资源性原材料进口。支持企业设立境外产销网络。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争创综合保税区。
  二、着力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
  牢牢把握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采取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举措,构筑产品附加值高、质量效益好、要素资源占用少、能够支撑群众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的发展模式。
  加强产业组织创新。完善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 "双轮驱动"、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的新型产业体系。办好经济协作区,建设总部经济集聚区,吸引企业总部、区域总部、研发营销中心进驻。引导本地企业扎根中山"走出去",培育生产在外、研发销售在内的企业组织。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鼓励大中小企业联盟协作。实施"新三百"计划,力争经过三年左右努力,培育10个百亿级企业、百个10亿级企业、10多个百亿级乃至若干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提升发展先进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增长10%。突破发展高端新型电子信息、半导体照明、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先发展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培育发展节能环保和新材料产业。推进风电装备制造、物联网和北斗导航产业、光电装备产业、软件产业等基地建设,发展游艇产业,打造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示范区。
  大力振兴传统优势产业。实施传统产业改造计划,以设计、品牌、信息化、现代业态为手段,推动传统产业集群向现代产业集群提升。整合灯饰光源、家用电器、家具地板、纺织服装、金属制品、厨卫洁具等家居产业资源,打造"中山美居"区域品牌,建设"中山美居"体验与展销中心。推动资源依赖型、环境容量需求型企业异地转移发展。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信息服务等科技服务业,继续推动企业研发设计等机构建设成为面向社会的独立法人。大力发展供应链物流、创新金融、结算中心等新型业态,积极发展健康卫生、智慧生活等幸福导向型产业。打造第二批5个市镇共建高端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建设金鹰广场等服务业重点项目。推进翠亨国际旅游小镇等旅游业重点项目建设,发展城际旅游合作。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集约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推广农业科技,扶持花卉苗木、水果蔬菜、水产养殖等特色农业转型升级。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培育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争创国家和省名牌产品。保障粮食安全。
  三、着力推进创新驱动,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牢牢把握创新驱动这一核心战略,全方位推进科技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和品牌创新,发挥创新对转型升级的引领作用,建设创新型中山。
  大力改善创新环境。健全促进创新的政策措施,完善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力争研发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达2.23%。强化产学研对接,引进高端研发机构。加强创新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公共技术平台开展核心和关键技术攻关。实施科技重大专项,推进生物大分子新药研发服务、大功率永磁同步电机、海上风机安装设备研制等项目。
  发展科技型企业。实施科技强企计划,重点扶持成长性好的科技型企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组建各类工程技术中心,引进培育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市,运用知识产权、股权质押等银行贷款方式,加大金融对企业创新支撑。重点推进无掩模光刻等核心自主技术产业化。
  实施品牌标准专利战略。推进多层次品牌振兴工程,实现区域品牌与产业品牌、企业品牌齐头并进,支持省级以上名牌名标做大做强。推进技术标准工作,鼓励企业参与制定企业联盟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推进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建设,加强专利信息运用。
  做好人才强市工作。发挥"1+20"人才政策效应,培养创新型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集聚紧缺适用人才,建设适应我市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大军。引进创新科研团队和科技领军人才,加强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创新实践基地、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制定重点区域、行业、企业、项目人才扶持政策,努力使我市成为人才高地。
  四、着力加强基础建设,提升城市发展综合实力
  牢牢把握产城联动这一战略导向,构建产业转型升级与城市功能提升相互促进的协同机制,以城市功能完善增创发展优势,增强城市竞争力,打响中山品牌。
  积极提升区位优势。抓住深中通道、深茂铁路等战略性项目建设的重大机遇,加强统筹规划,提升中山在珠三角乃至华南地区的战略地位。落实"211"和"603015"规划,加强与环珠江口航空港、深水港、轨道等重大站场交通衔接,推进中山北站等枢纽型交通设施规划。启动新中山港客运码头规划建设。
  加强战略平台建设。整体规划、分步推进翠亨新区建设,制定政策体系,做好规划编制,创新开发模式,组建投资平台,开展起步区主干道等基础建设,抓紧围填海规划报批和实施工作,加快项目落地。规划建设岐江新城,打造高端总部经济区、生产服务区和金融商贸区。
  加快完善交通体系。继续落实交通先行再先行、公交优先再优先战略,促进外拓内畅。推进深中通道广珠连接线、中江高速复线前期工作。实施"改造一环、建设二环、规划三环"的环市快速路建设计划,加快改造建设二环路、北外环路、105国道,推进建设沙港公路、纵四线、横四线西段和中山港大桥扩建。实施公交发展战略规划,加强交通组织管理,科学精细管控道路,大型项目动工先通过交通评估。
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出台主体功能区规划,统筹公共设施布局。改造提升主城区,加快东部、西北部、南部三个片区副中心规划建设。完善电网结构,加快能源项目和输变电工程建设。做好主城区和门户地区城市设计,打造岭南特色示范工程。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掘保护一批文化街区和古村落。完善数字城管信息系统,推进云计算技术广泛应用。
  五、着力强化统筹兼顾,打造市场经济良好环境
  牢牢把握优化秩序这一重要责任,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营造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加强资源统筹利用。市财政安排产业扶持资金5亿元。坚持全市一盘棋,统筹招商力量、项目安排、用地指标、环境容量、电力供应、扶持资金等,向重点企业和优质项目聚集。建立项目流转内部超市,鼓励项目从产业规划、资源整合、利益共享出发在镇区间流转。推进土地资源、金融资金、产业资本融合发展。
  加大帮扶企业力度。当好企业初创期的"保姆"、成长期的"保安"、成熟期的"保镖"。加强扶持政策协调配套,落实中小微企业优惠政策。实行领导干部联系企业长效机制,一企一策重点帮扶。健全企业综合服务体系,推广小榄生产力促进中心经验,发挥工业设计、管理咨询、融资服务、人才培训、企业孵化等服务平台作用。保护和弘扬企业家精神。
  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巩固"三打"成果,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建设。构建公共联合征信系统,实行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做好小榄、古镇综合试点和信贷行业试点。健全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市场监管制度,做好石岐综合试点和药品行业试点。推进质量强市建设。加强经济运行监测,提高经济防抗风险能力。
  强化金融服务支撑。推进城乡金融服务一体化综合改革。发展地方金融,建设专业镇金融服务中心和村居金融服务站,扩大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覆盖面。促进企业境内外上市,发展创业投资行业,推进"新三板"试点。丰富金融业态,推动基金、债券、信托、期货发展。加强与海外金融资本合作,对接穗深等区域资本市场。规范民间融资行为,防控金融风险。
  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强化统筹规划、征收、开发、出让、使用的土地管理机制,依法清理闲置低效和供而未用土地,提升土地产出率。加快"三旧"改造,盘活存量用地。加强土地储备管理,创新土地开发模式。开展城乡土地综合整治试点。
  六、着力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更加宜居美好家园
  牢牢把握生态文明这一绿色理念,把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放在突出位置,倡导低碳增长模式和消费方式,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山。
  优化生态格局。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开展生态区域控制规划,合理控制城市开发强度,优化调整用地布局,加强山体保护与滨水岸线塑造,建设山、河、海、城、乡有机统一的现代生态山水名城。
  绿化生活空间。打造适应现代城市发展需要的绿色空间,实现 "三年绿化大提升"目标。加快主城区和镇区中心绿化升级,建设生态景观林,广泛植树造林,形成多层次绿化带。推进森林进城围城工作,建设一批森林公园。完善慢行系统规划设计,建设镇区公共自行车系统。
  保护水体环境。建设国家水利现代化试点市,促进人水和谐。推进岐江河水环境综合整治、雨污分流等重点工程。完善生活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火炬区、小榄、古镇、横栏、南头等扩建项目投入运行,坦洲、阜沙、东凤、南朗等项目加快建设。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用水总量控制,严格取水许可和入河排污口监管。加快推进抗咸工程,形成水安全长效机制。
  建设秀美村庄。构建新型城乡关系,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按照因地制宜、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特色鲜明的要求,编制秀美村庄建设规划,重点实施村容整洁工程。建好市镇两级示范点和名镇名村,创建第四批宜居示范镇村。
  强化节能减排。推进工业生态化,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推行清洁生产,推广低能耗低排放生产技术,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示范企业。抓好建筑、交通、商贸、公共机构和农村等非工领域节能。严格执行污染物总量减排,促进农业源、城镇污水、工业锅炉和机动车主要污染物专项减排。强化水、土壤、大气等重点领域污染防治,加强重金属和固体废物污染综合防治。
  七、着力突破重点改革,完善科学发展体制机制
  牢牢把握深化改革这一动力源泉,把改革作为发展的最大红利,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构建有利于要素高效配置、运行科学有效、激活发展潜力的制度安排。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开展要素配置管理改革,以资源投放绩效评估为核心,确保向优质项目倾斜。开展财政综合管理改革,完善市镇两级分配制度,探索产业扶持资金股权投资办法,增强财政资金放大作用。开展市属国有企业改革,促进股权多元化,引入优质战略投资者,实现多种经济成分高效聚合。开展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的新型体制,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政府投资重点项目建设,充分发挥社会资本作用。开展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实现市场准入宽进严管。
  加强农村综合改革。推进"政经分离、政社分离",逐步实现基层自治、经济管理、社会服务适度分离。完善农村股份合作制和村级统一核算改革,引导条件成熟的村(居)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公司化改造。强化集体土地管理,促进农村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开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市民受益为目标,运用信息化和现代医院管理模式,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化系统,再造卫生管理流程。关注薄弱环节,选准卫生资源增量投向,强化分级发展,促进优质卫生资源下移。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优化民营医院发展格局。探索医疗保障支付制度改革,引导基层首诊和分级诊疗。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完善简政强镇事权改革配套措施,加强下放事权业务指导,健全镇区综合执法机制。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促进审批制度标准化规范化,健全网上办事大厅数字认证、网上缴费、移动办公等功能。探索设立行政审批事项公示听证制。
  积极开展区域合作。贯彻《珠三角规划纲要保障条例》,狠抓重要指标、重点任务、重大项目,确保"四年大发展"总验收取得好成绩、"九年大跨越"取得新突破。推进珠中江深度合作,提高基础设施互通和民生项目互联水平。加强与港澳穗深合作。开展我市"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
  八、着力改善民生保障,努力增进城乡人民福祉
  牢牢把握服务人民这一根本宗旨,坚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心之忧,做到为民办实事、惠民重实效,让人民群众共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充分就业和创业富民工程,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逐步解决市内相对贫困问题。做好高校毕业生、困难人员、特殊群体等就业工作,年内城镇新增就业5万人。健全社会保险制度,提高企业职工参保率,加强社保基金风险防控。做好住房保障工作。发挥市统一救助平台作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倡导社会互助。加强红十字会与慈善总会建设,发展妇女儿童与残疾人事业。
  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深化全民修身行动"巩固年"工作,做好全国文明城市测评。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升镇区文化活动中心水平,扶持基层业余文艺团队发展,完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建设。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方式,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游戏游艺、文化创意和特色文化产业。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社会责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统筹高中阶段教育。优化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打造具中山特色的高层次职教体系。发展高等教育,做好与澳门科技大学合作办学工作。完善全民终身教育体系。深化教育领域改革,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民办教育规范化、优质化、差异化发展。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实施医疗质量、医德医风、医学人才三大提升工程。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鼓励社会办医。提高社区卫生队伍素质,优化社区卫生服务。加强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卫生应急防控处置能力。办好全民健身示范城市试点,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推动竞技体育科学发展。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科学调控人口规模,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做好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和异地务工人员计生服务工作,完善"惠一生"利益导向政策。用好侨乡优势,发挥外事侨务、港澳事务、台务服务发展的作用。做好民族宗教、国防建设、双拥、老龄、人防、气象、地震、档案、方志等工作。
  九、着力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社会安定和谐善治
  牢牢把握创新管理这一有效手段,营造安定善治、公平正义、均衡协调、普惠包容、充满希望的社会氛围,让新老中山人共享做中山人的尊严和荣耀,建设和谐中山。
  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设立社会管理与创新专项资金,探索村(居)公共产品多元供给机制。形成社区工作人员、社工、志愿者、群众共同参与基层服务新格局,扩大社工覆盖面,加强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构筑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区生活共同体。创新市民"点菜"、公众评价的社会管理。
  积极增进社会融合。坚持"新老中山人都是一家人"理念,率先破解城市二元结构问题,促进"三个共享",维护发展新老中山人同心协力的良好局面。支持异地务工人员参与社会管理,评选"同是中山建设者"百佳异地务工人员。开展服务新中山人的民间互助和慈善公益活动。
  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完善政策扶持、分类登记、等级评估机制。建设社会组织孵化基地,重点扶持工商经济、社会服务、公益慈善、群众生活类社会组织发展,强化工青妇等群团组织枢纽功能。推进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和购买服务,扩大社会力量对社会管理服务参与度。加强社会组织规范管理和行业自律。
  深化平安中山建设。完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创建全国最平安城市。畅通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做好综治信访维稳工作。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治安调解、司法调解相衔接的矛盾化解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完善突发事件防控处置,提升应急管理水平。强化生产安全、社会安全监管,加强网络社会管理。
  十、着力提升行政效能,建设为民务实清廉政府
  牢牢把握人民满意这一本质要求,充分尊重民意,改进工作作风,提升政府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履职效能。
  为民行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强化主动服务,提高服务质量,提升市民认可度。密切联系群众,凡是涉及群众利益的决策都要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及时了解群众所忧所急,把群众工作做实做透,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让人民满意。
  依法行政。坚持依法管理事务和行使职权,加强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标准化管理,做好行政复议。推进法治广东建设示范市工作,深入开展"六五"普法,加强法律援助,保障市民合法权益。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定期向市人大报告工作和向市政协通报情况,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充分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意见。
  高效行政。坚持务实高效和狠抓落实,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加强政府绩效管理,开展履职效率、效能建设、服务效果、创新创优考评,推进工作提速增效。严格执行中央改进作风八项规定和省市要求,精简议事协调机构,减少会议活动文件。
  廉洁行政。坚持精打细算和勤俭节约,从紧控制消费性消耗性支出,各部门公用经费预算零增长,降低行政成本。简化接待,严控出访。加强政务公开,推进网络问政。严格监察审计,实行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审查监督。强化土地使用权出让、建设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产权交易、资金使用等关键环节反腐倡廉,实施廉洁中山建设五项工程。
  经过广泛吸纳民意,今年我市继续集中力量办好十件民生实事。一是实施全民治安工程。创建平安村居、厂企、小区、校园、医院、出租屋、市场,建设网安警务室和网上报警岗亭,新建整合一类治安视频监控点1200个、高清治安卡口48个。二是做好综合治水工作。雨污分流中心城区主干管网开工建设32项、完成40公里,市政污水管网开工建设13片区、完成117公里,支管到户开工建设30个片区、完成10个片区。19个镇区完成第一批32个村(社区)雨污分流任务。推进岐江河水环境整治二期工程。三是提高道路畅通能力。实行市领导包干督导,加大力度打通镇际未连接的重点道路,确保年内打通一批、推进建设一批、规划落实一批。完善镇区至城区公交大站快线网络,试点开展公交小巴"招手即停"。四是加强食品药品管理。检测蔬菜农药残留不少于50万份,抽检食品及原料16类、药物品种1000批。做好"放心菜"生产基地、无公害生产基地、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等监督管理,推进标准化生产。五是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提高社会医疗保险待遇。严格控制医疗费用增长,减轻群众治病负担。镇级以上医院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加大对低收入群体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力度。六是积极发展学前教育。构建公办民办并举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落实"惠民扩优"工程,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全市等级幼儿园比例达35%。七是推进助困养老服务。落实低收入群众临时价格补贴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年内增幅达11%。完成低保低收入和优抚对象500户危房改造。新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5家,对三无、五保、低保等独居老人免费提供上门家政服务,加快新社会福利院建设使用。八是促进农村和谐发展。积极解决问题突出村和相对贫困村问题。实施"一村一策、一户一法",扶持相对落后村及低收入农户。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完成镇区资产监管和交易平台建设。九是优化积分服务管理。拓展异地务工人员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广度深度,积分制向住房保障和医疗保险延伸,简化申请审核流程。十是完善群众文体设施。加大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免费开放或优惠开放力度,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逐步向社会开放。扩大全民健身设施覆盖面,定期维修更换健身设施。
  各位代表,时代赋予重任,实干铸就辉煌。让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埋头苦干、与时俱进,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谱写幸福和美中山新篇章而不懈奋斗!

  附:名词解释
  1."三个定位、两个率先":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提出的定位目标,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排头兵、深化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探索科学发展的实验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2.农村社区建设"2+8+N"模式:"2"指各村居组建一个农村社区建设协调委员会,搭建一个社区服务中心;"8"指各社区服务中心承担8 项主要职能,指党团服务、公益事业服务、劳动社保、城管环卫、文体活动、计生卫生、治安警务、综治信访维稳;"N"指根据农村社区和村民生产生活需要设立各类服务机构,以及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存在的社会组织。
  3."五个一"暖企行动:我市去年开展了联系一批企业、宣传一批政策、解决一批问题、推进一批项目、维护一方稳定的活动,帮助企业渡难关谋发展。
  4.现代流通业发展十项工程:实施中山美居、电子商务、食品溯源、会展资源整合、物流配送进社区、物流信息资源整合、流通龙头企业培育、流通市场提升、流通金融、经贸合作工程。
  5."211"和"603015"规划:这是我市公路网规划目标。"211"指中山至周边城市至少有两条高速公路连接,每个镇至少有一个高速公路出入口、至少有一条快速路连接中心城区。"603015"指中山至周边6个城市实现60分钟全覆盖,主城区至各镇区实现30分钟全覆盖,各镇区至临近高速公路出入口实现15分钟全覆盖。
  6.项目流转内部超市:鼓励招商能力较强的镇区与项目建设承载能力较好的镇区加强产业对接协作,引导有项目无土地或项目不符合当地产业规划的镇区将项目安排到其他镇区,实现产业集聚、合作共赢。
  7.三个共享:坚持包容增长、共建共享理念,促进城里人与农村人、本地人与外地人两种身份突破,实现经济发展成果、基本公共服务、平等发展机遇三个全民共享。
  8.廉洁中山建设五项工程:《关于推进廉洁中山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建设廉洁高效政府、廉洁公正司法、廉洁党员干部、廉洁城市文化、廉洁诚信社会的五项廉洁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