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 > 政协提案办理

中山市人民政府关于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20211048号提案的会办意见

信息来源:中山市人民政府 发布日期:2021年06月11日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九三学社广东省委会等提出的《关于充分释放“双区”建设效能,推动“一核一带一区”协调发展,有效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的系列提案》(第20211048号)提案收悉。经认真研究,我市会办意见如下:

  《关于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加快推动珠江东西岸融合互动发展,携手港澳共建粤港澳大湾区。我市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战略决策和省工作部署,举全市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和对接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积极参与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

  一、关于精准施策推动“一核一带一区”均衡发展

  (一)推动城市空间布局重塑。我市积极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抢抓“双区”建设机遇,高标准编制中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一是实施城市环湾布局向东发展战略,强化深圳-中山深度融合发展,推动产业梯度布局和城市功能科学划分,拓宽城市空间发展格局。二是打造“3+4”重大产业平台。全面启动七大产业平台产业发展规划与城市设计编制工作,对接好深圳产业链的延伸,精准谋划中山东部沿海片区(包括翠亨新区产业平台、火炬高新区产业平台)功能定位和产业空间布局,集中资源打造两个以上大湾区一流的产业平台,一批大湾区特色产业平台。三是打造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轴。以中江高速、南中高速、中开高速,以及多条城际轨道、东西向城市快速路为支撑,构建贯通中心城区与岐江新城、火炬开发区、翠亨新区“三核”的城市发展轴,成为深圳-中山产业拓展走廊和深圳-中山创新轴的核心承载区。四是建设东部环湾创新发展带。以广澳高速、东部外环高速、滨海公路为支撑,对接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共建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发展知识、资本、技术密集型经济,构建山、水、城、海交汇的空间格局,打造高品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集聚区和深中一体化发展的首要承载区。

  (二)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一是推进都市圈轨道交通网建设。我市积极推动轨道建设,加快共建共享“轨道上的大湾区”。其中大力推进深江铁路加快建设,项目建成后我市中山北站约28分钟可到深圳西丽枢纽;大力推进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际前期工作,项目建成后我市中心区45分钟可达广州市珠江新城;积极谋划深大城际西延线,推动深大城际西延线纳入国家、省铁路规划等上位规划,项目建成后我市中心城区约20分钟可达深圳机场;配合省开展广珠澳高铁前期工作,积极谋划中山形成综合性交通枢纽;主动对接周边城市,加快谋划研究珠中江地铁网。二是积极推动珠江东西两岸连通。我市积极谋划对接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深珠通道(伶仃洋通道)。在对接港珠澳大桥方面,我市正在开展中山市西环高速南延线前期工作,该项目可通过洪湾大道连接至港珠澳大桥,增强大湾区核心城市间的交通联系,充分发挥港珠澳大桥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影响力;在对接深中通道方面,我市正在加快推进中开高速、东部外环高速、南中高速及中江高速改扩建工程,其中三条连接深中通道的高速通道,为实现珠江东西两岸交通互联互通发挥重要作用;在对接深珠通道(伶仃洋通道)方面,我市已开展伶仃洋通道西延线方案研究工作,充分预留对接深珠通道(伶仃洋通道)条件。

  (三)促进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以大数据提升大管理能力,建设统一的人社数据中心和社保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市域内已有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简化、统一、对接、互认,实现数据互联互通共享和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办理。我市于2020年开始进行智慧人社建设,现有信息化建设基础上实现智慧服务、智慧监管、智慧决策等,开展社保、就业、劳动关系、人才服务等领域的业务主题分析,为公共服务和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撑,为精确服务提供保障。我市于2020年6月上线使用省集中社保系统,所有数据直接汇聚到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实现与省的数据整合。同时配合全省政务数据普查工作,编制信息系统目录并挂接业务,为全省政务数据统一打好基础。

  二、关于加强珠江口东西两岸交流合作

  (一)努力打造珠江东西两岸融合发展产业平台。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对中山建设珠江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支撑点、沿海经济带枢纽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重要一极的战略定位,中山正深入实施重大平台“头号工程”,拟全力打造珠江东西两岸融合发展产业平台,为全省“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作出应有贡献。珠江东西两岸融合发展产业平台位于中山市东部,产业平台含1个现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拟建设2个省产业园,以及新一代电子信息(光电)、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终端)、生物医药与健康等若干个省特色产业园,形成“1+2+N”高质量产业园区发展体系,重点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与健康、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助力中山打造千亿级战略性产业集群,建设成为大湾区西岸创新驱动发展主引擎、高质量发展新高地、珠江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

  (二)研究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珠西)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规划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珠西)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是省委、省政府在珠江口西岸布局的重大战略性发展平台。为高水平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珠西)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的规划建设,增强集聚高端产业要素资源的能力,我市去年底统筹空间资源,高标准谋划了包括火炬开发区、翠亨新区、岐江新城等在内的“3+4”重大产业平台。各产业平台将加强与深圳等城市产业协作,支持联合攻关一批“卡脖子”技术,积极抢占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优先布局符合省“双十”战略性产业集群布局的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生物医药与健康、智能家电、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同时,我市正在推动中科院上海药物创新研究所中山研究院建设生物医药国家实验室中山基地,大力规划建设星光超强装置(中山光子科学中心)、万瓦级超大型低温制冷装置(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中山先进低温研究院)两大科技基础设施,以及中山科技大学、澳门科技大学(中山)两所高水平大学,努力为培育高端产业提供战略科技支撑。在贵委统筹指导下,我市委托国家级咨询机构开展我市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珠西)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总体方案等相关课题研究,目前正联合珠海、江门开展集聚发展区建设方案的研究编制工作。下一步,我市将积极配合贵委,共同推动珠西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上升为国家级发展平台,争取国家在规划统筹、产业导向、要素配置、扩大开放、制度创新、政策资金等方面支持,将集聚发展区打造未来大湾区新的经济增长极和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                                                                                                                                                                                

  (三)争创省级产业园。目前我市获省级以上政府批准的工业园区仅有火炬开发区、广东中山工业园两个,其余分布在各工业集聚区,大部分园区缺乏配套管理和服务,基础设施陈旧、配套落后、无序发展。为落实全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推动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实现园区基础设施、招商引资、公建配套、信息服务等的统一管理和营运,提升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管理水平和产业承载能力,我市将创建省产业园作为推进“3+4”重大产业平台建设的重要抓手,在重大产业平台空间布局和产业定位框架内,争创若干个连片面积大、产业定位明确的省产业园,规范工业园区管理、提升产业载体层次,吸引产业、人才、资金、创新等资源集聚,以点带面形成产业集聚区,为我市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提供有力支撑。

  (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是坚持开放创新对接外部资源。对接湾区优质创新资源,积极构建“中心城市研发+中山孵化产业化”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促进港澳优质创新成果和科技资源在中山集聚,加强与光明科学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南沙科学城、南沙庆盛科技创新产业基地的对接合作,与生物岛实验室、深圳湾实验室、国家基因库、超算中心等重大科技资源对接,联合共建一批前沿交叉研究平台、科研机构、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及重大科研项目。二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支撑。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覆盖科技创新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政策支持体系,引导企业积极承担国家、省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重点扶持创新标杆企业,做强做大一批创新能力强、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大的高新技术企业,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制造、健康医药、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领域,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培育一批创新标杆企业、领军企业和制造业龙头骨干企业。三是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环境。完善科技孵化育成体系,引导孵化载体专业化、精细化、国际化发展,推动火炬开发区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翠亨新区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加快建设。加快发展创业投资,鼓励国内外资本参与发展创新基金,完善科技信贷,完善普惠科技金融体系,发展科技保险。深入实施科技人才战略,依托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柔性引进院士、国家重大人才工程人才及海外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全面实施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继续落实好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支持外国及港澳台人才在中山创新创业。

  (五)健全产业融资配套服务机制。借力资本市场,我市积极为企业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金融活水。加快推动企业上市上板,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大力招引大湾区风投、创投基金到我市发展,有序推进中山产业投资基金组建工作,支持民营上市公司平稳发展。下一步我市将把握资本要素市场化改革机遇,进一步利用资本市场推动我市企业构建新发展格局,大力发展跨境融资业务,探索企业赴澳门发行债券路径,为我市企业拓宽跨境融资渠道。积极争取、招引各类金融政策和金融资源,为我市企业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积极学习珠江东岸先进城市的成功经验,组织力量赴深圳进行学习调研和招引金融资源,及时复制深圳等城市的相关政策措施,大力培育新兴金融业态、金融模式,为我市经济发展提供更多元的融资渠道,为我市融入“双区”建设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三、关于大力推进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

  (一)积极推进深圳-中山产业拓展走廊规划建设。省委、省政府部署深圳-中山产业拓展走廊,体现了对中山的关怀和支持。我市在2020年认真组织开展《深圳-中山产业拓展走廊建设总体方案》课题研究,经调研深中两地企业、部门、区镇(街),深入梳理两市合作需求,围绕走廊的内涵定位、空间格局、产业方向、合作机制、重大政策等方面展开,现已形成了初步成果。初步成果提出,积极推动中山环湾布局向东发展战略与深圳“西协”战略产生利好叠加,发挥走廊助推器、链接器、融通器的作用,推动珠江东西两岸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打好产业链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增强国内大循环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功能,争取将深圳-中山产业拓展走廊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典范和珠江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动力轴。我市争取按照制定一份工作方案、签订一份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上报一份建设总体方案的“三个一”目标方向,推进深圳-中山产业拓展走廊规划建设工作,并恳请贵委指导两市联合编制深圳-中山产业拓展走廊建设总体方案。下一步,我市将以规划建设深圳-中山产业拓展走廊为牵引,深入推动深中两市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服务链等全方位融合发展。

  (二)加快建设面向港澳的创业孵化载体。建成中山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合作平台,提供线上线下一站式创业孵化服务,建成了澳中致远火炬创新园、南区国际青年科创谷、坦南创客园等一批各具特色的创业孵化基地。引进香港工联会和澳门街坊总会为入驻港澳创业青年提供生活服务,并对所有到中山就业创业的港澳青年开放。以海雅粤港澳创客中心项目为抓手,推进翠亨新区“澳中青年创新创业园”高标准建设,打造“侨联通”和“种子期孵化器”两大项目,实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双创”与“一带一路”相结合的创新创业平台。

  (三)大力推进中山科学城建设。目前,我市正在大力推动中山科学城建设。中山科学城是以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共建的中山光子科学中心和与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合作共建的中山先进低温研究院为依托,建设集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为一体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我市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下,扎实推进中山科学城建设,并积极争取将其中项目纳入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广东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和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等内容。中山科学城立足国家安全、前沿科技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其建设意义深远,将在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四、关于加快建立低碳经济体系

  (一)建设国家低碳试点城市。我市于2017年获批第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编制实施了《中山市低碳城市试点实施方案》,科学指导试点各项工作。经过四年的创建,我市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建设成效显著,2019年已积极组织开展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建设中期评估工作,并计划进一步总结试点进展与成效,系统梳理试点特色与亮点,深入分析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为省梳理总结低碳试点行之有效的做法提供我市经验。

  (二)加快研究制定我市碳达峰、碳中和路线图。我市已启动中山市碳达峰路径研究工作,建立中山市数据收集处理及综合分析模型,提出更符合实际的目标,并做好碳达峰路线规划研究方面工作,提出中山市碳达峰路线图、行动方案、工业达峰及减排行动方案等配套措施,倒逼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运输结构调整,推进建筑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努力健全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农业生产体系。

  (三)统筹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我市编制《中山市环境保护规划(2018-2035年)》,以绿色低碳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规划编制综合考虑碳达峰和空气质量达标“双达”目标,以降碳作为源头治理的“抓手”,找准定位、科学谋划,毫不松懈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协同控制温室气体与污染物排放,加强农业污染防治,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推动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

  五、关于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一)积极申报广东自贸试验区中山联动发展区。省商务厅正研究制定广东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区建设方案,争取在全省设立5个左右联动发展区,我市积极申报创建中山联动发展区,与自贸试验区形成政策联动、产业联动、创新联动,结合自身产业优势开展差异化改革探索,争取成为广东自贸试验区扩区的基础区、先行区。

  (二)研究完善跨境电商产业。2020年4月获批成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以来,我市成立了综试区建设领导小组,率先编制《中国(中山)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实施方案》,统筹我市完善跨境电商工作。下一步,我市将开展跨境电商产业园区建设规划研究,以珠西融合发展为立足点,科学规划跨境电商产业布局,谋划完善配套产业链条。

  (三)推动加强与港澳会展资源合作。下一步我市将与港澳展览机构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丰富合作内涵,提高展贸效果;加强与国家贸促会驻港澳机构的联系,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贸促系统的资源优势,互联互通;结合中山产业聚集优势,支持企业参加各类线上线下展会,利用港澳会展平台助力我市企业“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场。

  六、关于促进供需两侧协同匹配畅通

  (一)优化城市营商环境。一是积极实施“稳企安商20条”“金融60条”等惠企政策。提高政策实施的时效性,坚持并全面落实企业反应良好且行之有效的政策,加快政策的兑现和拨付进度,简化惠企政策的申报审核流程,让企业更大规模增盈获益,确保尽快见效、惠企利民。发挥政策的针对性,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发展韧性。在持续推动优化营商环境上加强政策引导,更大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二是全面提升企业开办便利化水平。通过建设中山市商事登记全程电子化智能申报审批平台和中山市企业开办服务智能终端、积极推动电子证照应用、推进股权转让数据信息互联共享等方式,实现信息互联共享。计划在省政务服务网(中山市)建设企业开办一网通办中山专区,与省一网通办平台对接,拓宽中山企业开办更多本地化特色功能。三是深入推进“证照分离”改革。我市印发了《中山市“证照分离”涉及“优化审批服务”事项提级为“实行告知承诺”事项清单》,允许事项清单中的相关环节、条件和材料以申请人承诺的方式替代,有关主管部门根据风险状况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四是持续推动住所(经营场所)改革。简化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手续,建设集群注册登记系统。

  (二)推动消费提质升级。一是提升社会民生保障能力。落实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完成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实施准备期基金清算,优化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比例和基数,促进异地务工人员和符合条件的城乡户籍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提升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养老金、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基础养老金、失业保险金。建设工伤预防试点城市,完善建筑业按项目参加工伤保险制度,新建项目实现100%参保。开展社保扩面征缴,实现制度和人群全覆盖。二是加大对困难群众补贴救助力度。落实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进一步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及相关联的困难群众认定和救助保障标准,同时,与低保标准联动的低收入家庭认定标准,按低保标准的1.5倍相应调整,出台《中山市最低生活保障及低收入家庭救助制度实施办法》,进一步扩大救助覆盖面。三是加快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引导我市物流企业做优、做强、做精,推动中央仓升级改造、智能仓建设及农村物流网点建设。促进销售渠道升级,大力引进电子商务、跨境电商大项目带动销售模式升级,推动中山传统专业批发市场改造提升和“触网”经营,提升市场档次,增强服务功能。打造商贸批发市场综合服务平台,提供网络展销、品牌建设、采购交易等多样化服务。推广“电子商务+社区智能便利店+集成网络终端”的商业模式,支持社区商业拓展发展精细化定制、“微生活”、“云社区”等新兴服务模式。四是优化消费市场载体,着力盘活老旧商业设施、闲置楼宇、过剩商业地产,推动建设一批支撑现代商贸、电子商务等产业发展的新型载体。推进大信新都汇、利和广场、兴中广场、完美金鹰广场等大型商场向场景化、体验式、互动性、综合型消费场所转型。支持特色商业街建设,加快推进孙文西路步行街改造工程。五是促进消费市场繁荣。积极做好限上企业入库培育,促进中山市批零住餐企业升级成长,助推全市批零住餐业重点商户“个转企”,积极扶持限下企业转限上企业,增强市场主体竞争力,激发市场活力,促进我市批零住餐业提质成长。开展发票抽奖活动、汽车促消活动、节日促消活动,充分释放消费潜力。依托会展经济、产品展销、直播带货等形式,举办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具有地方特色的消费促进活动。

  (三)加快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建设。一是大力推动我市商贸新业态发展。引入了意大利维龙集团投资建设的维龙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贸供应链管理及结算中心项目以及世界500强企业京东打造的京东中山电子商务产业园及运营结算中心项目,同时依托西湾数字经济产业园项目,尽快搭建及推广中山好物平台及大型企业内购平台,带动线上线下销售行业发展。二是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加紧推进实施西区水牛城、沙溪龙瑞市场等专业市场连片改造,对市场功能和市场主题、市场服务、市场模式的进行概念规划后,启动升级改造主体工作。三是推动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着力引导我市物流企业做优、做强、做精,推动中央仓升级改造、智能仓建设及农村物流网点建设等。四是推动线下商贸升级改造。推动兴中广场等特色商业街区提档升级,推进金鹰广场、利和广场、假日广场等形成商圈文化,改造提升孙文西路步行街等夜间经济集聚区,打造美食集聚、服装饰品等消费区域。

  专此函达。


  中山市人民政府

  2021年6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