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家推出的各类补贴政策,如家电以旧换新补贴、手机等数码产品购新补贴、购车补贴,为大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优惠,有力激发消费热情。但由于个别商家的“小动作”,使得消费者无法切实享受到“国补”优惠。对此,市消委会提醒消费者,要警惕价格套路、读懂补贴细则、签订书面合同、保留消费凭证,避开商家陷阱。
一、警惕价格套路
部分商家可能会在“国补”活动前抬高商品价格,再进行补贴,导致消费者实际支付价格与补贴前并无差异。在购买商品前,大家一定要了解商品近几个月的价格走势,以此判断当前价格是否合理。
二、读懂补贴细则
不同地区、不同平台的“国补”细则各有不同,补贴条件、申请流程、使用期限等都需仔细研读。有些地区要求消费者必须在指定平台领取补贴券,且在下单时选择特定支付方式才能享受补贴;部分商品可能因型号、批次问题不在补贴范围内;还有些补贴券有使用期限,逾期未用则自动作废。消费者要认真查看当地政府官网、官方公众号发布的补贴政策文件,或咨询平台客服、商家工作人员,明确补贴相关细节。
三、签订书面合同
要签订书面合同,不要轻信商家的口头承诺;留意合同细则,确定商家的名称地址等信息填写无误,以及是否明确补贴金额、补贴资金发放方式和时间、违约责任、解决争议的方法等内容。
四、保留消费凭证
购买商品后,保留好购物发票、合同、支付凭证等。如遇消费纠纷,可先与商家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消费者可凭借发票、合同、付款记录等消费凭证,通过市政务服务便民热线12345投诉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