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打造“大中山”经济区域的思考
信息来源:中山日报 发布日期:2008年05月07日
分享:

    
    中山升格地级市的二十年,也是珠三角经济的高速发展的二十年。优越的地理位置,让中山在短短的二十年间从一个小城市发展成了一个中等水平城市,同时也确定了中山作为工业化城市的基本定位。中山市将早期发展定位成为一个走轻型、高新技术工业化城市路线非常成功,经过二十年的发展,资本的原始积累和城市化建设均已达到一定程度,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体系,具备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良好基础,中山的城市化建设也将迎来新的发展阶段。通过对中山的历史和地理位置的仔细考量,中山要保持更有活力,让经济、社会的发展持续下去,我认为,可以借助中山优越的地理、人文优势,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以工业为主、其他产业为副的经济模式向以工业产业为副,以其他产业,特别以服务、知识产业等第三产业为主的现代服务型多功能城市转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打造“大中山”经济区域,真正创建和谐社会。
    一、各方面因素分析
    ■区位分析
    优势:中山市位于珠江三角洲珠江口,面向澳门、香港,毗邻广州、佛山、珠海、东莞、番禺工业化城市,水力资源发达,市内拥有众多货运码头特别是拥有如中山港、小榄港等大型码头。此外,中山地形平坦,土地富饶,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具有较大的区位优势。
    劣势:中山市从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少了区县一级,城市面积、城市规模相对较小,使得工业化程度难以像周边其他城市一样形成较大规模。
    ■人文优势:中山市历史悠久,还是孙中山先生的故乡,是全国唯一的以名人命名的地级市,拥有优越的人文资源。
    ■环境因素:中山市在环境污染控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市内环境质量总体较好。还先后荣获联合国颁发的“人居奖”和国家颁发的“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等称号。
    ■土地资源:中山市拥有较为充足的后备土地资源,人均用地面积较多,但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增长在相当程度上消耗了大量耕地,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使得耕地面积正在大幅度减少。
    ■其他资源:森林覆盖率逐年增加,这是中山市坚持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结果;水资源相对较为丰富,但人均水用量在珠三角相对较少,另外受咸潮影响,每年秋冬季节,缺水现象严重。
    ■人才因素:中山市目前高等院校较少,只有四所高校,包括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广东药学院中山校区、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人才需求缺口较大,但中山目前人才竞争相对比周边城市小,外来人才流进可基本解决缺口。
    ■企业因素:中山市尚未有影响力的超大型企业,缺乏带动行业发展拳头企业。近年来,中山市在国内外知名度广和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新产品也不多见。全市现有多个工业行业中,相当部分是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某些行业和产品知名度有所下降,企业自主开发、自我创新能力不强,很多企业缺乏自主创新力度;另外,本地新型服务性企业规模较小,产品研发、后续服务基本依靠其他城市服务企业外包。
    综观以上因素,中山市继续发展壮大工业化大城市道路受多方因素影响,工业经济体系中许多矛盾开始突现,面对国内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国际经济结构调整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必须及早进行产业定位,加快产业升级。相反,发展其他产业经济,如知识产业、服务产业则具有明显优势。
    二、促进镇区间联系,打造“大中山”经济区域
    中山市的经济发展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一镇一品”,各个镇区分头发展各自特色行业,在区域内形成一定行业规模,如小榄镇的五金行业、古镇镇的灯饰行业、三乡镇的服装、鞋类行业都非常具有特色,为把行业做大做强提供了非常有利的环境和条件。但要使产业聚集水平和整体竞争力进一步提高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提高整体市场竞争力,应该扩大发展区域,使得行业的发展不受区域限制,在积极培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产业集群,不断提高产业集中度的同时,加强产业群之间的对话,重点扶持强势企业,选择和培育一批能够挑起行业支柱的大企业、大集团,以此带动其他非制造行业的发展,只有用工业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才能逐步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并逐渐形成其他行业快速发展所需要的环境和条件。
    三、主要措施
    ―― ―由政府主导,在引导各区域特色行业发展的同时,加强产业群之间的联系,利用共同需求谋求合作渠道,实现强强联手,在合作中共同进步,从而培植出第三产业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会,促进第三产业形成规模的必要条件。
    ―― ―在发展壮大本地民营企业的同时,继续扩大引进外资并注重对引进新技术新产品,利用大型外资企业集团的优势,吸引更多优秀的服务型行业入驻本市,加快其他行业规模的形成。
    ―― ―加大力度发展市郊城镇,加快市区周边镇区的城市化建设步伐,在无形中加大这些镇区的影响力,逐渐地将镇区转变为亚市区,打破目前镇区为市区、市区为镇区的格局,最终形成一个以现在市区为中心的“大中山”整体区域。
    ―― ―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公路的建设,提高公路等级,建立科学的路网架构,改变由于公路建设的相对滞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区位优势发挥的现状。“大中山”的形成,必须建立在交通网络发达、方便快捷的基础上,为建立现代服务型新城市做好准备。
    ―― ―加大教育事业投入,特别是高等院校的建设,人才是一个地区竞争的根本,技术人才匮乏,高层次的人才短缺都将直接影响到城市现代化的建设。所以,政府应该加大对人才的重视机制和社会氛围,加强解放思想意识,引导当地人民对外地人才兼容氛围,积极吸引各地人才。
    ―― ―继续加大保护环境的力度和决心,进一步提高环境质量,特别是内河涌的污染治理,水环境、水质量保护等。开展对有机微污染的研究,农业生态系统动态变化研究,大气酸性沉降对中山市环境质量的影响研究等。利用信息技术,进一步完善环境管理系统;提高居民主动解决环境问题的意识,让居民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监督环境质量变化、有效抵御污染事件和自然灾害的危害等。
    (作者单位:中山移动板芙服营厅)

新媒体
微信 微信 微信二维码
手机版 手机版 手机版二维码
中山市 中山市 中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