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大数据理念和人才培育理念值得中山校企参考
德国双元制常态化培育“智造人才”模式值得我市借鉴
满载着产品的货船,在离开码头之后,将实现在无人驾驶的情况下,将货物分送到下一个码头,从而把产品销往世界各地……这是德国“工业 4.0”未来的缩影。11月16日下午,“中德智能智造·中山论坛”召开,嘉宾们带来的“头脑风暴”引起中山企业代表们的共鸣。
当前,“工业4.0”是中德合作重要内容,而中山与德国智造合作有很深厚的渊源。在南区105国道旁,德国企业蒂森克虏伯电梯工厂内,一座248 米高的试验塔正拔地而起,见证着这家企业与中山合作的“新高度”。
据虏克电梯有限公司董事长莫礼回忆,上世纪80年代,中山电梯厂成立,后来与蒂森电梯有业务上的合作,1994 年蒂森电梯落户中山。蒂森电梯是中山电梯产业发展的“黄埔军校”,不仅为中山培养了一大批电梯技术方面的人才,也培育出众多管理技术型的民营企业家,使得电梯产业在中山逐渐形成产业集聚。如今,中山电梯品牌企业就有10家左右,整体实力在广东省内排名靠前,仅次于广州。目前,蒂森电梯在中山累计投资总额已超10亿元,年销售额超百亿元,税收逾7亿元,被认定为我市总部企业、首批大型龙头骨干企业。
作为蒂森电梯配套企业,中山叁迪智能有限公司经理曾广军告诉记者:“与蒂森的合作,不仅仅是完成订单,更重要的是通过向对方学习,提升技术和管理能力。”曾广军说,自2008年与蒂森电梯开展合作以来,公司在自动化方面也得到长足的发展,现在在自动化设备生产方面,在行业内也具有一定知名度。曾广军感叹,德国人做事的严谨作风在工厂体现得淋漓尽致,一起合作耳濡目染也受益匪浅。
作为论坛主题报告演讲嘉宾之一、上市公司联合光电董事长龚俊强表示,当前德国工业4.0的大数据理念和人才培育理念,非常值得中山院校和企业参考。如德国多特蒙德应用科技大学教授已经探索用数据模型来做工业4.0,全球化生产网络智能化管理逐步实现,对中山智造有借鉴意义。此外,当前中山企业最缺的是智造人才,主要通过校企合作和企业内部培训来解决,但因开展时间短,成效还未能体现出来;这次德国金属工业雇主联合会介绍的双元制、常态化培育智造人才模式已经较为成熟,值得中山借鉴参考。
据市经信局局长徐成彬介绍,中山智能制造产业产值超3000亿元,已是中山制造的发展引擎,通过论坛等合作渠道,中山将对标德国工业4.0,推动智造再上新台阶。借助大湾区发展机遇,中山将加强与德国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合作交流,大力引进德国装备制造企业落户中山,鼓励本土企业投资德国高端装备制造业。鼓励德国装备制造企业在中山设立研发机构,推动更多德国先进技术和产品投放中国市场。中山将加快中德合作职业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按照德国标准培养技术蓝领,实现校企无缝对接,解决当前我市企业技术人才普遍短缺的问题。加快引入德国工商会职业资格证书(AHK)培训认证体系,尽快在基地设立 AHK 考点,让更多学生有机会获得AHK 职业资格证书。
对标工业4.0德国专家如何建议?
数字化将是趋势人才要同步升级
●德国多特蒙德应用科技大学教授 Carsten Wolff和 BurkhardIgel(沃尔夫、依格尔):上午参观了中山智造企业,令人印象深刻,中国企业智造有些方面已经赶上甚至超越德国了,大家可以互相学习。例如,我们德国应用大学非常多,培育人才模式非常成熟,有很多经验可以帮助中山企业培育更多智造需求的人才。我认为数字化、全球网络化的智能生产趋势明显,人类的角色也将发生改变,未来的人才更加强调创新能力,成为生产系统的管理者、维护者和优化者。
要制定培训条例来适应智造需求
●德国金属工业雇主联合会职业教育部门总监(哈丝):在德国,年轻人宁愿上大学,也不愿当蓝领。我们就与中学开展合作,表彰做得好的中学,通过多媒体、社交媒体、组织活动等形式,吸引年轻人加入蓝领队伍。除了吸收新鲜人才外,我们还要求企业对工人进行培训,鼓励企业自办职业培训学校。目前从事电子、金属行业企业有78%的企业对工人开展职业培训。当前,为了让职业教育跟上工业4.0,我们制定培训条例,要求企业对工人的培训要达到条例要求,在此基础上,企业可以“加餐”,但不能低于条例要求,以此帮助产业工人不断适应智造需求。
双方能发挥优势推动人才的培养
●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项目主管HanneloreKress (克莱斯):沟通协调合作是未来的任务,需要把人才培训“解放”出来,做好这些,中德对话可以起到引领的作用。希望双方能够共同发挥优势,更好地畅通沟通平台,让沟通像微信一样简单、好用,调动教育培训的活力,推动技术、技能人才队伍的培养。
工业4.0本土大咖怎么说?
培养和选拔机制需学习德国标准
●哈工大机器人集团高级副总裁王洪波:职业教育平台的搭建,需要基于两个基础。一是要把分散的人集合起来,再进行教育和培训,让庞大的群体融入进来。二是在基础教育过程中,需要一整套标准和机制,要坚持培养和选拔的机制,这方面可以对标德国,建立标准。
用双元制培育引领人才发展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吴建新:我们学校也在不断适应产业需求,在教学方面学习了德国双元制,也派老师到德国培训。我们在专业设置淘汰了一些比较传统的专业,增设了智能制造的专业,学习德国让行业企业参与到人才培育中来。职业教育在中国越来越受重视,我们下一步,将在中山跟很多行业进行合作,争取在人才培育上引领行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