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镇区、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经济领域出现了更多的积极变化,整体经济延续了去年以来积极向好的发展态势,支撑全市经济质优向稳的有利因素进一步增多,经济稳中向好、结构优化的发展态势更加明显。但同时面临土地供应及规划报建量下降、重点项目和优质项目缺乏、固定资产投资回落较大、新增规上工业产能较少等困难与压力。
一、上半年全市经济平稳增长、稳中向好
(一)稳的格局更加巩固。
1.整体经济平稳向好。经广东省统计局核定,上半年中山地区生产总值GDP实现1752.2亿元,同比增长7.4%,比一季度加快0.3个百分点,延续了年初以来稳步提升、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1.4:53.1:45.5,第二产业权重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
2.工业生产平稳上升。上半年,全市3090家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758.7亿元,同比增长7.5%,增速比全省水平高0.3个百分点。工业经济形势向好,继续保持对全市经济增长的支撑地位:一是重工业增速加快、占比提高。上半年规上重工业增加值实现357.7亿元,增长10.6%,比规上工业增速快3.1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的比重为47.1%,同比提高2.5个百分点。二是主要行业支撑作用较强。上半年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37.3%,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9.6%,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5.7%,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7.7%,均高于全市规上工业增长水平,以上四大行业对全市规上工业平稳向好起积极作用,对全市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77.4%,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长5.9个百分点。三是工业产业向高端化发展。上半年规上先进制造业、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等现代产业增长较快,分别增长8.8%、13.8%和17%,分别比规上工业增速快1.3、6.3和9.5个百分点,分别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长4.2、4.6和3.3个百分点。四是民营工业持续增长。上半年规上民营工业增加值实现329.6亿元,增长8.9%,比规上工业增速快1.4个百分点,延续近年来增速较高的势头,占规上工业的比重为43.4%,对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0%,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长3.75个百分点。
3.消费市场稳中有升。上半年,全市社消零总额实现651.3亿元,同比增长8.5%,比1-5月加快0.2个百分点。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额实现593.5亿元,增长8.9%;餐饮收入57.8亿元,增长4.9%。限上单位零售额实现250.5亿元,增长8.5%,占社消零总额的38.5%。其中:汽车、石油及制品类、粮油食品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贡献较大,合计实现169.4亿元,对限上单位零售额增速的拉动贡献率合计63.7%。亿元以上零售额企业增长6%,比1-5月加快0.2个百分点。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限上商品零售额实现5.8亿元,增长23.6%。
4.物价水平温和上涨。1-6月,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增长1.4%,比1-5月提升0.1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增长3.9%,比1-5月回落0.2个百分点。
5.就业形势稳定良好。6月末,全市“四上”企业从业人员105.39万人,同比增长2.4%;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32%,与3月末持平;新增就业人员3.14万人,比3月末增加1.6万人。
(二)好的态势更加明显。
1.第三产业平稳发展。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797.2亿元,同比增长8.3%,增速比一季度快0.2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9.7%,拉动GDP增长3.661个百分点。从细分行业看,其他服务业、金融业增长突出,分别达到17%和10.4%,成为拉动第三产业增长的主导行业。从营业收入看,全市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保持良好势头,增长9.9%,比1-5月加快2.4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七、珠九市第五。其中: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等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快速增长,达到29.4%,比1-5月加快13.6个百分点,也比全省快2.2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5、珠九市第2。
2.出口增速明显加快。上半年,我市外贸自主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外贸进出口总值累计完成1352.8亿元,同比增长32.6%,增速比全省水平高18.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值1108.8亿元,增长40.6%,增速位居全省第2、珠九市第1。
3.财政收入平稳增长。上半年,来源于中山市的财政总收入487.5亿元,同比增长63.6%,增幅同比提高43.6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6.51亿元,增长10.3%。国地两税收入361.7亿元,增长10.8%;其中,国税收入242亿元,增长32.2%;地税收入119.7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26.5%。
4.工业企业效益回升。上半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实现3265亿元,增长11.9%,利润实现150亿元,增长10.6%;产品销售率为93%,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17.94万元/人,同比提高9.4个百分点。在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中,亏损企业比一季度减少160个,同比下降1个百分点;亏损面比一季度收窄5.19个百分点,也比去年同期收窄0.26个百分点。
5.居民收入增速继续快于经济增长。上半年,全市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均可支配收入22630元,同比增长12%,高于当期全市GDP增长水平4.6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3550元、15804元,分别增长12%、11.6%,继续保持较高增长水平。
(三)新的动能加快成长。
1.现代产业发展加快、权重提高。上半年,全市产业结构优化取得积极进展,一是第三产业发展加快、权重提高,增速分别比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快12.3和1.4个百分点,也比一季度快0.2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其中:现代服务业表现良好,增速均快于服务业和GDP增长水平,占服务业的比重达60.8%,比一季度提高3个百分点。二是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发展较好,分别增长17%、13.8%和8.8%,均高于规上工业增长水平,其增加值分别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20.8%、34.6%和47.9%,分别比一季度提高1.1、0.6和6.8个百分点。
2.更多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做强做大。上半年,全市新增境内上市公司4家,新增境外上市企业1家,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14家,新增证券市场直接融资45.2亿元;截止6月末,全市主板市场上市公司已达30家(其中境内19家、境外11家),新三板挂牌企业已达66家,累计募集资金超过626亿元,创业投资基金43支,创业投资管理机构10家,创投资金规模约89亿元。此外,210多家企业进入深圳、广州、天津、上海等区域股权交易平台挂牌。越来越多的企业利用多层次、多元化资本市场做强做大,为全市新旧增长动能的转化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3.市场开拓和外资利用能力提升、增长明显。上半年,我市规上工业企业市场开拓能力进一步提升,规上工业企业销售产值实现3405.8亿元,增长9.4%,增速比一季度提高0.8个百分点,也比去年同期提高4.3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口交货值实现1035.2亿元,增长11.6%,增速比一季度提高2.6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提高9.2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成增长明显,全市新批设立外商直接投资项目(企业)113个,同比增长101.8%;合同外资金额3.4亿美元,同比增长31%;实际利用外资金额4亿美元,同比增长10.6%。
二、当前全市经济运行面临的压力和困难
(一)镇区发展不均衡,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
上半年,全市有5个镇区经济增长低于全市预期目标,占全市经济总量的17.8%,影响了全市预期目标的实现。增速最低的镇区下降10.9%,增速最高的镇区与最低的镇区相差23.6个百分点。5个镇区的规上工业增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最低的镇区下降27.7%,增速最高的镇区与最低的镇区相差50个百分点。11个镇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低于全市预期目标,其中有6个镇区为负增长,最低的镇区下降37.7%,增速最高的镇区与最低的镇区相差112.1个百分点。10个镇区的社消零增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最低的镇区只增长1.7%,增速最高的镇区与最低的镇区相差25.2个百分点。
(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放缓,行业投入出现分化。
上半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32.15亿元,同比增长8.1%,增幅比去年同期和今年一季度分别回落6.3和9.4个百分点,但比1-5月提高2.4个百分点。从主要领域看,亿元以上非房地产项目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分别增长23.1%和15.6%。从结构上看,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1.2%,环比提高2个百分点。从注册类型看,民间投资有所回升,增长3.2%,环比提高1.8个百分点。从镇区看,16个镇区的投资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从短板上看,工业、先进制造业等行业投资出现负增长,工业技术改造投资低位增长;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明显放缓,比一季度回落15.2个百分点,但对全市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仍达81.9%,直接拉动投资增长4.9个百分点。
(三)工业提质增效、加快发展的难度加大。
受建设用地规模、征地拆迁、规划刚性约束等因素影响,我市部分工业项目落地难问题仍未有效解决,影响了全市经济发展。区域之间竞争剧烈,工业领域的招商引资难度增大,加上受产业转移政策的影响,一些优质项目、重大项目短期内难以落户中山,难以形成新的、大的增长点。同时,我市镇区行政级别较低,对资源统筹能力有限,在与大企业和大项目的谈判中,竞争不足。另外,受资源禀赋限制、要素成本上升、产业工人减少等因素影响,工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任务仍较艰巨和繁重。
三、工作建议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持续出现的经济下行压力,以及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建议下阶段继续加强稳增长政策措施的落实力度,加强对镇区和企业的指导和服务,继续抓好稳工业、稳投资、稳消费三大稳增长任务,并着力做好招商引资,推动后进镇区加快发展,推积极打造全市发展新引擎。
(一)抓好工业发展。继续强化规上工业支撑地位,积极发挥规上工业企业对稳增长的关键作用,对困难规上企业采取有针对性的“一企一策”帮扶,防止企业非正常减产或停产,确保我市规上工业企业稳定发展;同时,针对近期国内外市场发生的重大变化,特别是国际市场回暖及其波动趋势,引导企业抓住机遇,细分市场,扩大进出口,提升工业经济发展活力和发展质量。
(二)抓稳固定资产投资。推动相关行业投资企稳向好,狠抓重点项目、亿元非房地产项目的发展,积极破解重点项目建设的要素瓶颈,集中精力做好重点项目前期审批、征地拆迁等相关工作,全力抓好合同履约率、资金到位率、项目开工率和建成投产率;同时,基于商品房销售面积降幅较大的现实情况,建议加强房地产市场的调控监管,将稳定房地产市场和防范风险有机统筹起来,促进全市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三)着力培育消费市场。落实好商贸企业减负降费政策,研究制定奖励扶持政策,重点支持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四大行业龙头企业发展。抓好限上企业培育,抓好大个体、电商企业以及其他性盈利性服务企业等上限入统。大力开展消费促进月活动,结合中秋、国庆、“双十一”等重大假日和网购节日,推动重点商贸企业积极开展推广和促销活动。
(四)着力做好招商引资。大力推介投资环境,谋划开展专题产业招商活动,建立镇区和部门招商引资奖励性考核机制,积极开展精准招商,加强与欧美发达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谋划引进世界级的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高端服务业等项目,争取促成更多的意向投资落户中山,争取更多的知名企业、重大项目落户中山。
(五)推动后进镇区加快发展。当前,镇区发展分化明显,部分发达镇区经济增速放缓、发展质量欠佳,影响全市发展水平;同时,部分欠发达镇区没有抓住机遇缩小差距,尚未步入先进阵营,拖累了全市经济发展。建议在激励发达镇区继续提高发展质量的基础上,研究出台全市后进镇区帮扶政策,力求在产业扶持、财政倾斜、人才支持、土地供应、规划刚性约束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推动后进镇区加快发展。
(六)积极打造全市发展新引擎。继续加快翠亨新区建设,强化新区基础设施和功能载体建设,大力发展先进技术型、高端产业型、资本密集型项目,充分发挥新区这一重大战略平台建设对全市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继续加快特色小镇建设,推动更多的镇区结合本辖区的地理环境、产业特色、旅游资源和历史人文生态,谋划和启动特色小镇建设,力争实现小空间大集聚、小平台大产业、小载体大创新,推动资源整合、项目组合、产业融合,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