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 营商环境 社保 医保
数说2017年 ■建成393家食品安全示范单位、29条食品安全示范街 开发区、沙溪、三乡、坦洲等镇区建成4个小作坊集中加工区,并全部安装视频监控系统。目前全市共有8个小作坊集中加工区,“集中生产、集约管理”的规模化。 新建成食品安全示范生产企业5家、示范市场31个、示范店52家、“明厨亮灶”示范单位145家、食品安全示范街14条,全市累计有食品安全示范单位393家、食品安全示范街29条。 发动餐饮服务单位开展 “明厨亮灶”建设,全市9210家餐饮单位实施“明厨亮灶”,占比44.1%,全市学校(含托幼机构)食堂、大型餐馆、大型企业食堂(800人以上)、中央厨房、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全部实现“明厨亮灶”100%覆盖。 深入推进食品溯源工作,经营婴幼儿配方乳粉、食用油、酒类的559家企业通过加入平台上报溯源数据。开展餐饮单位量化分级和量化提级工作,B 级及以上占总数的52.6%,比2016年提高6.3个百分点,学校及托幼机构食堂全部达到B级以上。 化妆品市场安全治理示范区建设工作实现“标准统一、步调统一、宣传统一”,新建成2个省级和5个市级示范区,在新建示范区验收考核和已建成示范区的复核考评中,我市在全省排名第四。 市食品药品检验所顺利通过CNAS复评审和实验室能力认证的扩项评审,通过资质认定标准变更244项、能力扩项110项,成立专门的食品抽样队伍,有序推进完成省市下达的检验任务。 开展镇区食品快检扩项工作,快检中心增加蔬菜中联苯菊酯、有机氯类、多菌灵残留以及木耳非法添加硫酸镁等至少4项快检能力。 ■抽检食品11733批次,总体合格率达97.4% 食药监、农业、海洋渔业部门共完成食品监督抽检11733批次,总体合格率为97.4%,超额完成省民生实事“每年每千人3批次”抽检任务。 落实省民生实事“在全省2000家农贸市场开展食用农产品快检工作”任务,全市77个农贸市场完成快检47.4万批次,总体合格率99.8%,销毁快检不合格产品9700多公斤。 各镇区完成食品快检并通过市检验检测信息化网络平台上报66.8万条,总体合格率99.8%,较2016年提高0.2个百分点。 全市检查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企业7.3万家次,发出警告及责令改正4678份。 加大飞行检查,市局飞行检查镇区监管企业1095家次,及时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堵塞安全漏洞。 全年抽检药品及药品包材989批次、化妆品351批次、保健食品196批次、医疗器械73批次。稳步推进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收到93家单位的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3610份,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连续八年被省局评为“先进单位”。 全年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受理审批服务业务35115件,全部办结业务均在法定时限内提前完成,无被监察系统亮黄牌、红牌的情形。 ■全市查办食品药品违法案件897宗 开展全市大稽查工作,实行重大案件“下管一级”,向省局报告重大案件37宗。 深化“两法衔接”工作机制,借力食品药品犯罪侦查支队密切食品药品违法犯罪行为的联合执法、信息共享、线索移交和情况反馈,前移侦查关口,形成打击违法犯罪的强大合力。 2017 年全市查办食品药品违法案件897宗,向公安部门移送案件64宗,涉案货值1100多万元,罚没款1796.7万元,取缔无证经营窝点51个,对9人作出不得从事食品药品生产经营活动的资格罚,吊销许可证3张。 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整治查处案件80宗,移送公安部门案件2宗,涉案货值169万元,协助公安部门破获羊某等28人夸大宣传销售“三无”保健食品诈骗案。 肉及肉制品专项整治查处案件48宗,涉案货值100多万元,推动农业部门出台牲畜屠宰环节分割产品检疫管理制度,从源头加强屠宰环节分割产品的检疫管理。 水产品专项整治查处案件66宗,移送公安部门案件或线索40宗,推动检察、公安、海渔部门与我局共同开展打击危害水产品安全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切实推动行业的深层次治理。 “清网行动”监测网络销售食品药品信息1400余条,处理行政处罚案件36宗,移交公安机关案件14宗,抓捕犯罪嫌疑人38人,遏制了网络发布虚假信息及违法销售食品药品的高发势头。 实现年度结案100%公开,通过案件公开、“黑名单”、“曝光台”等实施综合惩戒,对强化打击效果,长效规范市场。 落实举报奖励制度,调动公众参与,共接收投诉举报3128宗,同比2016年上升27.8%,发放奖励金18.5万元。 ■160多万人次接受食安科普 开展4期“食品安全一日游”群众免费科普参观体验活动,组织近千名市民到食品安全示范单位、示范街及科普基地、食品安全研究中心参观。 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周、药品安全宣传月系列活动,邀请食安专家走进社区小区举办科普大讲堂48 场,高校大学生、执业药师等专业志愿者开展食安卫士志愿宣传服务35场,吸引6万人次参与。 “中山食品药品监管”微信推送信息739篇,转发量达15万次,累计阅读数达109万,传播力超过84.45%的公众号。微信开展“食品安全知多D”有奖问答,全年派发腊味、食用油等“食安中山好礼”20万份。启动“食安中山我点赞”随手拍摄影大赛,征集作品600多组,浏览量超30万。 开展 “抢红包+你点我检”“网络直播+食安知识进社区”等微宣传,吸引17万人参与。 1200多名巡查员每天在全市277个社区开展食品药品安全巡查,全年上报巡查信息194178条。 在《中国医药报》、《南方日报》、《中山日报》等国家、省、市报纸刊登专题宣传93篇次,在《中山日报》封面刊登创城宣传栏花。 在高峰时段播出电台节目 “食品安全知多D”并投放创城宣传广告,每周制作播放 《食品安全知多D》科普宣传电视节目和《食安中山你我共创》新闻节目。 在停车场入口道闸、公共LED屏、公交车尾、候车亭、灯箱路牌、商住楼电梯等投放创城宣传广告和科普知识,全年共播放9000万次,总时长达39万小时。 将11台主要线路的公交车打造成“食安专列”,制作创城广告车身,车内播放宣传视频。结合创城、创文工作,在全市社区、食品经营场所张贴创城宣传海报5万份,放置宣传台牌7万个、宣传牙签筒10万个。 ■各镇区结合实际创新创优 三乡积极推进集体配餐单位的规范管理。 南头创新 “互联网+监管”方式,利用互联网推进自办宴席申办、网络食品销售监管、学校食堂监督等工作。 古镇提高服务水平,提前介入指导小餐饮办证,组织开展执业药师考前培训。 神湾因地制宜指导天然肠衣、头菜等小作坊规范生产经营行为,规范腊味生产企业的肉品原料管理。 开发区进一步规范快检中心、学校食堂、农贸市场的食用农产品快检工作,严把食品安全源头关。 横栏把食品药品工作纳入全镇营商环境大治理中,有效增强了监管工作力度。 展望2018年 ■完成省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目标 对照2018年省创建标准及评价细则,出台全市创建工作补充方案,细化分解任务,协调督促各单位落实到位,确保如期成功创建省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进一步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加强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监管,引导建设小作坊集中加工区、划定食品摊贩集中经营区,创造条件实行集中规范管理。深入实施广东省餐饮业质量安全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开展“明厨亮⊙”建设和餐饮量化提档升级工作。完成市民生实事任务,到2018年底,全市60%以上的中小学食堂实现市、镇、学校三级远程监控,中小学食堂餐饮量化等级 A 级率达60%、B 级率达100%、“明厨亮⊙”覆盖率达 100%、食品安全管理员配置率达100%。发挥食安办统筹协调作用,推进食用农产品质量溯源试点和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品种扩展工作,丰富追溯品种种类,扩大覆盖面;指导推进农贸市场基础设施和信息化的升级改造,按照省的要求稳步扩大家禽 “集中屠宰、冷链配送、生鲜上市”试点范围,加强宣传引导和监督检查。 ■进一步完善监管体制机制 指导各镇区加快市场监管机构改革后的监管队伍融合和素质提升,确保食品药品监管“有责、有岗、有人、有手段”,“将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作为首要职责”。梳理食品药品监管核心业务知识,组织更加科学有效的业务培训,积极推动监管人员“一人多能”。平稳承接食盐监管职能,完成人员划转,指导完成食盐辅助执法政府购买服务工作,扎实开展食盐安全监管。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审评审批工作机制和审查员管理机制。健全食品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完善食品安全风险研判和交流机制,切实运用好风险监测结果,研究落实防控措施。强化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建成食品药品安全应急指挥中心,加强专业化应急管理队伍培训和演练,全面提高应急管理能力水平。稳步有序组建食品药品职业化检查员队伍,增强食药监管的统一性、权威性和规范性。 ■严查重处违法犯罪行为 继续开展食品药品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大提升专项行动,严防严管严控食品药品安全风险,着力解决非法添加、制假售假、虚假宣传以及校园食品安全等问题。继续实施风险分级分类管理,全面推进“网格化+双随机”监管模式,落实日常检查和飞行检查责任,将检查、检验、处罚和结果及时纳入企业监管档案。组织开展茶叶生产、酒类经营、食盐经营等专项整治,加强农村食品安全治理,开展学校食品安全、网络订餐食品安全、食品加工小作坊、食品及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等专项整治。做好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工作,有效预防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等食品安全事故发生。深入推进食品溯源和“放心肉菜示范超市”创建活动。落实药品、医疗器械日常监管责任。提升药品零售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探索违法违规扣分管理和药店电子处方和远程审方,规范药师执业行为,开展“广东省示范药店”创建活动。加强化妆品生产经营监督检查,持续开展化妆品专项整治和示范创建工作。 开展全市食品药品安全大稽查工作,推进重大案件下管一级,深化“两法衔接”,健全完善稽查执法协作机制,强化案件查办信息共享,查办一批大案要案,严格落实食品药品违法行为“处罚到人”。联合公安机关开展打击整治食品药品违法犯罪 “春雷行动”,联合公安、检察、海洋渔业部门开展打击危害水产品安全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及时移送涉嫌犯罪线索。 ■提升科学监管水平 健全三级食品安全检测体系,加强基层检测能力建设,推进镇区快检中心扩项和快检能力跟踪评价工作。统筹开展省、市食品安全抽检,完成食品检验量每年4份/千人(主要针对农药兽药残留的食品检验量不低于每年2份/千人)的目标任务,提高抽检覆盖面和靶向性,及时核查处置不合格产品。继续深入推进省77家和市“双72点”农贸市场快检工作。加快建设省药品检验所中山实验室,严格高标准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内一流药品检验机构,为国家生物医药科技创新区的建设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发挥职能部门专业优势,引导药品生产企业、医疗机构开展药品质量标准的研究和提高工作,持续推进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和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试点工作,配合上级部门完成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的各项任务。加快推进监管信息化,完成市食品药品安全数据中心和应急指挥中心建设。 ■完善社会共治格局 加强法规宣传教育,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充分利用食品安全宣传周和安全用药月活动平台,加强食品药品安全法律法规宣传,努力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宣传中山食品药品安全文化,以文化为统领促进安全和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大科普宣传力度,丰富宣传内容,创新宣传方式,拓展宣传平台,提高宣传的针对性、互动性和实效性,增强广大消费者自我保护能力,营造人人关心、支持、参与食品药品安全的良好氛围,促进食品药品安全社会共治。持续加大创城工作宣传,结合报刊、电视广播、户外场所宣传等传统媒体和微信、微博、网络直播、微视频等方式的新媒体宣传,进一步提高群众对食品安全的总体满意度、对创城工作的知晓率和支持率。优化共治品牌活动,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周、安全用药月、科普大讲堂、“送食安家书 赠食安教材”、“食安中 山 我点赞”随手拍、“食品安全一日游”、“你点我检”等活动。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实施守信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督促企业健全完善食品药品生产经营的过程控制体系、产品追溯体系、风险防范体系、责任落实体系。发挥行业组织作用,鼓励支持食品药品行业制定出台行约行规和自律规范,引导食品药品生产经营者恪守法规标准,借力行业协会社会化平台优势,加强行业宣传教育和培训,普及食品药品安全法律法规。完善政务公开工作机制,及时、准确、全面地公开行政许可、现场检查、抽样检验、监管执法、行政处罚等信息,做到标准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健全舆情监测、研判、报告、回应机制,加强重大政务舆情回应督办工作。 ■加强队伍建设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通过支部学习会、专题报告、辅导讲座、研讨交流等多种方式,让党员干部全面系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切实增强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的政治自觉和政治担当。围绕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展调查研究,积极探索推进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自觉运用“六个统一”,层层压实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把管党治党的螺丝拧得更紧,以更加科学、更加严密、更加有效的思路举措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努力实现党的建设与食品药品监管改革发展相互促进、同步提高。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民主评议党员、谈心谈话等制度,着力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持之以恒抓党风廉政建设,持续开展党内法规的学习宣传贯彻,深化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强化监督执纪问责,严格落实对工作人员“八小时以外”活动的监督。加大干部培养和培训力度,组织开展系统干部培训班、法律沙龙、修身学堂讲座等。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加强党员干部履职能力建设,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建设一支与新时代食品药品监管相适应、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继续推进精准扶贫和对口援藏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