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中山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0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信息来源:中山人大网 发布日期:2020年06月02日
分享: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我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提出2020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过去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持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抓“双区驱动”重大历史机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践行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攻坚克难、务实苦干,统筹做好发展改革各项工作。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城镇登记失业率2.3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7%。

  (一)推动经济转型,高质量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产业结构持续调整。一是制造业高端化步伐加快。重点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健康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优势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品牌培育力度,先进制造业、优势传统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45.5%、32.7%。二是服务业发展水平提升。深入推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促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提质增效,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至48.9%,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至59%。三是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创建东升镇脆肉鲩和横栏镇花木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新增广东农业公园2家、广东文化和旅游特色村2个、市级示范家庭农场13家。

  需求结构更趋协调。一是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推动基础设施补短板成效初显,基础设施投资占总投资比重提高至23.8%,近十年来首次突破20%。房地产开发投资占总投资比重57.2%,同比下降5.2个百分点。二是消费市场稳中有升。科学规划全市商圈,编制商业发展规划,出台加快商贸新业态发展行动计划,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三是外贸结构持续优化。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8.9%,占进出口总额比重提高至44%。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建设稳步推进,市场采购出口116.9亿元,占出口总额比重提升至6.1%。南头镇获批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

  创新支撑能力提高。一是创新环境不断改善。出台促进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全面落实科研经费和科技项目管理、人才引进、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等改革举措。全市财政性科技投入达33亿元,科技贷款风险准备金达3亿元,科技贷款超75亿元。二是创新载体不断完善。大力推动光子科学中心、超大低温智能制冷装备项目等重大科学装置项目建设。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山)创新中心、中山复旦联合创新中心和智能移动机器人(中山)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学—中山联合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加快。三是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深入实施高企树标提质行动,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2500家。集中力量开展“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专利授权量3.01万件。强化柔性引才举措,累计认定高层次人才717人。

  (二)推动合作交流,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升。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扎实推进。一是重大战略平台加快搭建。高标准规划翠亨科学城,开展翠亨新区马鞍岛片区、岐江新城等规划设计及调整,翠亨新区起步区入园企业增至125家,总部经济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民众创新园累计引入16个重大投资项目、投资总额222.3亿元。二是基础设施加快互联互通。深中通道、广中江高速、中开高速、西环高速、东部外环高速等加快建设,黄圃快线Ⅰ标实现通车,北二环(沙港公路)实现主线贯通,长江路、博爱路完成快速化改造。中山港马鞍港区新客运码头主体工程完工。三是区域合作交流不断深化。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主动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加强与港澳合作,推进香港大学与广东药科大学共建生物医药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分中心,与澳门签署建设粤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中山)合作框架协议。

  “一带一路”建设稳步推进。一是经贸往来逐步深入。落实国家和省稳外贸政策措施,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与全球213个国家和地区保持贸易往来,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额增长6.3%。积极组织赴日本、越南、泰国等国家开展境外园区、展销平台系列对接活动,推动企业参加中国广东(越南)进出口商品交易会、非洲国际灯饰照明展等国际会展。二是人文交流不断深化。积极扩大友城友协交往,与日本长崎、秘鲁切彭市等国际友好关系城市开展多领域交流活动,与美国奥克兰市签订友好合作备忘录。举办2019中国文化行——“一带一路”完美广东冬令营活动。

  (三)推动重点改革,发展内生动力逐步增强。

  “放管服”改革继续深化。一是简政放权力度加大。优化调整下放火炬开发区、翠亨新区市级经济管理权限事项276项。推进小榄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承接省赋予县级行政职权325项。二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全面推进“一窗通办、集成服务”,70%以上事项实现“一窗”分类受理。投资审批时限压缩70%以上,社会类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缩减至60个工作日内。三是商事制度改革扎实推进。深入开展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改革全国试点,推行企业开办“一网通办、一窗受理、并行办理”,企业设立、印章制作、申领发票可100%网上办理。全面实施第一批全国“证照分离”改革,加快建设商事登记全程电子化智能申报审批平台和涉企信息统一归集公示平台,同步开发智慧联动监管系统。

  营商环境改革力度加大。一是市场竞争环境更加公平高效。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行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全面清理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加快建设省信用联合奖惩试点城市,联合奖惩系统嵌入政务服务网,实现“信用奖惩、一键搞定”便捷模式,推动跨部门与跨领域联合奖惩应用。落实各项税费减免政策,为企业减负109.7亿元。二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增强。发放“助保贷”5.3亿元,办理过桥融资贷款170.1亿元。新增上市公司和新三板挂牌企业4家,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累计直接融资额832.2亿元。

  重点领域改革稳步实施。一是价格改革力度加大。落实省降电价政策,减轻一般工商业企业电费负担5.82亿元。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完善非居民管道天然气价格联动动态调整机制。出台缓解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调控预案实施办法。二是国资国企改革加快。推动金投创业公司等多家市属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市属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在全省率先出台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挂钩的工资薪酬管理办法。三是农村综合改革深化。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进全国农村集体产权改革试点,出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配套政策,推动股权继承和流转规范化。

  (四)补齐发展短板,城市功能品质稳步改善。

  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改善。一是土地规划管理机制不断健全。启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开展国土规划专项整治,出台25项管理办法和规定,创新容积率调整、新型产业用地政策,实施国土规划全流程再造。二是存量低效用地加快盘活。修订闲置土地处置细则,处置闲置土地面积487万平方米。出台国有建设用地供应管理办法,系统强化用地全流程联动管理,盘活批而未供用地389.8万平方米。大力推动城市更新,出台旧厂房、旧村庄改造系列政策,完成改造项目96个、面积182.9万平方米。三是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管控。编制工业用地保护线划定规划,保障工业项目用地需求。统筹安排新增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翠亨新区、岐江新城、市级产业平台用地以及公益配套用地。

  城市功能品质不断提高。一是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新增光纤接入用户14.7万户,光纤用户累计数173.7万户,入户率达152.1%,位列全省第二。新增4G基站2370个,5G基站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二是市政公用设施加快完善。新建、改造污水管网长度316公里,提标改造生活污水处理厂13座。中心组团、北部组团垃圾处理基地扩容工程投入试运行,启动南部组团综合处理基地垃圾焚烧发电厂扩容工程(二期)建设。金字山公园、金钟湖公园完工并对市民开放,古香林公园、市儿童公园建设加快。成功创建广东省首批公交示范城市,完成市汽车总站交通设施改造。三是能源保障能力提升。粤电中山三角电厂3×390兆瓦9F级燃气热电冷多联供工程、国电民众热电联产工程建成投用,新建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总装机容量20.1兆瓦。

  绿色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一是污染防治取得阶段成效。完善大气环境网格化监管系统,建成并投用200个大气微观站,累计完成生物质锅炉专用炉整治634台,空气质量达标率78.9%。中心城区10条黑臭水体整治提升工程全面动工,安装完成182个河涌水质自动监测站,清理河流长度1765公里,清理水域面积39平方公里,国考断面水质改善幅度居全省前列。完成2756个“散乱污”工业企业综合整治。二是森林城市建设扎实推进。翠亨国家湿地公园建成开放,中山国家森林公园启动建设,中山香山自然保护区获批建立,新增5个省级森林小镇,成为全省首个获得国家气候标志中国气候宜居市的地级市。

  (五)改善民生福祉,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提高。

  保障水平稳步提升。一是就业水平保持平稳。发放就业创业补贴6751万元,城镇新增就业5.7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0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32%,“零就业家庭”动态归零。新增省级“粤菜师傅”培训基地、大师工作室各2个。二是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至170元/人/月,五大险种总参保达957万人次。推进第三代社保卡加载金融功能,发出全省首张第三代社保卡。三是强化民生兜底保障。低保标准提至1050元/人/月,发放低保金4796万元。出台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暂行办法,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提至1680元/人/月。改造困难家庭住房138套,实现双低家庭住房全改造。帮扶困难群众1.31万人次,发放救助金14544万元。

  社会事业提质发展。一是教育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新增公办幼儿园6所、普惠民办幼儿园15所,新增幼儿园规范化学位5185个。完成新建扩建公办中小学15所,增加公办学位8568个。组建市一中教育集团,与西区初级中学、铁城初级中学开展集团化办学试点。二是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稳步提升。加快实施健康城市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健康村镇建设,扩大健康城市细胞工程建设试点。推广小榄镇医改经验,推进古镇、三乡医共体建设试点。镇级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比达76.8%。启动家庭医生签约管理信息化系统应用。三是文体事业蓬勃发展。中山纪念图书馆开馆,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加快完善,建成“e启阅”数字资源平台。小榄、南区、三乡成功创建广东省第二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建成社区体育公园9个,镇区全民健身站点增至411个。举办第二届亚洲杯女子棒球锦标赛、2019中山国际马拉松赛等系列赛事。

  社会环境和谐稳定。一是城市治理能力提升。扎实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入推进平安中山建设,成立警企联创中心。加快推进智慧城管平台建设,加强对违建、违停、扬尘污染等违法行为的智能监管。二是基层治理机制不断创新。完善村(居)特别委员工作制度,开展社区社会组织发展试点。健全政府民主科学立法体系,推进公众参与政府立法规范化、常态化。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立特色品牌调解工作室,火炬开发区被评为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工业园区。三是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购买民办学位2.86万个,提供积分入学指标2.23万个。对口帮扶潮州、肇庆工作有序开展,两市脱贫率达99.3%。对口帮扶昭通市4个贫困县,帮扶项目惠及贫困人口20余万人、带动脱贫人口10余万人。对口支援西藏工布江达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四川甘孜等工作扎实推进,对口合作黑龙江佳木斯进展顺利。

  过去一年,我市发展取得上述成绩极其不易、成之惟艰。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诸多短板不足、问题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受全球疫情冲击,世界经济严重衰退,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我市经济发展外部风险挑战增加,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困难凸显。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不畅,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步伐不快,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培育进程缓慢。二是经济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人才等创新要素保障不足,产业平台承载能力不强,重大产业项目不多,创新型龙头企业缺乏。三是营商环境仍需优化。对标先进地区,我市在招商引资、人才引进等方面政策创新不足、落实力度不大,惠企政策的精准度、落地率和覆盖面不高,行政审批事项和审批时间需进一步压缩。四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尚待提升。城市发展分散化、碎片化较为严重,市域统筹还需强化,空间结构还不尽合理,城市功能品质、影响力与一流湾区城市要求存在差距。五是社会民生领域尚有不少短板。城市安全、生产安全、食品安全等仍存在薄弱环节,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还需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教育、医疗、交通、养老等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与群众期待依然存在差距。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

  二、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中山打赢经济翻身仗、重振虎威、加快高质量崛起的开局之年,更是应对疫情考验极不平凡的一年。开年以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我们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力推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两手硬”。疫情防控初期,按照“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策略,全力推进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切实抓好病例救治和密切接触者隔离观察,加强交通卡点设防和重点地区人员管控,做好医疗防护物资、生活必需品应急保供和医疗援鄂等工作。疫情防控形势平稳向好后,因时因势调整工作着力点,强化“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出台实施系列稳企安商政策,着力畅通人流、物流、资金流,打通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以最快速度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当前,全球疫情仍在持续蔓延,为我市巩固拓展疫情防控良好态势、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带来重大挑战,市场主体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困难,打赢经济翻身仗任务十分艰巨。我们既要坚定信心,咬定目标不放松,又要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举措研究得更精准一些,尽最大努力把耽误的时间夺回来,把遭受的损失补回来,把发展的力量聚起来,确保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统筹、双胜利”。

  做好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要论述,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省委十二届八次、九次全会和“1+1+9”工作部署要求,牢牢把握“双区驱动”重大历史机遇,聚力打造“湾区枢纽、精品中山”,坚定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坚决打赢经济翻身仗,重振中山虎威、加快高质量崛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综合研判形势,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城镇新增就业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5%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完成省下达任务。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做好六个方面工作:

  (一)更高水平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打造对接湾区核心平台。一是高标准建设翠亨新区。探索推动翠亨新区与南朗镇统筹整合发展,加快湾区国际医疗城、湾区国际设计港、湾区国际创新园等重大项目建设,推进临海科技金融城、翠亨科学城等重点片区开发,完善起步区交通路网、污水垃圾处理等公共服务配套,着力将翠亨新区打造成中山参与大湾区建设的主阵地。二是高水平推动火炬开发区提质扩容。研究探索火炬开发区与民众镇、三角镇统筹整合发展,推动民众创新园建设,加快推进比亚迪、彩讯、毅马新能源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着力将火炬开发区打造成中山高端产业和创新发展的主引擎。三是高起点推进岐江新城建设。加快岐江新城控规调整,推进周边重点区域土地整备,集聚发展高端服务业和总部经济,扎实推进市政路网、绿化绿廊景观和城市公园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将岐江新城打造成中山城市新客厅。

  打造湾区西翼重要交通枢纽。一是加快对接湾区高速路网。加快深中通道主体工程建设,完善深中通道登陆中山侧对接网络,扎实推进中开高速、广中江高速(三期)、香海高速、东部外环高速和西部外环高速建设,推动南中高速尽快动工。二是积极参与共建“轨道上的大湾区”。推进深茂铁路中山段尽快动工建设,争取启动广中珠澳高铁前期工作。规划深中城际轨道,谋划深南高铁途径中山。积极谋划推进广中珠澳高铁、广州地铁、深圳地铁延伸至中山等项目。修编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改造提升中山北站、中山站。三是加快市域干线路网建设。加快黄圃快线、民众快线、南朗快线、坦洲快线建设,推动古镇快线尽快动工。加快起湾道、世纪大道快速化改造,实施一批镇区道路改造工程。四是加快港口航运发展。加快马鞍港区新客运码头建设,争取增开中山港至福永码头水上巴士班次,打造湾区西岸异地候机航运中心。

  深化与湾区城市战略合作。一是全力支持和对接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积极对接深圳“西协”战略,联合深圳规划建设深圳-中山产业拓展走廊,加强深中两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国土空间、综合交通、科技创新、现代产业等重要规划衔接。加强与深圳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引进优质科技创新成果到中山落地转化。二是深化与周边城市合作。加强与广州、佛山等地的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家电、五金、灯饰等优势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落实广州中山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南沙新区翠亨新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密切珠中江三市联系,共建珠西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和珠江口西岸都市圈。三是全面加强与港澳合作。全力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落实好中央出台的惠港惠澳政策措施,高水平建设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推动与港澳规则的联通、贯通、融通。

  (二)更高质量推动产业转型,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一是打造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健康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三大新兴主导产业,提前布局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新能源等前沿产业,打造一批超千亿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释放数字经济潜能,建设4K超高清视频示范社区,推进5G技术研发与商用。建设生物医药科技国际合作创新区。二是提升产业链发展水平。实施产业链协同创新方案,提升中山制造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加快建设智能制造全生态链,支持企业实施生产线智能化改造,引导企业建立智能工厂、数字化示范车间。推进工业互联网广泛应用,支持骨干企业建设工业互联网标杆,推动1000家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三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动新一轮工业技改,力争推动650家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开展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工作试点。实施标准化战略,加大品牌培育和保护力度,建设质量强市。

  建设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一是做强做优现代服务业重点行业。深入推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以金融、旅游、会展、物流业为突破口,打造大湾区西翼服务业高地。提质发展金融业,争取复制自贸区创新金融政策,整合市属国企金融牌照,激发市金控公司发展潜力。做大做强会展业,规划建设翠亨国际会展中心,组建市会展集团,打造古镇灯饰、黄圃家电、横栏花木等区域精品会展品牌。加大文旅产业扶持力度,推动欢乐海岸等大型文旅项目建设,打造一批省级文化产业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园区。促进物流业高端化发展,优化物流园区布局,推动一批电商物流产业园项目落地。二是推动现代服务业扩量提质。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促进研发、咨询等处于制造业产业链上下游的现代服务业繁荣发展、做大做强。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培育和引进一批规模大、效益高、竞争力强的总部企业。瞄准四新经济、平台经济以及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方向,谋划一批主营业务突出、成长性好的服务业重点项目。制定出台现代服务业百企培育计划,推动服务业企业开展技术、模式和品牌三大创新。支持发展法律、咨询、人力资源等专业服务业,发展供应链管理、定制化服务、信息增值服务等服务型制造新业态,建设一批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

  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一是强化高端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中科院药物创新研究院华南分院(中山研究院)、哈工大无人装备与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支持高端科研院所和知名企业来中山设立研发总部或区域研发中心。积极争取国家、省重大科技装置在中山布局。二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大企业研发费后补助力度,多层次培育发展创新标杆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推动规上工业企业普遍建立研发机构。探索揭榜制等新型组织方式,集中力量组织一批“卡脖子”核心技术攻关。三是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生态。研究制定更具竞争力的人才政策,柔性引进院士、国家重大人才工程人才及海外高层次创新人才,办好中山人才节。用好创新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完善普惠科技金融体系。建设中山区域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推进中国中山(灯饰)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升级。

  (三)更加聚焦实体经济发展,全力推动经济企稳回升。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一是推动重点领域投资增长。抓好242个年度省市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完成全年471.1亿元的投资任务。加大工业投资力度,强化工业用地保障,集中力量推动一批工业项目落地建设,持续支持企业增资扩产,确保全年完成工业投资不低于220亿元。保持基础设施投资加快增长态势,加快推动交通道路、环境整治、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全年交通基础设施领域投资不低于236亿元。谋划布局新基建,研究制定我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加快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二是强化项目投资要素保障。紧抓国家逆周期调节政策窗口期,积极争取专项债券、中央投资、特别国债、政策性金融和专项补助等多项渠道,缓解项目投资“钱从哪里来”问题。加强项目用地、用林、用能等要素保障,促进项目加快落地建设。

  着力扩大消费需求。一是加快恢复消费市场热度。持续推出促消费活动举措,促进汽车、家电等居民传统大宗消费,提振餐饮、旅游消费信心,全方位促进消费市场转暖复苏。培育壮大消费新业态,发展远程教育、线上医疗等数字生活新服务。鼓励发展夜间经济、体育经济、节庆经济。二是加强消费领域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优化提升大型消费商圈,打造统一的商圈电子商务平台。支持大型连锁门店和物流配送中心建设,鼓励企业搭建智慧社区商业平台,推动传统市场向“新批发+新零售”转变。三是持续优化消费市场环境。加快重点领域产品和服务标准建设,加强消费环境安全和维权体系建设,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力促外贸稳中提质。一是全力稳住外贸基本盘。加强外贸形势监测预警,支持企业网上办展、网上洽谈,发展海外营销网络,大力拓展多元市场和出口替代市场。支持外贸企业实时调整市场布局,促进出口转内销。二是加快外贸转型升级。大力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快打造“一核心、三基地、多产业”的跨境电子商务发展体系。加大进口扶持力度,扩大关键设备、核心零部件、高品质生活消费品等进口。培育出口名牌企业,促进产品“同线同标同质”。三是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落实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若干政策措施,提升外商投资贸易便利度,吸引更多优质外资项目落户中山。深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数字口岸建设,持续推动口岸提效降费。

  与企业携手共克时艰。一是精准高效帮扶企业。全面落实“稳企安商20条”系列政策,进一步加大减税减费减租减息力度,以更快速度更高效率释放政策红利,加快提振企业发展信心。完善服务企业代表制度,一企一策指导总部企业、龙头骨干企业、外贸企业应对疫情冲击和贸易风险,以优质靠前服务助企解困、共渡难关。持续开展线上招聘服务,加大岗位信息、职业指导、网上面试等服务供给。二是扶持民营企业梯队成长。开展民营企业梯队培育计划,推动中小微企业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培育一批民营领军骨干企业和优质上市企业,打造一批“专精特新”隐形冠军,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20家。三是切实营造稳企安商氛围。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联系民营企业制度,当好服务企业发展的“店小二”。完善企业重大危机预警救助机制和投诉收集办理机制,用好12345政企通即时互动平台,及时向企业推送惠企政策信息。开展专项清欠行动,切实纠正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拖欠民营企业款项行为。

  (四)更强定力推动改革攻坚,打造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一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全面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流程、信息数据平台、审批管理体系、监管方式“四统一”。开展项目审批“堵点”治理,深入排查和纠正违规增加审批事项、审批环节、前置要件和证明材料等问题。二是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进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实现企业设立“零见面”,确保企业开办全流程不超过3个工作日。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实现准入和准营同步提速。三是优化提升政务服务供给。深化“一网一门一次”改革,推动更多业务进驻市行政服务中心。推出一批“减填报、减证明、减材料”事项,实现事项办理“四少一快”。研究推出100件常办高频业务“一件事”主题式服务,建设“一件事”便民窗口。推进信用中山建设,扩大联合惩戒范围。四是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完成政务大数据中心建设,推动更多高频政务服务事项进驻粤省事、粤商通。加快大数据在政府决策、行政管理、公共服务方面广泛应用,推进政务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

  全力破解资源要素之困。一是优化土地管理机制。完善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管理机制,优先保障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重大交通用地需求。健全土地批、供、用全流程监管联动机制,严格工业用地准入门槛,强化供地后续监管。完善批而未供用地供应机制,制定批而未供工业用地清单,统筹安排招商引资项目。二是创新存量土地开发利用方式。加快出台工业用地保护线划定规划,统筹用好省下达建设用地指标和规模,争取省盘活存量奖励指标。开展土地历史遗留问题专项清理,健全跨部门协调机制,一宗一件予以妥善解决。推进批而未供用地和闲置土地专项整治,加快成块连片土地清理和整备,推动旧工业区连片升级改造。

  推动重点领域改革走深走实。一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市镇两级行政管理模式,推动强化市级统筹与激发镇区活力有机结合。推进小榄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扩大经济发达镇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推进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探索实行跨领域跨部门综合执法。二是完善财政管理机制。加强财政市级统筹,探索建立全市性重大项目建设市级财政统筹制度,增强市级对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大平台、重大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探索市级部门项目支出预算及绩效目标层级管理改革,从源头上加强资金分配管理。三是抓好国资国企改革。建设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打造国有公建公益平台。推动市属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市场化契约化选人用人。

  (五)更大格局提升城市能级,建设高品质现代湾区城市。

  优化城市功能布局。一是重构城市发展格局。顺应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大势,加快推动城市环湾布局向东发展,集聚优势资源打造火炬开发区、翠亨新区、岐江新城三大核心引擎,建设东部环湾创新发展带和西部优势产业升级带,做强做优深中通道向西延伸的城市发展主轴,优化提升以产业平台为重点支撑全市发展的多个支点,着力构建“三核两带一轴多支点”的城市发展新格局。二是重塑国土空间格局。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合理配置市域各类空间资源。高水平编制国土空间规划,落实规划全域覆盖和自然资源全要素管控,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等各类空间管控线。推进国有土地资源资产核算项目试点,完成全国第三次国土调查。

  提升城市形象品质。一是推进城市形象革新。加强翠亨新区、岐江新城等城市核心区的整体谋划和重点塑造,抓好城市主干道路沿线建筑立面改造和关键节点景观改造,推动一批市镇重点项目成为精品建筑和品质工程。编制城市更新专项规划,推进旧村庄、旧城镇和低端厂房连片改造,加快城中村和老旧小区改造。稳步推进历史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推进旧城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推进富华道、悦来南路等老旧主干路综合改造,推动综合管廊、停车场、充电桩等市政配套设施规划建设。二是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强交通拥堵治理,促进道路交通微循环,规范共享单车发展。全面治理违法建设和“脏乱差”等现象,打造样板路美化提升工程。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和无害化处理,加快三大基地垃圾处理扩容项目建设,改造城区垃圾转运站。

  守护城市绿水青山。一是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突出打好碧水攻坚战,全面完成饮用水源保护区划、立、治任务,加快15个流域未达标水体整治,建成259个河涌水质自动监测站。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严控大气污染项目准入,扩大高污染燃料禁燃区,推动生物质锅炉提标升级,加强重点VOCs企业综合整治。扎实打好净土防御战,加强固体废物和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推进医疗废物焚烧扩建工程和危险废弃物处理项目建设,建设固体废物在线监控管理平台。二是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中山国家森林公园、香山自然保护区申建,加快古香林公园、市儿童公园、华侨公园等城市公园建设,推动全域森林小镇建设。推进“万里碧道”建设,打造绿色生态廊道。加强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是大力发展富民兴村产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强岭南水果、花卉等特色产业,做大休闲农业、智慧农业等新兴产业。高标准建设东升脆肉鲩和横栏花木等现代农业产业园。深入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培育一批特色农业专业镇和专业村。二是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开展五大“美丽”行动,打造一批山水特色、休闲旅游和历史文化的特色精品村居。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推动全部行政村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60%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新建改造农村公厕150座。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改造提升“四好农村路”。三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农村集体土地集约化利用,规范农村集体资产交易行为。完善集体经济组织治理结构。做好农村土地确权成果应用转化,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调处机制。四是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重点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深度贫困村,推动对口帮扶肇庆、潮州131条省定贫困村全部脱贫,协助对口帮扶昭通市4个县全部脱贫摘帽,继续做好对口支援西藏、新疆、四川甘孜工作,加强与黑龙江佳木斯对口合作。

  (六)更倾心力保障改善民生,持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

  抓牢常态化疫情防控。一是建立健全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机制。毫不放松继续抓紧抓实抓细疫情防控各项工作,根据形势动态完善防控策略和应对举措,持续巩固扩大防控成果。坚持把“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作为当前乃至较长一段时间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对入境来中山人员、无症状感染者等重点人群的服务管理,严密实施全流程封闭管理,构建“从国门到家门”的全方位防控链条。精准落实生产生活各方面疫情防控要求,严格开展常态化隐患排查工作,及时加固薄弱环节。二是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完善重大疫情响应机制,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传染病等重大疫情救治机制,强化应急物资保障,提高公共卫生领域风险预警处置能力。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各级疾控中心、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强化公共卫生队伍建设,提高基层防控能力。完善重大疫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

  强化基本民生保障。一是全力稳就业保就业。加大安企稳岗力度,落实重点企业用工调度保障机制和大规模网络招聘机制,开展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十项行动,做好重点群体就业。推动多种形式创业和灵活就业,大力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二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落实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稳步提高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比例,推动持居住证的港澳居民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创新,升级打造“3+4+N”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实施关爱老人工程,推进医养结合。稳步提高社会救助标准,提升低保标准、特困供养水平。举办首届“慈善纪念章”评选活动。三是加强住房保障。构建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完善租购并举住房制度,推进住房保障货币化,加大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建设力度。开展房地产市场专项巡查,做好问题楼盘处置。

  优化公共服务供给。一是推动教育均衡优质发展。高标准编制教育现代化2035,建设教育现代化创新发展试验区。加快实施学前教育“5080”攻坚计划,公办及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比例达80%以上。实施公办中小学建设计划,完成10所公办中小学建设。调整中职教育布局和专业布局,加快中高职一体化发展。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加快中山科技大学、香山大学2所高水平大学筹办工作。二是深入推进健康中山建设。推进市综合医院规划建设前期工作,推进市第三人民医院建设。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推进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推进古镇、三乡医共体建设试点。强化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完善住院医师、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三是丰富群众文体生活。加快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改造市文化馆大楼,推进市博物馆建设,推动街区自助图书馆、共享阅读空间等建设。全力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快孙中山史迹径、岐澳古道等文化遗产游径建设,开发中山美食之旅。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升级改造市镇两级公共体育场馆,办好中山国际马拉松等系列赛事。

  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一是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规范和加强村民小组建设。完善社会组织综合监管机制,建设社会组织创新示范基地。深化“四标四实”应用,完善社区网格化管理事项处理机制。健全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实施法律援助直通车。二是守住城市安全底线。铁腕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开展社会治安重点地区和突出问题排查整治,筑牢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创建省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加强食品生产企业风险分级管理,完善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规范“明厨亮灶”建设。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深化道路交通、危化品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坚决防范重特大事故发生。

  各位代表,高质量发展征程中,每一个中山人都是主角。让我们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以敢为人先、勇往直前的奋斗姿态,迎难而上、砥砺前行,坚决打赢经济翻身仗,重振中山虎威、加快高质量崛起,奋力实现省委赋予的“三个定位”,为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贡献中山力量。

 

新媒体
微信 微信 微信二维码
手机版 手机版 手机版二维码
中山市 中山市 中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