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黄圃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信息来源:黄圃 发布日期:2005年12月20日
分享:

  “十一五”时期是我镇经济社会强势发展、全面跃升的重要战略期,是夯实我镇在中山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地位、重振黄圃雄风的关键机遇期,是建设经济强镇、产业大镇、文化名镇、绿色城镇、法治社会、和谐黄圃的重要实施期。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省委九届七次、八次会议和市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科学编制我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具有重大意义。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五”时期是我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五年。积极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成功运用资本运营和企业破产手段,消除近20亿元历史债务,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城镇功能日臻完善,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1、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2005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35亿元,比2000年增长2.3倍;工业产值101亿元,比2000年增长2.27倍;税收收入3.68亿元,比2000年增长2.5倍;可支配财政收入2.01亿元,比2000年增长2.9倍;各项经济指标全面超额完成“十五”计划预期目标,建设成为中山市工业强镇。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13:63:24,优化提升为5: 69:26。以金属为主体的工业原材料产业、家电五金产业和以腊味为代表的食品产业三大产业在工业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进一步凸现,产业产值不断增加,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85%以上。获得全国首个“中国食品工业示范基地”、“中国腊味食品名镇”区域品牌称号,“黄圃腊味”创建为广东省著名商标。成功举办“2005中国国际食品工业经贸洽谈会”。第三产业产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24%提高到2005年的26%。
  3、城镇功能日臻完善。
  按照经营城市理念,多渠道筹集资金,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成《黄圃镇2004-2020年总体规划修编方案》,建成大雁桥、食品工业示范基地国际会展中心、食品污水处理厂、自来水厂三期工程等城镇主要基础设施,高标准改建了南三公路兴圃大道一二期、新明路、新丰路、岭栏路、“七路一街”等城镇主要道路以及中心广场、全民健身广场、影剧院等一批重点城镇建设工程,产业配套环境得到优化。
  4、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2005年,全镇居民储蓄存款达26亿元,人均储蓄存款3.1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850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74.5%、43%和78%。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从2000年末的28平方米提高到2005年末的3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2000年末的31.8平方米提高到2005年末的35平方米。
  5、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高标准创建成为国家卫生镇、广东省教育强镇,荣获中国(黄圃)飘色之乡、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示范乡镇、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镇、广东省文明镇、广东省“四五”普法先进镇、中山市先进党委等荣誉称号。科技事业发展取得可喜进步,科研投入增加,建成黄圃镇食品检验检测与研发中心。社会保障能力不断增强,社会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不断推进,参保人数合共达到9.1万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水平进一步提高,参保率达到95%以上;社会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临时救济制度逐步规范和完善。
  (二)发展环境
  “十一五”期间,我镇经济社会发展既有很多有利条件和机遇,又面临不少挑战和困难。
  1、主要有利条件。
  从外部环境看,我镇发展面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加强,粤港澳经贸更加紧密合作,广州南拓,港珠澳大桥、广珠西线高速、广珠轻轨项目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良好发展机遇,以及我市实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战略,建设“两个适宜”城市,构建和谐中山所创造的科学发展、理性发展、可持续发展环境,为我镇加快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自身条件看,我镇位于珠三角平原腹地,在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江门、香港、澳门等八大城市一小时交通圈内,区位优势明显。土地和人力资源丰富。历届镇委、镇政府和全体黄圃建设者为黄圃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目前,有一个坚强有力、团结务实、能够驾驭全局、具备带领黄圃人民奋发图强的镇委镇政府领导班子。
  2、主要制约因素。
  从外部环境看,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企业发展受国际经济波动和贸易摩擦影响不断加深;国家宏观调控,紧缩银根、地根,电力、原油等能源的紧缺以及原材料、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在一定程度上加大经济发展成本。
  从发展基础看,我镇工业总量不大、质量偏低、产业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弱,经济结构不够合理,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城镇规划建设起点低。农村发展落后,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水平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干部队伍素质和业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与统揽全局、驾驭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有一定差距,部分农村“两委”干部年龄偏大、知识水平偏低、工作能力偏弱、缺乏带领农村发展经济和处理农村问题的能力。
  二、指导思想、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战略和建设“两个适宜”城市、构建和谐中山战略思路,以建设经济强镇、产业大镇、文化名镇、绿色城镇、法治社会、和谐黄圃,实现全镇人民富裕安康为总目标。坚持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以安全发展为主线,坚持以加快发展、质量发展、效益发展为主题,坚定明确的发展思路,继续实施快速发展不动摇。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链条,着力提高工业增长的质量效益和加快重点项目的上马投产,着力加强第三产业特别是文化旅游产业、流通物流业、房地产业、服务业和非税收入的发展,着力做好“三农”工作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着力推进“4+3”公司的科学运营和循环型经济发展,着力做好细化新城区建设规划和道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抓好品牌战略实施和食品质量安全工作,着力抓好党员干部队伍和精神文明建设,着力解决黄圃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着力不断改善干部群众工作生活条件增加福利待遇和收入。全面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重振“中山三大镇”雄风,努力建设珠三角颇具经济活力的现代化生态型新城镇和中山北部经济重镇。
  (二)发展战略
  积极实施经济强镇、区域协作、城乡协调、结构调整、自主创新、三产旺镇、人才强镇、文化兴镇、绿色黄圃等九大发展战略。加快以金属为主体的工业原材料、五金家电和食品工业三大产业为核心的工业经济发展,提升以现代物流业、旅游业和会展业为主体的新兴服务业经济,大力发展以经营城市为主体的城市经济,推动以自主创新为主体的创意经济发展,促进以物业经济为主体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形成五大经济体系协调同步发展。
  (三)发展目标
  1、实现经济强镇。
  全镇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到2010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亿元,工业总产值超过420亿元,税收收入超过15亿元,非税收入超过3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2.86倍、4.2倍、4.03倍和4.3倍。经济综合实力跃升全市前列。产业结构明显优化,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工业原材料产业、家电五金产业、食品产业和服务业继续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工业总产值的30%,工业增加值占工业总产值的30%。
  2、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实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作方针,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工业基地带动农村发展,以物业经济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大力推进农村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建立和完善增加农民收入的长效机制。加快农村社会事业进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到2010年,全镇各村(社区)集体经济年纯收入均超过300万元。
  3、社会文明进步。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领域全面发展,文化生活丰富多彩,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继续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全面实施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以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居民素质普遍提高,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到2010年,全镇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25万人以内,人口平均期望寿命76.5岁,千人拥有医生数达到3.5人,率先基本实现教育和医疗卫生现代化。
  4、环境优美和谐。
  加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和中山市绿化先进镇。到2010年,城镇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3%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6.7平方米,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90%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生产和清洁能源。
  5、体制健全高效。
  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坚决做黄圃人民的忠实儿女。坚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建设务实高效、透明规范的服务型党政机关。进一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巩固完善农村股份合作制分配制度和农村集体经济村级核算,有条件的村推进“村改居”工作。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建立健全创业投资机制,规范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开展城镇医疗服务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探索建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管理、运行和监督体制。
  6、居民富裕安康。
  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到2010年,农村人均纯收入超过1.1万元,年均增长8%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3万元,年均增长8%以上。社会保险总参保人次达到2.5万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100%,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80%以上。公共安全和应急救援机制进一步完善,处置突发事件能力明显增强。
  三、主要任务
  (一)建设经济强镇
  1、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速度、质量、效益并重,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开发投入,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发展之路。支持企业建立各种研发机构,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建设好食品检验检测与研发中心,推动与华南理工大学轻工与食品学院、东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广东省食品工业研究所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科研技术合作项目。整合科技资源,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中山市黄圃镇生产力创新促进中心”。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和产业集聚发展,依托食品、马新、大雁三大工业基地,支持、引导和规范企业进园入区,建设高水平管理、高效益产出的示范性工业基地。大力抓好新项目的动工上马和投产,促进重点企业发展,培育壮大格兰仕、金星啤酒、奥托昆普、创志钢铁、中发纸业、华通钢塑、现代山禾、正业中糖、美丽华服装制品、正飞实业、泛亚电业、广兴印染、大家庭水产饲料公司等重点企业。扎实推进发展用地储备战略,用好有限的土地资源,加大招商选资力度,着力引入一批科技含量高、项目质量高、生产效率高、产出效益高,低物耗、低能耗、低水耗、低污染的“四高四低”高素质企业,发展一批“专、精、特、新”的优质企业。到2010年,力争培育产值超亿元企业50家以上,其中超100亿元企业1家以上,超50亿元企业1家以上,超10亿元企业5家以上。加强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企业质量水平,重力整治或取缔没有产业归类、生产总量小、经济效益低、税收少或偷漏税、假冒伪劣产品、企业管理差、污染严重等企业。
  促进内外源经济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外贸结构,鼓励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出口。提高加工贸易的产业层次和加工深度,大力发展一般贸易。重点扶持科技型、外向型、农副产品加工型、就业型四类民营企业的发展。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通过联合、收购、兼并等方式,走低成本扩张之路。着力解决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依托现有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加强对国内重点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国”字号企业投资黄圃。实施名牌带动战略,鼓励企业和企业主争创中山市百佳企业、中山市百佳企业家,推动一批企业争创广东或全国名牌,到2010年,培育15个省级以上名牌产品或著名商标、驰名商标,提升黄圃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积极打造区域品牌,使名牌产品成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拉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增长极。进一步加强对工商联合会、个协私协、烧腊商会的联动和指导工作。健全组织架构,组织经常性务实活动,建设有组织、有制度、有纪律、有目标、有经费、有场所、有活动、有权威、有名气、有实力的品牌社会团体组织,使之成为联系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和纽带。
  2、做大“三大产业”。
  围绕市委市政府产业强市战略,积极参与珠三角产业分工,主动承接大广州、大佛山的产业辐射,全面融入中山西北组团发展,加快以金属为主体的工业原材料产业、家电五金产业、以腊味为代表的食品特色产业的发展,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加大相关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延长产业链条,壮大产业规模,打造工业原材料生产基地、厨卫产品生产基地、电饭煲生产基地、空调制冷工业基地等。充分利用中国食品工业示范基地、中国腊味食品名镇、广东省农副产品深加工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黄圃”腊味广东省著名商标等品牌,争创黄圃腊味原产地标识和“黄圃”腊味中国驰名商标。规划好建设好万亩食品工业示范基地,引进国外企业和先进生产工艺、配方、技术、设备、标准、产品等,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食品特色产业,促进黄圃食品畅销全国,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组建“广东黄圃腊味发展有限公司”,创造“集合品牌经济”效益。实施龙头带动战略,着力培育三大产业的龙头企业,形成特色明显、产业集聚的三大产业发展优势。到2010年,力争实现三大产业产值超过330亿元,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
  3、做强“四加三”公司。
  推动食品、马新、大雁三大工业公司的发展,以三大工业公司统筹运营三大工业基地,承载三大产业的发展。加快三大工业基地开发建设,“十一五”期间,投入5-10亿元资金,完善三大工业基地的基础设施和配套工程建设,把三大工业基地的规模扩大到2-3万亩,构筑新的产业发展格局。东部以马新工业基地为核心,重点发展家电五金、高新技术、装备制备业;西部以食品工业示范基地为核心,重点发展食品特色产业、工业原材料产业;北部以大雁工业基地为核心,重点发展家电五金、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三大工业基地齐头并进,协同发展。到2010年,力争马新工业公司实现工业产值230亿元以上、税收收入7亿元以上,食品工业公司实现工业产值50亿元以上、税收收入1.5亿元以上,大雁工业公司实现工业产值50亿元以上、税收收入1.5亿元以上。大力发展城市经营管理有限公司、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传媒经营管理有限公司三大资本运营公司,推动资本运营与物业经营的结合发展,开拓非税收入市场,增加非税收入,壮大镇财政。至2010年三大资本运营公司力争实现非税收入2.5亿元以上。加强国际会展经营管理中心的运营与管理,按照“经营管理,立足盈利;以馆养馆,以馆养人;自负盈亏,创造效益;精兵简政,高效运作”的工作理念和方针,积极拓宽会展经济空间,做活做大做名做优会展经济。
  4、做旺服务业。
  优化服务业结构,提升产业素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培育服务业支柱产业,重点发展壮大物流、商贸、旅游、房地产、酒店等五大服务行业。按照“大市场、大贸易、大流通”的发展思路,以打造中山北部商贸中心为目标,大力发展各类商贸服务业,通过建设吴栏深水港、黄圃新车站,做强做大马新物流储备中心等,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继续办好中国国际食品工业经贸洽谈会,建设好中国食品工业示范基地国际食品流通贸易广场、中国食品工业示范基地会所(商务)酒店和食品一条街、食品文化长廊等,打造会展商贸经济中心板块。加快各类专业市场、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的高级化建设,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鼓励连锁经营。充分发挥黄圃历史文化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坚持政府营造大环境,以企业为主体经营方略,大力开发和发展以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人文历史、生态保护、科普教育为特色的旅游业,重点开发建设好报恩禅寺、千年古道、泰和腊味公司、海蚀遗址、伟光园艺中心的旅游观光带和横石围生态旅游观光区。发展以经济适用住房为重点的房地产业,结合新城区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开发建设5-6个高素质房地产项目。继续鼓励和支持餐饮酒店业的发展,力争将汇东酒店建设成四星级酒店,加快法国雅高商务酒店、好上好酒店的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再引入2-3间星级酒店落户发展。大力推动科技中介、管理咨询、广告策划、资产评估、会计、法律、审计、资讯等中介服务业和金融服务业的发展。积极推进公共服务业的发展,构建与“两个适宜”城镇相适应的公共服务平台。
  5、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
  按照“田园风光、乡村特色、科学布局、现代管理、产业明显、高效发展”思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培育具有地方特色、区域比较优势和竞争力的农业主导产业,积极发展效益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鼓励发展水产、蔬果、花卉、农业生态旅游和农产品加工五大主导产业,培育优势产品。做强做优横档香蕉、吴栏粉葛、新地大米、关家尾头菜、珠东水产等“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建设好三乡围珠东优质水产示范基地和吴栏千亩连片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争取横档香蕉、吴栏粉葛、横石围和三乡围四大家鱼生产基地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大力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到2010年,力争创建2家以上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0家以上市级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引入中山市食品水产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在我镇建立水产养殖出口基地。遵循“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益产出”的原则,建设现代化农业园区,按城乡一体建设要求,规划建设集生态、旅游、观光、休闲、种养、示范、推广、培训、加工于一体的横石围万亩大型多功能现代化农业园区。加快发展农产品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中介组织。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动植物疾病防控体系、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和农产品市场体系,提高农业防御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能力。建设好黄圃食品检测站、农产品检验检测站、农业服务中心、畜牧兽医站等专业性服务站所,加快各类农业专业市场的建设。
  (二)统筹城乡建设
  1、加强城乡规划建设。
  按照立足5年,着眼10年,规划20年的思路,统筹城乡规划建设,把规划延伸到村。“十一五”期间,认真做好全镇近期规划和镇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大力推进新中心城区的建设,重点建设好指奎路、新柳路、鳌新路和改建好南三公路兴圃大道三期、新丰路、岭栏路、横石路等城镇主要道路,建设好生活污水处理厂、垃圾综合处理基地、新汽车客运总站、吴栏深水港、22万千伏德隆输变电站、中国食品工业示范基地国际食品流通贸易广场、中国食品工业示范基地会所(商务)酒店等城镇基础配套设施。按照镇域“一区一片三村”(镇中心区、大雁片和吴栏、横档、石军三个村)的结构,构筑“山水田城”为一体的城镇空间布局,认真抓好各村(社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建设,制订加快各村(社区)发展的实施细则。突破行政区域,实行全镇一盘棋,统筹全镇供水、供电、通信、污水处理、交通网络等专项规划建设。采取多元化投资体制,大力推进各村(社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镇财政每年至少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农民集中居住小区建设,引导、支持和鼓励农民入住农民公寓或高层商住楼。按照依法、平等、有偿原则,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流转。加快推进“村改居”和“城中村”改造。加快中心村发展,以中心村带动周边村发展。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新一轮农村内河整治、农桥农路建设、低产鱼塘整治、森林改造和“四旁”绿化等“五项工程”和水利建设,进一步完善全镇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十一五”期间,镇财政安排1亿元资金,用于配套城乡水利建设,安排5000万元资金,用于农村“五项工程”建设。
  2、加快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坚持“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实施基地带动战略,马新工业基地支持带动马安、新沙、团范、石军、横档等5个村,食品工业示范基地支持带动兆丰、镇一、新地、文明、永平、三社等6个村(社区),大雁工业基地支持带动大岑、大雁、吴栏、鳌山等4个村的发展。通过划拨土地、提留土地、资金扶持、政策优惠等措施,鼓励村组兴建厂房、员工宿舍、商铺、市场等出租物业,大力推进农村物业经济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十一五”期间,镇财政安排500万元资金,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兴建出租物业贷款贴息专项资金,扶持各村(社区)兴建物业出租,增加村组集体和农民收入。
  3、加强社区建设。
  加大扶持社区建设力度,努力创建一批自治好、管理好、服务好、治安好、环境好、风尚好的“六好”平安和谐社区。加强社区队伍建设,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选好配强社区党组织书记,加强社区组织管理。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社区实际困难,逐步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办公用房、活动场所和服务设施,加快建立社区服务中心、星光老年之家、劳动保障站、警务室、卫生服务站、志愿者服务站、文化体育设施等服务场所,不断丰富社区服务内容,改进社区服务手段。重视社区环境保护,将社区环境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整体规划,整合社会各种资源,为居民营造整洁、美好的居住环境,确保社区环境建设有人管、有钱办,推动社区环境不断改善。
  (三)建设文化名镇
  1、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以成功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为契机,加快学校布局调整,进一步完善办学条件,完成新黄圃镇中学、马新中学、培红小学、对甫小学、大岑小学、马安小学、新沙小学的建设。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不断提高普通高中教学质量,努力办好中山二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重点办好黄圃理工学校,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加快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努力打造中山北部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提高农民综合素质。鼓励和支持社会办学,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导,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继续优化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实施学科带头人、教育名师、名校长工程、继续教育工程、希望之光工程、中坚工程等六大工程,进一步提高师资水平特别是农村师资水平。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成人教育,建设全民、终身学习型社会。
  2、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认真抓好领导班子队伍建设,重点建设好党委班子、机关干部、农村(社区)两委班子、学校行政班子、职能部门负责人五级干部队伍。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建设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的体制、机制、环境。大胆推荐选拔靠得住、有本事、能本事、干成事的年轻干部。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为主体,以高层次、复合型、高技能等紧缺人才为重点,切实加强人才工作。加大公务员、机关工作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力度,提高人才队伍素质。建立和完善人才评价、绩效考核、选拔使用、分配激励和人才保障机制,逐步形成适合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重视关心和改善提高干部职工的福利待遇和收入。大力发展人才市场、引导人才合理流动。建立中山北部地区人才信息交流中心。重奖有突出贡献的高技术人才,鼓励企业以知识产权、专利技术入股等方式吸引高技术人才,营造开放、包容、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用人环境。
  3、加快文化体育事业发展。
  树立文化资本观念,大力开展“人文工程”,培育具时代精神的主流文化,弘扬地方优秀特色文化,大力普及群众文化,提高城镇文化品位,增强城镇文化竞争力。以荣获“中国(黄圃)飘色之乡”为契机,大力弘扬传统飘色文化,积极培养飘色艺人,筹建黄圃飘色博物馆,把飘色文化与发展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推进城镇建设、提高市民素质有机结合,办好广东省民间飘色艺术表演大赛和黄圃飘色文化节活动。依托中小学校特色办学和各传统民间艺术基地,大力发展龙狮、高跷、剪纸、腰鼓、秧歌等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保护和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和优秀民间艺术,加强文物、档案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支持鼓励发展黄圃盆景艺术,完善伟光园艺中心、黄圃盆景协会园艺场、文明园艺场等设施,鼓励家庭培育盆景,加强政府指导和服务,发挥盆景协会作用,大力开展“政府搭台,协会唱戏”活动,有计划有目标地组织盆景精品到国内外参展,扩大黄圃盆景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打造全国盆景生产、出口重要基地,争创盆景之乡区域品牌。高标准建设文化广场和集有线电视、图书馆、影剧院等为一体的多功能宣传文化中心。完善文艺创作网络、演出网络、电影放映网络、群众文化网络、文物和博物网络等文化网络体系。大力推广以广场文化为载体的群众文化活动,发展校园文化、企业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文化需要。按照“村办为主、政府支持”的原则,加快普及农村图书馆、健身场所、休闲公园等文娱设施,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形成农村浓厚的文化氛围。建设体育设施和老人活动场所,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和全民健身运动,营造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
  (四)建设绿色生态黄圃
  1、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
  强化产业发展导向,逐步淘汰高污染、高消耗和生产工艺、生产设备落后的生产企业。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制订招商引资环保指南,严禁高污染、高消耗企业进入。鼓励现有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利用先进生产技术,降低能耗、物耗、水耗及污染物排放量。建立城镇生活垃圾、特种废旧物资分类回收系统。建设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推行村级垃圾集中处理,建设中山北部垃圾焚烧综合处理基地。积极推进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大对内河、工业污染源等的整治力度,严格控制水、噪声、大气污染,抓好污染源的达标排放和全程监控管理。加大石场、砖厂、沙场等的整治力度,切实保护山体。
  2、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
  按照“乡村特色,田园风光,碧水绿地,鸟语花香,生态安全,绿色黄圃”的生态工作思路,认真贯彻落实《黄圃镇绿地系统规划(2005-2020年)》,围绕“碧水、青山、绿城”的城镇特色,抓好“一圈、两园、一廊、三区”的生态规划建设。“一圈”是指生态圈,以北部桂洲水道、洪奇沥水道和南部鸡鸦水道为依托,构筑滨江景观林带生态圈。“两园”是指生态公园,以尖峰山和大岗山为载体,建设尖峰山森林公园、大岗山森林公园。“一廊”是指生态走廊,依托横贯镇中心区的黄圃水道,构建绿色景观生态走廊。“三区”是指生态绿化区,建设大雁、食品、马新三大工业基地绿化示范园区。力争在2007年前创建成为中山市绿化先进镇、2010年前创建成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大力倡导和弘扬生态文化,普遍提高居民生态意识,倡导绿色文明和绿色消费。
  3、建设节约型社会。
  大力节约资源能源,优化资源能源结构,抓好重点耗能耗材行业、企业技术改造。加强水资源保护和综合利用,大力节约用水。高度重视原材料节约,提高原材料利用率。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发展环保型产业。着力构建企业、工业基地、社会三个层面的循环经济框架,培育一批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实施一批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改造项目,抓好发展循环经济工业基地建设。全面推进节约型机关、节约型社会建设。
  (五)建设和谐黄圃
  1、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加快推进全镇人口管理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管理,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健全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完善计划生育奖励制度,加强对出生人口性别比例的监控,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平衡。加强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综合管理和服务工作。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现代公民道德建设为重点,扎实持久地实施“铸魂工程”,培育新时期黄圃人精神,增强文化归属感。着力培养群众的公民意识、法律意识、道德意识和环保意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制定《黄圃居民公共场所行为十不准》,加强居民礼仪教育,引导居民纠正不讲卫生、不守秩序、不守礼仪、不守时间等不良习惯,摒弃各种不文明行为,形成良好社会风尚和道德习惯。继续抓好“五五”普法教育和“法律、科普、文化、卫生、体育”五进社区活动。
  2、提高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
  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完善利益分配和协调机制,促进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分配公平。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建立农民就业培训和就业转移引导机制,抓好“百万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和创业培训工程,提高劳动力特别是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鼓励企业吸收当地农民就业,支持农民自主创业。“十一五”期间,镇财政安排100万元资金,专门用于农民就业培训和就业服务,安排100万元资金,专门用于支持鼓励农民及本地大学生自主创业。继续落实再就业政策,切实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对贫困家庭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人员免费推荐就业和进行就业培训。“十一五”期间,力争安排1万人以上实现就业。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健全城镇职工养老、失业、基本医疗、工伤、生育保险体系。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大力推进农村基本养老保险,按照“以土地换社保”的工作思路,探索农民参保新途径,确保农民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全面落实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行动态管理,确保符合保障标准的城乡低保对象应保尽保。深入开展帮困助富活动,切实帮助困难家庭解决生活、生产、工作、学习等问题。加大扶困助学工作力度,落实专项助学资金,确保困难家庭子女能接受公平教育。努力保障孤寡老人、孤儿和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权益,大力发展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事业。进一步加强老龄工作,适度发展养老事业,建设和完善镇敬老院、横档敬老院、吴栏敬老院等,使全镇五保老人入住率超过80%。依法保障妇女、儿童,特别是流动人口的人身安全、劳动安全、工资福利及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益,实现妇女、儿童事业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做好双拥、优抚安置等工作。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3、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整顿和规范药品生产和流通市场秩序。完善农村(社区)卫生保健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鼓励和引导民营医院发展,促进医疗服务多样化,满足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加强重大疾病的防控工作,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应急处理机制、疾病防控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
  4、提高公共安全水平。
  确立安全发展理念,建立安全发展体系。把确保安全发展列入党委政府和各级部门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全面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防范突发事件、恐怖事件、重大自然灾害、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和社会风险的预警应对机制,提高危机管理能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传销等违法活动。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严格执法,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加强食品安全管理,深入推进食品市场准入制,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协调机制,抓好食品放心工程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管理,有效建立流动巡逻、重点设伏、岗哨值勤、机动突击、信息收集、安插内线、科技监控、快速反应、有效抓捕等相结合相配套的防打壁垒。着力提高公安干警队伍的综合素质,改善和提高警械装备数量和质量。以重特大刑事案件和“两抢一盗”为重点,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认真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和群体性事件,加强人民内部矛盾调解工作,构建和完善适应新形势下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大调解格局,完善多元化的矛盾纠纷调解机制。落实机关部门驻片驻村包案制和大案要案领导包案制,积极排查社会不稳定因素,切实保障群众利益,促进社会稳定。针对征地补偿、房屋拆迁、企业改制等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把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做好政策解释和思想疏导,同时积极推进仲裁制度和信访事项听证制度,引导群众按法律程序合法合理表达利益诉求,培育良好社会心态。提高对突发群体性事件的快速反应和处理能力,标本兼治,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六)建设文明法治社会
  1、加强党的建设。
  巩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强化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大力实施固本强基工程,在辖区内的行业协会、经济实体、村民小组或居民小组中建立党支部,将党的工作重心下移。大力发展新党员,注重把符合党员条件、文化素质高、懂社会管理、会城市经营、热心服务社区的优秀青年吸收到党内来,不断壮大党员队伍。积极探索经济社会转型期党员教育管理的新途径,增强广大党员的党性观念和组织观念,发挥党员的正面引导和示范带动作用,保持党员队伍的长期先进性。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整合各方面社会力量,支持和保障居民自治和社会组织依法开展活动,确保基层“两委”顺利开展工作。
  2、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坚持党的核心领导地位,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镇有机统一起来。坚持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人民代表作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和侨务政策,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和工商联等人民团体依法依规开展工作。
  3、加强农村基层建设。
  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选好配强农村“两委”领导班子。加强农村后备干部培养,建立职责明确、关系协调的村党组织和村委会运作机制。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的方式,强化农村干部学习培训,促进农村基层干部整体素质的提高。增强农民自治意识和法制观念,规范农村“两委”民主决策程序,完善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制度,建立健全群众监督、财务监督、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机制。完善农村干部目标责任考核制度。
  4、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不断增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巩固全镇人民团结奋斗、开拓进取的共同思想基础。以创建文明镇为契机,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创建生态文明村为突破口,以建设文明乡风为重点,深入开展文明村、文明户等文明创建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到2010年,力争全部社区创建成为市文明社区,其中30%以上社区达到省文明社区标准,全部村创建为文明村。形成思想政治工作进入社区(村)、先进科学文化普及社区(村)、整洁环境美化社区(村)、优良秩序稳定社区(村)、公共服务完善社区(村)、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活跃社区(村)的良好发展格局。在全体人民中形成关注社会、关心黄圃、关爱别人、热心公益、和睦相处、文明礼让的新型人际关系。
  5、加强依法行政。
  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促进行政管理、决策、执法和监督机制创新,建设法治政府。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增强居民法制意识,特别是提高各级干部的法律素质和依法办事的能力,营造文明法治环境。
  四、重大工程
  按照“统筹协调、突出重点、注重效益”的原则,规划实施一批关系全局、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重点建设综合运输、能源保障、水利建设、自主创新、重大产业、服务业、农业建设、环保生态、文化发展、平安保障等“十大工程”,34个项目,其中新开工21项,续建13项。(详见附表)
  五、规划实施
  (一)确立规划权威性
  《黄圃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是指导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各级各部门要严格执行,各专项规划、区域规划须与之衔接。
  (二)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镇长为常务副组长的“十一五”规划实施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监督规划的实施,对规划实施效果评估,并对规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优化决策等。
  (三)强化规划实施
  规划经镇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由镇政府负责组织实施,政府各职能部门按照规划要求落实各项工作任务。
  1、落实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
  根据本规划要求,组织编制主要行业和相关领域的专项规划、区域规划。按照本规划和专项规划、区域规划要求,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相关政策文件。
  2、确保重大项目建设。
  列入本规划的重大建设项目,优先安排资金和土地指标,确保项目如期建设。
  (四)建立规划评估和考核机制
  镇政府定期评估跟踪规划实施情况,确保实现既定目标。为保证本规划的顺利实施,镇政府根据规划目标、主要任务建立相应的目标考核责任制度。

  黄圃镇“十一五”规划重大建设项目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性质 建设时间
一、综合运输工程(10项)
1 南三公路兴圃大道三期改造工程 新开工 2006-2007
2 新丰路改造工程 新开工 2006-2008
3 岭栏路改造工程 新开工 2007-2008
4 横石路改造工程 新开工 2007-2008
5 指奎路建设工程 新开工 2006-2010
6 新柳路建设工程 新开工 2006-2008
7 鳌新路建设工程 新开工 2006-2008
8 新黄圃车站建设工程 新开工 2006-2007
9 吴栏深水港建设工程 新开工 2008-2010
10 人民桥改造工程 新开工 2006
二、能源保障工程(3项)
11 22万千伏德隆输变电站工程 新开工 2006-2007
12 11万千伏大雁输变电站工程 续建 2006
13 11万千伏马新输变电站工程 新开工 2006-2007
三、水利建设工程(1项)
14 全镇联围达标加固及排灌工程 续建 2006-2008
四、自主创新工程(2项)
15 食品检验检测与研发中心 续建 2006-2008
16 生产力创新促进中心 新开工 2006-2009
五、重大产业项目(2项)
17 中国食品工业示范基地 续建 2006-2010
18 横石围现代化农业生态园区 续建 2006-2010
六、服务业工程(5项)
19 马新物流储运中心 续建 2006-2008
20 法国雅高酒店项目 新开工 2006-2007
21 中国食品工业示范基地国际食品流通贸易广场 新开工 2006-2007
22 中国食品工业示范基地会所(商务)酒店 新开工 2007-2008
23 好上好酒店 新开工 2006-2007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性质 建设时间
七、农业建设工程(2项)
24 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 续建 2006-2007
25 农业科技推广中心 新开工 2007-2009
八、环保生态工程(2项)
26 中山北部组团垃圾综合处理基地 续建 2006-2008
27 生活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 续建 2006-2008
九、文化发展工程(5项)
28 新黄圃镇中学二期建设工程 续建 2006-2008
29 新宣传文化中心建设工程 新开工 2008-2010
30 镇敬老院二期扩建工程 续建 2006-2007
31 镇体育中心(全民健身广场)改造工程 续建 2006-2007
32 黄圃飘色博物馆建设工程 新开工 2006-2008
十、平安保障工程(2项)
33 环境质量自动在线监测系统 新开工 2008-2009
34 三防指挥系统 续建 2006-2009

新媒体
微信 微信 微信二维码
手机版 手机版 手机版二维码
中山市 中山市 中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