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以自主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总方针,以加强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为核心,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为重点,以创新观念、创新体制机制为先导,以优化自主创新环境为基础,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显著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与引领作用,争当全省自主创新的先行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排头兵。
二、发展目标
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建成完善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符合科技和产业发展规律的区域创新体系,自主创新能力和城市综合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使中山成为国内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产学研合作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科技综合实力进入全省乃至全国先进行列,实现制造中山向创造中山的转变。
到201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1%,全市科技总投入占本级财政支出的5%以上;每万名社会就业人员中从事研发活动人员达38人;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150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0%;万人专利申请量达35件,技术自给率达50%,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3%。
三、主要任务
构建完善的产业技术自主创新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一支能满足自主创新要求的科技人才队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升级改造,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探索建立支持创新创业的投融资体系;营造适合自主创新和科技发展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
为保障上述任务的完成,必须认真实施“六大科技工程”。
(一)创新体系工程
旨在建立具有中山特色的自主创新体系,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1.构建市、镇区、企业三级技术服务网络。
(1)以行业关键共性技术为突破点,辐射和带动全市重点战略产业发展的跨区域共性技术平台;
(2)各专业镇、特色产业基地的共性技术和服务平台;
(3)以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为主要架构的企业技术创新平台;
2.发挥开放、互动式的产业技术平台作用。以项目为契机形成生机勃勃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格局,迅速提高我市自主创新能力。
3.激发活力,着重产业技术平台的机制建设。使科技人员的自主创新积极性充分调动,有序组合,形成合力,使现有科技资源发挥最大的创新效益。以体制创新为契机,加快广东装备制造工业研究院、华南现代中医药城、中山市家电创新中心等重大共性平台建设,广为吸纳人才、项目、资源、机构,支撑和引领我市现代产业发展。
4.积极推进高新区“二次创业”,加快科技新城建设,积极吸纳聚集国内外高素质的科技创新实体,形成我市高新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载体和集群竞争优势。
(二)科技管理工程
旨在完善科技管理系统,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
1.树立“大科技”观,构筑纵向互动、横向联合,渗透经济社会全过程的科技管理体系。加强镇区科技管理部门建设,逐步做到科技工作专职、专款,着力于市、镇区协调的机制建设,调动管理体系中每个要素的积极性,建立合力促进自主创新的工作机制。
2.推动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使科技计划、科技经费、科技评估和科技奖励等重要环节的管理更科学、更规范和更合理。
3.创新科技管理手段。建立完善科技业务信息化管理系统,逐步实现项目申报、受理、评审、查询、跟踪、评估、监管等的全过程管理和服务,降低管理成本,推进行政提速。
4.探索新型科技资源整合模式。打破科技资源条块分割的旧有格局,促进科技资源优化整合,最大限度发挥现有资源的潜能。
5.完善科技政策法规体系,提升区域创新制度环境建设水平。
(三)知识产权工程
旨在鼓励发明创造,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保护和运用能力。
1.进一步完善激励和资助机制。鼓励优秀专利成果,加大专利申请资助力度,调动科技人员发明创造和申请专利的积极性,提高中山市专利的拥有量,逐步增加发明专利的比重,提升专利质量。
2.加大专利行政执法力度。完善省市联动的长效机制,打击专利违法行为,加强与市内职能部门的横向执法协作,加强重点领域、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构筑知识产权保护网络。
3.实施企业专利战略,继续开展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扶持和指导企业建立和完善专利管理制度。全面开展专利技术实施计划,促进专利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4.加强专利信息化建设,提高全市专利信息利用水平。建立市、行业、企业三级的专利信息服务网络。开展重点行业专利专题数据建设,有效利用世界范围内的专利成果,为企业自主创新和专利战略决策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5.实施标准化战略和品牌培育工程,支持企业争创国家名牌和商标,鼓励支持企业开展自主品牌经营,形成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品牌企业。
(四)产学研合作工程
旨在强化产学研合作机制体制创新,借助“外智”提升我市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1.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和引导作用,营造产学研合作的良好环境,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鼓励企业建立与高校之间建立长效的对接机制。
2.围绕我市区域特色产业、支柱产业需求,积极引导和组织骨干企业、核心企业与国内优势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加快突破一批产业核心和关键共性技术,整体提高我市的产业技术水平。
3.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建各类研发机构、实施产学研合作专项,引导企业多层面、多渠道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的各种科技资源提高创新能力,把国内外优秀的科技成果引入中山并实现产品化、产业化。
4.在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网上技术市场,推介最新科技成果,公告市内企业对科技成果的需求,撮合企业和国内外科技成果持有者的合作。
(五)科技服务工程
旨在提高科技服务水平和质量,发展现代科技服务业,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1.重点培育一批科技中介服务骨干机构,引导科技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形成资本服务、人才服务、技术服务、信息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等比较完整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促进科技进步的中介服务体系。
2.加快建设中山市科技服务中心,形成科技服务资源集中、服务功能齐全、服务水平专业、服务标准规范的一站式一条龙服务体系,满足和方便科技企业、科研机构、科技人员在创新创业中各类中介服务需求。
3.加快科技与金融结合建设,大力争取国家开发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贷款等方式,积极引导银行加大对自主创新与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支持力度,着力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
4.加快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建立健全创业风险投资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创办风险投资机构和担保机构,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开展融资担保服务。建立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推进机制,通过资本市场培育龙头企业。
(六)科技人才工程
旨在培育吸引优秀科技人才,特别是项目带头人,构筑人才高地。
1.激励高新区、特色产业基础雄厚的镇区因地制宜建设特色产业科技创业园、孵化基地、留学生创业园,吸纳持有项目的海外留学人员、国内优秀创新人才创业,并逐步整合为中山市创业中心,统一品牌运作,使之成为中山吸纳海内外精英的主要载体。
2.建立项目招标吸纳精英人才的运作机制。招标项目由企业提供,招标范围从企业扩充至包括留学生在内的个人,并对个人招标优先予以考虑,使项目招标成为吸纳科技精英的重要契合点。
3.鼓励等高校、科研院所针对中山产业发展要求开办研究生班,并安排实习场所,鼓励研究生参与企业、公共技术平台的科技创新项目,并对此类项目优先安排资助。
四、关键领域
根据中山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瞄准十大关键领域组织科技攻关,加强技术集成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促进我市优势产业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重点突破和产业化水平的提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的跨越。
1.电子信息关键技术及应用
(1)移动通信基站智能天线技术、无线接入网天线技术、非接触电子标签(RFID)技术及应用。
(2)适应新一代高速宽带信息网的网络产品及网络安全监控技术。
(3)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应用到传统家电所形成的智能网络家电等高端家电,促进3C融合的技术与产品。
(4)新型电子材料、元器件、光电技术、光传输技术和现代光学器件。
(5)嵌入式软件和现代管理软件。
(6)面向网络公共系统及信息安全系统的支撑服务平台、资源管理平台及面向不同领域的应用平台软件、大型网络管理软件、电子防伪及网络安全监控技术等。
2.先进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
(1)电力电子和输配电设备技术。高压、超高压变频技术,高压、超高压开关系统与电流互感器技术等。
(2)塑料、包装、印刷等数字化专用设备制造技术。高性能节能型电动注塑设备,高性能成套软包装设备,新型印刷设备,数控油压设备,特种焊接设备,高端粉末涂料及喷涂设备,新型数控玻璃加工设备,全自动复合材料生产线等。
(3)汽车关键零部件制造技术。电子系统匹配及应用技术,轻型化材料应用技术,汽车安全系统,车辆信息系统和导航系统等。
3.生物医药关键技术及应用
(1)生物技术药物。应用生物技术方法生产的蛋白、多肽、酶、生长因子、疫苗和单克隆抗体等。
(2)重大疾病防治药物,新型、优势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天然药物原料制备技术等。
(3)中药新制剂与中药制药工艺。中药有效成份的分离纯化关键技术,中药饮片生产加工新工艺,中药制药工艺参数在线检测和自动化控制系统等。
(4)医疗器械和医药包装材料制造技术。
4.新能源与新材料关键技术及应用
(1)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用的镍氢动力电池系统。
(2)风能利用技术与装备。大型风电机组的关键制造技术、风-光互补发电系统。
(3)智能化区域集中供冷与电热冷联供技术。
(4)高性能金属复合材料,非金属功能材料,新型高分子功能材料,生物医学材料,绿色涂料,纳米功能材料,新型节能材料,无卤复合阻燃材料,新型纺织材料。
5.优势特色产业关键技术及应用
(1)灯具新材料设计新技术。
(2)服装设计新技术。
(3)家具新材料设计新技术。
(4)木材干燥处理新技术。
(5)半导体节能光源技术。
(6)现代精细化工应用技术。
(7)健康食品深加工及安全生产技术。
(8)模具五金精密制造技术。
6.现代服务业关键技术及应用
(1)电子商务。安全认证、在线支付、物流配送、标准规范与信用等电子商务支撑环境与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2)金融保险。网上支付、实时金融数据交换与清理技术,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金融安全防护技术,信用评估标准与相关技术等。
(3)现代物流。数字地理信息技术,现代仓储、配送技术,物流管理软件等。
(4)文化创意产业。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和科技的融合,推进动漫、游戏等软件技术和科幻创意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
7.现代农业关键技术及应用
(1)安全高效种养和科学栽培。动植物病虫害持续控制技术,外来有害生物防治技术,重金属、农药残留快速准确检测控制技术,林木、花卉工厂化培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绿色农产品标准化全程控制技术等。
(2)优质水产品良种引进及生态健康养殖技术。
(3)农产品深加工。与出口保鲜物流配套的农产品切割、整理、保鲜新技术,粮食安全储存、食品加工质量全程控制技术。
(4)农业地方标准的制定。从中山市实际出发,加强农业地方标准的制定,为绿色食品开发,打造中山市农业品牌提供技术支撑。
8.社会发展关键技术及应用
(1)人口卫生健康。社区卫生、卫生监督、重大疾病等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功能规范、信息标准、综合数据库的研发,突发公共事件监测与预警系统、健康管理新技术、医疗救治资源管理系统的建立。
(2)重大疾病的临床治疗研究。针对中山市多发的重大疾病开展新治疗方法的临床研究。开展心脑血管疾病的微创技术、介入技术临床治疗,将抗肿瘤新药、组织芯片、基因技术综合应用于肿瘤诊断和治疗,建立艾滋病感染监测防治体系。
(3)城市公共管理应用技术。社会应急联动系统,市政基础设施管理信息化技术,包括GIS数据库、集成道路监测系统、防洪指挥系统在内的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交通地理信息系统,城市交通综合管理系统,交通安全和应急处理技术,交通规划和交通特性分析软件。
(4)城市安全防控体系关键技术。把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GIS技术等先进手段集成于防灾减灾指挥系统,以城市卡口智能监控为主的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
9.环境保护关键技术及应用
(1)城市大气氮氧化物、细粒子、氧化剂等复合型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与改善技术,工业液、气与固态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关键技术。
(2)城市污水处理与回用中的高效膜-生物反应器技术,污水、污泥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适用于污水资源化的高效生物流化复合反应器成套技术,再生水安全消毒技术。
(3)饮用水安全保障。饮用水源的生态保护与水质改善技术,水处理过程中化学物质、生物质安全转化及其控制技术,强化常规饮用水净化的新技术,饮用水安全输配技术,饮用水安全评价方法和预警技术,饮用水源的快速检测技术。
(4)家电绿色设计与绿色特性评估。家用电器的可拆卸性与回收设计技术,环境性能设计技术,家用电器绿色制造的评估技术,绿色经济性分析方法及软件,零排放绿色制造体系与工程生态学。
(5)环境保护应急系统及突发事件处理关键技术。
10.发展循环经济、节约经济的关键技术及应用
(1)节能。优化集成能量系统、动态无功补偿与谐波治理技术,实现系统节能和降低工艺总用能,工业园区集中供冷与热电冷联供技术,新型节能建材开发,节能建筑设计,汽车节能技术等。
(2)节水。使用于大田、温室大棚和园林生产的低成本、节能型节水灌溉技术,工业水处理、循环复用技术等。
(3)节材。低成本精密加工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精确管理技术等。
(4)节地。土地集约利用技术,国土综合整治技术,滩涂资源开发利用技术,节能省地型建筑技术等。
五、区域布局
根据我市区域性产业集群经济特色和组团发展战略,为强化资源整合,提高集约发展能力,全市自主创新工作的区域布局如下:
1.东部组团(包括开发区、南朗、三角、民众)的发展重点是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现代农业等高新技术,并在包装、印刷、化工、纺织等领域积极推广先进技术,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基地。
2.中部组团(包括石岐区、东区、西区、南区、五桂山、港口、沙溪和大涌)的发展重点是信息、网络、软件、物流等知识服务技术,建立完善以知识服务为特色的公共技术平台,支撑和引领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形成科技服务业自主创新基地。
3.西北组团(包括小榄、古镇、南头、东凤、东升、黄圃、横栏和阜沙)的发展重点是光机电一体化、精密制造、绿色食品、工业设计技术。突出发展为产业集群提供服务的技术创新与公共服务平台,利用先进技术改造提高传统优势产业,巩固和提高区域经济品牌,形成先进制造业自主创新基地。
4、南部组团(包括三乡、神湾、板芙和坦洲)的发展重点是提高电子、医药、家具等外向型产业的技术创新水平,鼓励外资企业把研发机构引入中山,为企业消化吸收先进技术提供周到的服务,充分发挥技术辐射作用,形成引进消化再创新基地。
六、工作措施
(一)完善落实科技政策法规,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和一系列配套政策,进一步完善中山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拓展1+N政策体系,抓好规划和政策配套,在投入融资、对外贸易、政府采购、财政支持和消费政策等方面,形成协同一致的创新激励政策,加快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学术环境、人际环境和生活环境,真正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
支持企业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建立创新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机制,鼓励科技人员投身研发第一线,对经认定的科技成果作为无形资产参与入股投资和增资扩股,鼓励科技企业和实施科技项目的企业以期股、期权等分红形式,奖励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
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力度,完善省市联动机制,协调相关部门实施专利、版权、商标等知识产权联合执法和专项行动,打击侵权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促进自主创新。实施科学普及和创新培训工程,为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动提供更好的条件和机会,形成崇尚科学的良好风尚。积极倡导创新文化,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鼓励,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二)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产学研结合机制。
强化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引导企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引导企业真正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的主体、风险承担和创新受益的主体。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强化和完善动力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产权结构,鼓励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出资和参与收入分配政策,探索推行期权期股,推进知识资本化。完善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评价和考核机制。进一步调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广大科技人员创业创新的积极性。
强化和完善市场导向的倒逼机制。深化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建立健全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引导和促进企业不断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
强化和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鼓励和支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联合高校院所,以股份制、理事会等多种形式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各类创新平台和载体,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组织实施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三)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科技管理水平。
创新科技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坚持环境、人才、平台、项目“四位一体”,加强科技工作的综合协调和宏观管理。形成科技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市镇区集成联动、专家咨询与行政决策相结合的科技管理新体制。加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开展对重大科技问题的战略研究。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技术难题,加强科技强企支撑计划、共性技术平台建设等重大项目的主动设计和组织实施,提高项目集成度和关联度。全面推行常年申报和受理,建设科技综合业务管理系统,实行网上申报、受理和评审,推进行政提速。坚持和完善“三审一决策”制度,提高科技项目立项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逐步建立和推广科技项目监理制,加强科技项目的全过程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科技信用制度,加强科技信用管理。
(四)加大政府和社会科技投入,提高经费使用绩效。
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有关增加科技投入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引导全社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引导各类银行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支持金融产品创新,鼓励保险机构开发高新科技研发保险险种;鼓励社会资金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信贷支持。
优化科技资源配置,进一步集中资金,主要支持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和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公共服务技术平台建设、基础和共性技术研究、重大科技成果的中试和产业化等。完善经费拨款方式,加强经费预算管理,提高经费使用绩效。
(五)鼓励创新创业,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
提高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壮大具有强烈创新意识的企业家队伍,引导企业家树立自主创新的责任感、危机感、紧迫感,引导企业家树立敢冒风险、做大事业的精神,加强对企业家的教育培训,提高企业家综合素质,发挥企业家在自主创新中的核心作用;优化创业环境,支持科研人员特别是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海外留学人员到中山进行科技创业。
培育壮大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队伍,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积极开展招才引智,创新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制定优惠政策,多途径、多形式吸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和产业人才到中山工作;开辟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人才流动的渠道,通过以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和创新工程建设为载体,培养和凝聚一大批能支撑中山自主创新的领军人才、拔尖人才、优秀团队;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改革,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激情和活力。
(六)加强领导,强化考核。
建立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统筹实施、部门紧密配合各负其责、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坚持一把手对本地区和部门的科技进步与创新负总责,坚持完善镇区党政领导科技进步与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市科教兴市领导小组要加强宏观指导和组织协调,及时研究解决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中的重大问题。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自主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