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在市委、市政府和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的正确领导下,全市食品药品监管系统以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为中心,围绕“强监管、重服务、促提升”的工作思路,振奋精神,攻坚克难,全力推进监管体制改革,不断加强从严监管,着力构建市镇(区)检测体系,积极推动社会共治,经受住了改革过渡期和机构运行磨合期困难多、矛盾大的考验,坚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的底线,取得了重点工作有成效、难点工作有突破、全面建设有进步的可喜成绩。
一、2014年主要工作回顾
(一)监管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去年4月1日起,我局全面承接食品生产、流通和酒类监管等新职能,监管范围扩大到“四品一械”生产经营全链条,监管对象从原来的2.87万家增至7.89万家,增幅达175%。一是机构人员得到加强。改革后,我局内设机构增至14个,设立了综合协调科(应急管理科)、食品生产安全监管科和食品市场安全监管科等科室,成立了审批服务办公室,加强了直属机构稽查局,建立起“二室五队”的内设架构;随职能划转及按计划新招录公务员、雇员共62人。全市镇(区)所均改为单独设置,工作人员有一定幅度增加,目前共有事业编制、雇员及合同人员共279人。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加紧整合、划转相关部门的食品检验资源,编制增至74名。二是执法装备得到改善。市局增加执法汽车7辆(划转1辆、购买3辆、借用3辆),部分镇(区)所增加执法汽车1—2辆,18个镇(区)所增加执法摩托车55辆,执法相机、电脑、打印机等配备逐步完善。三是行政效能得到提升。重新梳理监管业务、行政许可等12项工作流程,完善新职能的许可流程,将酒类经营许可纳入食品流通许可一并实施,设计的《食品流通许可证》被确定为全省系统通用样式。清理明确职权,厘清权力清单,将行政审批、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152项职权下放到镇(区)。通过举办划转职能业务培训班,安排人员到质监、工商部门跟班学习,镇(区)人员到市局跟班学习,顺利完成了新职能的承接、磨合。
(二)监管工作机制逐步完善
一是完善集中审批的工作机制。大力推进审批制度改革,成立审批服务办公室,实现审批职能向一个科室集中、审批业务向办事窗口集中、审批事项向网上办事大厅集中、审批权与监管权分离。精简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能,市镇(区)两级全年共受理审批业务23690件,发出许可决定16667份,审查、上报省局业务3100多份,全部业务均在规定时限内办结。二是健全“依法行政、从严查处”的工作机制。出台《关于调整行政许可事项部分工作要求的通知》、《关于行政许可事项中如何界定“连锁”的法律指导意见》等多份法律指导意见,研究制定《行政处罚案件审查制度》、《食品药品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制度》等,对《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细化量化标准》进行细化和修订,把自由裁量权关进制度的“笼子”。三是完善“两法衔接”工作机制。加强与公安部门的“联合执法办公室”建设,落实专人对接,遇到涉刑案件,邀请公安部门提前介入,交流研判案情、及时移交移送、完善案件查处后续反馈,共同制定打防对策和联合行动方案。与市检察院、公安局、质监局、工商局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制定多部门联动的专项合作方案。四是严格推行“资格罚”制度。对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销售假药等食品药品严重违法人员处以1-10年不等的行业资格禁入,将资格罚的情况录入诚信管理平台,对接许可业务,凡处于“资格罚”期限内的责任人员不再准予其相关的行政许可。2014年作出资格罚共30人次,吊销许可证10个,有效净化了食品药品市场。五是完善市食安办综合协调机制。调整市食品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明确职责分工、强化组织领导,召开“牛羊定点屠宰”等协调沟通会,组建中山市食品安全专家咨询组,发挥技术指导作用。六是强化应急体系。修订《中山市食品药品应急预案》,调整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及成员,每月报送食品安全重大信息,快速有效处置应急事件。建立舆情监测系统,落实每天实时监测,及时核查违规行为,消除质量安全隐患。
(三)从严监管全面落实
一是落实全程监管。食品方面,在生产环节按照“一企一档”建立信用档案,推进分类分级管理,约谈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实现企业抽样巡查100%全覆盖,强化对明胶、儿童鱼肝油、米粉、大桶水等重点品种的监管。在市场环节开展食品安全管理示范市场和酒类诚信经营单位创建工作,完成农贸市场抽检和监管100%全覆盖。重点落实婴幼儿配方乳粉100%专区专柜销售,100%执行索票索证和进货台账制度;开展散装酒市场监管,规范酒类批发企业准入管理。在餐饮环节推进省示范学校食堂创建工作,全市成功创建60家,超过省下达的50家任务。推进餐饮单位分级监管,全市分级率为99.2%,远超95%的年度目标,有19个镇(区)量化分级率达100%。对中高考等25宗重大活动进行食品安全保障,确保4.5万人次的用餐饮食安全。药品方面,在生产环节指导企业通过新版GMP认证,开展基本药物处方工艺核查和特殊药品监督检查,加大对高风险生产企业监管频率、增加抽检频次,对中药生产企业开展打击掺杂制假专项检查。在流通环节抓好药品经营许可和新版GSP认证工作,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和GSP认证跟踪检查,强化购销行为、票据管理的日常检查,对新办药店进行“回头查”,查处执业药师不在岗及“虚挂”状况。器械方面,督促无菌医疗器械企业通过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重点检查一次性使用导尿管、体外诊断试剂、定制式义齿等品种,完成国家总局的基层医疗器械安全监管研究课题项目,扎实推进医疗器械网格化监管。保健食品化妆品方面,启动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原料风险排查工作,推动保健食品质量受权人制度的落实。抓好国产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企业注册率达100%,多次受到省局通报表扬。完成化妆品不良反应哨点建设,持续推进保化企业分级监管。
二是突出专项整治。针对安全风险高发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点问题、重点区域、重点品种、重点环节,开展食品药品专项整治。开展农村食品市场“四打击四规范”专项整治,推进以保健食品“打四非”、打击制售假酒、打击病死猪肉及制品、整治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为重点的“三打两整治”,开展集体食堂、面点制品铝超标、“毒豆芽”、水产品、私宰注水羊肉等食品专项整治;开展打击互联网销售假药、医疗器械“五整治”、化妆品安全“四打一规”、中药饮片和中药制剂生产企业及成人用品店等药械专项整治,切实纠正食品药品安全方面损害群众利益行为,促使市场秩序持续好转。
三是严格执法办案。全年全市共查办食品药品违法案件645宗,涉案货值383.65万元,协查线索521条,取缔无证经营窝点198个;向公安部门移交案件和线索262宗(条),联合公安机关查处食品药品犯罪案件168宗,涉案货值金额1700余万元。市局与各相关镇(区)携手办案,先后查办黄圃镇涉嫌生产假酒案、石岐区林木权等涉嫌销售有毒有害食品案、西区余庆东涉嫌销售假药案和张雁娥等涉嫌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化妆品案等一系列大案要案,其中余庆东涉嫌销售假药案为公安部督办案件。
(四)科学监管综合能力明显提升
一是构建食品药品检测体系。抓住承办市人大一号议案和落实民生实事的契机,统筹全市食品药品检测资源,建设“市—镇区—市场”三级食品检测网络,为科学监管提供技术支撑。市食品药品综合检测中心位于火炬开发区玉泉路创业园区,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统筹市食品药品、农业、海洋渔业三所检验资源,推进省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山)的进驻,统一开展检测业务。该中心目前已进入内部装修和设备安装阶段,今年上半年将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24个镇(区)食品综合快检中心已完成验收并正式运行,72个农贸市场市民自行申请食品质量检测服务点和食品安全投诉点,均已完成建设并向市民服务。市食品药品检验所获得国家实验室认证认可(CNAS),全面提高了药检能力。二是不断推进“抽检—研判—查处”工作机制。发挥食安办抓手作用,统筹全市食品抽检及风险监测工作,落实2000万元经费用于食品抽样,保证了食品抽检覆盖生产、经营、消费全链条,100%覆盖食品生产企业,100%覆盖食品集中交易市场,注重抽检用餐人数集中的餐饮单位,涵盖饮品店、小吃店等单位,开展端午节、中秋节等时令食品的专项抽检,全系统共抽检食品(含餐饮具)10487批次。在按时完成国家总局、省局药械抽检任务的同时,结合实际适当增加对重点品种的抽检,全年共抽检药品1140批次、保健食品79批次、化妆品407批次、医疗器械54批次。通过分析食品药品检测结果,研判风险点,适时组织开展专项整治,对抽检不合格产品及时立案查办。2014年,经抽检发现的食品案件121宗,药品案件135宗,对“黄圃腊鱼”检验不符合要求、中药饮片以非药用部位冒充药用部位等问题均已立案查处。通过“抽检—研判—查处”,提高了监管的科学性、靶向性、实效性,形成了监管闭环。
(五)社会共治格局初步形成
按照市委全面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的部署,推进建立“政府负责、部门协作、行业规范、公众参与、司法保障”的食药安全监管新模式,形成食药安全社会共治新格局。一是打造“一个平台”,培育“两支队伍”。与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共建中山食品安全研究中心,打造专业科普宣传平台。培育壮大社区巡查员和食安卫士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队两支队伍,巡查员已达1573人,开发使用巡查APP开展工作;大学生志愿者达151人,深入社区开展宣传。二是强化宣传教育。传统媒介和新媒介双管齐下,制作“四品一械”监管宣传专题片7部、科普知识动漫宣传短片8部,开展“尚德守法”食品安全宣传周、“坚守诚信的力量”药品安全宣传月、“食品药品安全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药品安全知识大讲堂”、“舌尖上的安全故事”等多个专题宣传活动,发布“中山食品药品监管”微信公众号,举办“中山市大学生食品药品安全微电影创作大赛”,全方位、多维度开展科普宣传。对食品药品行业从业人员进行法律法规宣贯和许可事项培训,开展食品安全管理员培训、酒类经营企业专题培训等各类培训100多场次,培训从业人员近10000人次,提高主体责任意识和诚信自律意识,规范行业发展。三是落实有奖举报。联合市公安局、财政局出台《中山市举报食品药品违法行为奖励办法(试行)》,调动全社会参与举报投诉的积极性。全年共处理食品药品举报投诉1356宗,向符合条件的53名举报投诉人发放奖励39.18万元,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四是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召开“三打两整治”、农村食品“四打击四规范”等多个新闻通气会、全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情况通报会,参加“周五民声直播室”节目,及时向市民,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廉政监督员等通报监管工作,主动接受监督。研究制定了“曝光台”运行机制,在市局网站开通“黑名单”专栏,首批公布食品药品企业“黑名单”3家,公布严重违法行政处罚案件90宗,涉刑案件刑事判决人员19人,对敦促企业规范经营产生极大作用。五是加强与行业协会的互动合作。定期与各协会、商会、学会召开座谈会,共同引导企业切实负起安全主体责任,提高行业自律水平。联合食品行业协会开展“亮光工程”、“放心水、中山造”等诚信签名和宣传活动,联合酒类协会开展酒类诚信经营单位评选,推动成立市食品流通行业协会;食品学会、药学会、化妆品行业协会、医药行业协会等参与我局法规及业务培训、宣传科普等系列活动,发挥了积极作用。
(六)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坚持将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将队伍提质和日常工作共拟定、共融合、共实施,加强党风、政风、行风建设,不断提高队伍执行力。一是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一把手上党课”、班子成员“走基层、接地气”活动、“局领导接待日活动”、“转换角色、切身体验”等活动,充分听取意见,查摆“四风”问题,提出整改措施44项,修订规章制度20项,全面整改并形成长效机制。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开展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党支部专题学习讨论会等,增强了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开展“党员示范岗”、“巾帼文明示范岗”、“青年文明号”创建活动和党员不午休志愿为民服务活动,其中药检所荣获“广东省巾帼文明岗”称号。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在省局和市政府的评议结果中取得了较好成绩。二是加强业务培训,提高队伍素质。举办全市系统干部封闭式业务轮训班、镇(区)食品药品监管工作负责人培训班、新进人员岗前培训、GSP检查员培训班、稽查业务培训班、执法案卷评查专题培训,以及档案、保密等专项工作培训,组织开展省内先进地市对标考察等活动,不断提高队伍业务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加大干部轮岗力度,开展干部轮岗5批28人次,增强干部全面发展水平;按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采用民主推荐的方式,将思想过硬、能力强、实绩突出的干部选拔到重要的岗位上,共提拔科级干部5名。三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制度,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度,实施干部廉政谈话和诫勉谈话制度,完善作风廉政建设机制,扎实开展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市纪委“五个一”活动,深入开展廉政教育,不断增强队伍凝聚力、免疫力和战斗力。
一年来,全市系统坚持“一盘棋”的思想,各镇(区)所积极适应新的体制机制和职能任务的调整变化,主动作为,克服人手少、任务重的困难,稳妥推进各项工作,创出了很多工作亮点。例如,开发区创新监管方式,推行“移动办公”,建立药品经营企业电子诚信档案,提升了药品流通安全监管效能。东区建立“办事处牵头—多部门联动—社会共参与”监管机制,形成执法合力。西区完善了执法办案机制,实行立、查、审、辩、批、罚六分离,提高执法水平。小榄对食品生产基地开展食品安全综合考核,促进基地自我管理落到实处。板芙按1:1比例建设小餐饮示范间,推动小微餐饮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工作。沙溪编写包含19种形式的《小微型餐饮单位食品加工区布局指南》,方便了许可申办,受到群众好评。南头开通了监督所网站,加大信息公开和科普宣传力度。民众指导巡查员结合巡查工作开展蔬菜快筛快检,有效防范轻微食品安全事故。其他镇(区)所还有很多好的做法和经验也都值得点赞,我在此就不逐一点评,希望大家相互学习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同志们,经过一年的不懈努力,我们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应该归功于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严格要求,归功于省局的有力指导和社会各方的支持帮助,同时,要归功于全市系统干部职工戮力同心、攻坚克难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在此,我谨代表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和市食安办,向大家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过去一年,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仍存在不少差距。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进入新常态,食品药品安全仍处于风险高发期和矛盾凸显期,我们仍然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从客观层面讲,市场竞争加剧,企业生存压力加大,企业的诚信守法意识和质量安全意识有待加强;现阶段食品医药产业规模化、现代化程度不高,部分经营者仍采用落后工艺和原始手段进行生产加工;食品药品个性化、多样化消费增多,产业的组织、生产、流通、消费方式将呈现智能化、网络化、小型化,安全风险将更隐蔽分散、多发高发;公众的维权意识、安全意识不断增强。从主观层面讲,我们的监管体系尚需完善,队伍建设还要加强,风险防控能力亟待提高。我们要主动适应新常态,监管工作必须走向新常态,只有认清形势,才能科学谋划好下一步的工作。因此,我市食品药品监管工作,2014年是体制改革年、职能磨合年、夯实基础年;2015年是深化改革年、制度建设年、全面落实年。
二、2015年重点工作任务
2015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进入新常态的重要一年,也是全市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强监管、保平安、促发展、惠民生”的关键一年。今年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精神,围绕建设“三个适宜”更加美丽中山的核心任务,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依法行政为保障,以规范整治为重点,以改进作风为抓手,进一步创新监管模式,推进制度建设,开创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新局面。围绕上述要求,2015年主要抓好以下六个方面重点工作:
(一)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安全治理体系
一是要深化监管体制改革。结合新一轮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市镇两级食品药品监管机构,充实基层监管队伍,筑牢基层监管网底。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进一步清理下放事权,厘清市镇权责清单。二是要深化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简化、优化审批流程,规范、统筹审批核查验收工作,压缩审批时间,提升审批效能。保证审批业务“一口受理”、“限时、规范办理”,推进全部审批业务“网上办理”。积极推进药品经营许可和GSP认证“两证合一”,加快探索实施食品药品经营许可“多证合一”。三是要建立监管闭环。要针对监管中发现的问题,适时调整审批和监管重点,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加强审批、监管、稽查的无缝联接和业务衔接。四是要完善监管联动机制。强化市镇(区)联动,突出市局的指导、规范和监督作用,加强对镇(区)所监管实操层面的业务指导,对审批、执法情况开展统筹督查、飞行检查,联合镇(区)开展专项行动。优化业务科室的联合监管,形成监管合力。五是要加快监管信息化建设。启动食品药品信息化监管平台建设工作,建立全市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经营主体、产品、检查、抽检、处罚等基础信息数据库,开发监管、执法业务应用系统,形成企业信用记录和诚信经营“红黑名单”,稳步推行对重点品种、重点企业实时可视化监管。进一步完善餐饮、药品零售企业监管APP的信息收录和功能开发,加快在全市范围内的全面应用,打造“智慧食药监”。六是要完成市食品药品安全“十三五”规划编制。开展课题调研,形成食品药品安全专项规划,力争到2020年末,逐步建立起机制协调、权威高效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
(二)加快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全程监管
一是要制定风险清单。全市系统要分级制定风险清单,按照风险类别和监管难度,明确各级的监管重点,特别要巩固已开展的专项整治成果,集中用力把风险集中的企业管住管好。二是要制定量化分级办法。按照“一企一档”的原则,建立全市“四品一械”生产、经营企业及餐饮服务单位的信息档案,推进食品餐饮、保健食品、化妆品量化分级监管。建立覆盖全品规、全过程的分级监管制度,加强监管各个环节的衔接,形成可倒查、可追责的监管体系。三是要开展示范创建工作。进一步推进食品安全管理示范市场创建工作,开展食品安全示范街(镇)创建和“全民参与创建无假药城市”工作,打造中山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示范区。四是要完善日常监管制度。强化“审批后监管”,推进建立许可、备案后的现场核查、检查工作制度。建立日常监督与行政处罚的衔接制度,加大对日常监管中发现的无证或超范围经营,索票索证不规范等共性、突出问题的整治、查处。五是要建立规范执法制度。完善“四品一械”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标准,确保执法专业、统一、权威。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执法监督,坚决排除对执法活动的干预。深入完善“两法衔接”工作机制,健全信息通报、联合办案、提前介入和联合督办等制度。六是要建立责任落实制度。针对重点业务工作建立符合实际的评价体系,落实上级的考核事项。制定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分解表,将任务量化到科室和部门。制定系统内工作通报制度和监察约谈制度,提高督导效能。完善年度考核评价机制,探索建立工作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度。七是要增强食安办统筹协调能力。发挥市、镇(区)两级食安办综合协调作用,健全食品药品安全部门协作联动机制,实现地方政府统一负责的属地管理责任。八是要完善应急处置机制。建立健全市上下贯通、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加紧完善应急管理体制和预案。将集体食堂列为重中之重,建立企业责任人和监管部门直报机制,确保第一时间掌握真实情况。
(三)强化依法行政,进一步加大从严监管力度
一是要突出稽查主业意识,提高依法查办效能。稽查部门要把严厉查处重大食品药品安全违法违规案件作为主业,坚持“严、准、实、快”的办案原则,重点查办食品、保健食品非法添加和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使用回收或过期食品为原料加工食品,以次充好或以假充真生产伪劣食品,使用未经检验检疫或不合格肉品原料生产肉制品,掺杂掺假或使用劣质原料生产食用油等严重食品违法案件。对含麻黄碱、可待因复方制剂、体外诊断试剂、避孕套等重点监管产品违法生产、经营的案件,利用互联网制售假药和医疗器械等违法案件,坚决严查严办、一查到底,切切实实达到“办理一个案件,规范一类行为,整肃一片市场”的目的。二是要加强对重点领域和突出问题的监管。发挥食安办协调抓总职能,加强区域、部门合作,推进家禽“集中屠宰、冷链配送、生鲜上市”工作,联合有关部门开展禽肉质量安全综合整治,由市食安办牵头开展无照无证加工经营食品的专项整治。抓好婴幼儿配方食品、米及米制品、肉制品、乳制品、食用植物油等重点品种的监管。开展中药饮片和中药制剂生产专项检查,加大对中药提取环节的检查深度,抓好不具备中药前处理能力的中药制剂企业、无独立厂区或建筑物的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医用氧分装企业等重点监管;加大对含特殊药品复方制剂、含麻黄碱类复方制剂和中药饮片的监管力度;加强对药品经营企业的票据管理。加强对声称抗疲劳、减肥、改善睡眠、调节血糖等四类保健食品监管,打击保健食品非法生产、非法经营、非法添加、非法宣传;严查化妆品非法添加、非法生产、非法营销、非法标签等违法行为。开展医疗器械注册、生产、经营、使用环节和违法广告的“五整治”专项行动,集中整治使用无证体外诊断试剂问题,做好一类医疗器械注册备案工作。继续加强药品、保健食品和医疗器械广告监测。
(四)完善检测网络,进一步提升科学监管水平
一是要完善三级食品药品检测网络,夯实抽检基础。加快完成2014年“一号议案”后续工作,加紧市食品药品综合检测中心建设和人员划转,使中心尽快投入使用。加大对镇区检测技术人员的指导和培训力度,加强快检中心和检测点的宣传,充分发挥24个镇(区)快检中心的农残、兽残、水产、生产流通食品快检功能和双“72点”对叶类蔬菜农残和瘦肉精类残留的快检作用。推进食品药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各环节的快筛快检,协调完成2015年民生实事提出的50万份快检任务。二是要加强抽检监测,强化风险管理。加强风险监测、监督抽检工作,将日常监管与监督抽检相结合,扩大抽检覆盖面、提高抽检针对性。加快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信息网络平台建设,使市、镇区、农贸市场的检测数据实现共享、整合。每季度对全市的抽检结果进行分析、评估,完善抽检不合格后续处理机制,明确监管重点,强化风险管理。三是要坚持问题导向,研究防控对策。要以防控风险、排查隐患为目标,强化风险预警、风险监测、风险防控、风险处置能力。发挥食品药品专家委员会的智库作用和风险研判的协调职能,确定阶段性防控重点,对于举报投诉集中、群众反映强烈等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控措施。开展食品供应体系课题研究,理清食品源头的生产经营现状及关键风险点,制定对策,加强对食品供应体系监管。探索引入第三方机构,应用大数据的手段、方法分析食品药品网络交易的热点流向,找准监管重点。
(五)发动全民参与,进一步巩固社会共治格局
一是要提升社区巡查工作效能。健全巡查员激励机制,加大对巡查员法律法规和巡查业务的培训,进一步深化巡查APP的应用,提高巡查质量和效率。二是要引导行业协会共同参与教育、监管。鼓励行业协会搭建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安全信息、管理咨询、法律法规、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指导服务,建立完善行业自律性管理约束机制,指导协会建立行业规范,建立健全诚信管理体系。探索与行业协会联合开展核查、备案等工作,共同参与安全监管。三是要发动各方力量参与社会共治。培育壮大食安卫士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发挥志愿者的专业宣传作用。探索在社区试点建立社工站,聘请专业社会工作者参与食品药品安全社会共治,建立“社工+志愿者+监管人员”的联动模式,助推食品药品网格化监管。加快中山食品安全研究中心建设,推进示范企业“食品药品安全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动员专家、学者、企业一线专业人员、群众共同参与食品药品安全工作,构筑社会群防群控防线。四是要进一步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每季度召开新闻通气会通报阶段性工作成果,针对突发事件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引导群众正确认识当前食品安全形势,理性看待当前食品安全问题。加大食品药品违法违规行为曝光力度,进一步对“黑名单”、行政处罚案件、涉刑案件进行公开公布。五是要打造社会共治品牌项目。与社工委、团委、妇联联合开展“食安卫士在身边”主题宣传活动,继续深入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周、药品安全宣传月等系列宣传活动。
(六)加强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监管服务能力
一是要加强党建工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抓好党建工作的主业意识。继续深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完善组织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基层党组织建设制度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落实系统内会议学习、基层调研制度。二是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强化主体意识,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化制度建设,完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深化反腐倡廉教育,加强监督制约,主动邀请特邀监察员参与现场检查和许可认证后回访等工作,规范权力运行。三是要加强队伍能力建设。牢固树立“一盘棋”的思想,密切配合、相互协调,落实责任意识、积极主动作为,做到令行禁止,勇于担当。开展系统“月度学法日”和法律“四进”(进社区(村)、进行业、进校园、进家庭)活动,举办学法用法知识竞赛,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通过培训、交流、考察、竞赛等方式,进一步提高监管队伍的业务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四是要加强机关文化建设。加强机关规范管理,营造和谐文化氛围,传递正能量,提升精气神,不断增强干部职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同时,要全面落实省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合作框架协议,建设中山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示范区”和“健康医药产业重点发展示范区”,充分利用监管部门资源和专业优势,做好省局与市政府的中间桥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健康发展。
保障食品药品安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局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高度负责的精神,改革创新,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不断提升我市食品药品安全水平,为建设“三个适宜”更加美丽中山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