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按照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把发展特色农业作为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积极推动全市特色农业向“特效”农业转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努力打造现代农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一、完善特色农业区域布局,积极培育主导产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培育优势主导产业,市财政每年安排500万以上专项资金,用于调整、优化农业布局和品种结构,培育特色产品。全市农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呈现出以名、优、稀、特、新为特点的新的发展趋势,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加强对区域农业特色产业的规划和引导,重点培植和发展水产、蔬果、花卉、畜牧、农业生态旅游和农产品加工6大特色主导产业,培育石岐乳鸽、黄圃腊肠等12个特色优势农产品,培育具有强劲竞争能力的特色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产品。
二、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加工效益。大力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增加值。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已初具规模,形成了水产品、腊味、水果、瓜菜、蛋类、稻米加工6大行业。一是加大政府扶持力度,设立扶持农产品加工专项资金,每年安排200万元扶持骨干企业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厂房扩建、基地建设、质量认证及产品包装、保鲜、储藏和加工工业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二是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推动加工业的发展。加强专用原料产品的基地建设和技术推广,促进专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引导农产品质量与国际市场接轨. 三是注重引进先进工艺和技术设备,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农业综合效益。四是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帮助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质量基础工作和提高质量管理能力。在农产品加工企业中全面实施QS认证,广泛推行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和HACCP国际质量认证。积极实施农业名牌战略,引导企业加强质量管理,走品牌经营之路,重奖名牌企业,促进名牌农产品的产业化。五是建立特色农产品加工工业园区。鼓励设立农产品加工专业园区,有条件的镇村可创办农产品加工园区,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构筑农业企业集聚和技术创新的平台。
三、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提升特色农业发展水平。先后出台了《中山市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实施办法》和《中山市农业产业化联席会议议事制度》,加快发展和培育一批上规模、上水平,具有较强市场开拓能力、带动辐射能力、科技开发能力的农业龙头企业。目前,全市共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7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2家。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领航特色农业发展,并使之与广大农户建立起以利益为纽带,以契约为保证,平等互利的利益共同体,促进全市农业迅速形成产业化经营格局。一是扶持龙头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并在资金、土地、信贷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推动其做大做强。加大资金投入,重点解决市农业龙头企业的产品开发、基地建设、规模扩大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的贷款贴息。二是按照产业化的要求,把其他领域的企业改组改造成农业龙头企业。创造条件,引导、鼓励工商企业进入农业生产领域,创办农业龙头企业;支持外贸、供销、粮食系统对现有的冷藏、保鲜、运输等设施进行改造,并发挥资金、人才、管理等优势组建新的龙头企业,快速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三是强化招商引资。积极吸引外地工商企业来中山创办新的龙头企业,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建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建立各种上规模的,以特色农产品为联结纽带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分散经营的农户有序地引入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调节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利益分配关系,实现产销结合,形成“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农户”和“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提高农业的产业化、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目前,已培育发展了以特色农产品为联结纽带的5个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水平,增强了农民对市场变化的承受能力。加大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和保护力度,重点指导和培育1—2个规章制度健全、管理规范、运作良好、效益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五、实施农业科技推广和创新,提高效益农业的科技含量。坚持把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作为提高特色农业质量和效益的关键措施来抓,全市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9%,土地产出率明显提高。近年,全市共组织实施农业科技推广项目44个、开发项目81个、试验项目75个。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技推广机构,大力开展镇级农技推广机构改革;吸收一批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到农业技术推广第一线,充实技术力量;落实各项农技推广经费,加强培训,努力建设一支学历高、知识丰富,能解决实际问题、懂经营、会管理的综合型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以发展特色农业为主攻方向,加强对农业科技项目建设支持。加强各级农科院、大专院校等农业科研部门和地方农业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尽快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六、建设和完善市场体系建设,积极打造农产品流通平台。按照适当超前、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完善市场体系建设,构建以水产、花木、香蕉三大专业市场为主,蔬菜、禽畜市场为辅的较为合理的布局。加大政府直接投入和扶持力度,把产地批发市场纳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增加投入,加快发展,对连锁经营、直销配送等现代物流项目进行扶持。加强和规范特色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加快传统批发市场的改造升级,提高市场档次和交易能力,充分发挥市场在特色农产品流通中的主渠道作用。设立农产品市场建设专项资金,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补助市场信息系统、农药残留检验检测和电子统一结算以及场地、道路等市场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中山农业信息网农产品交易平台建设,鼓励流通户、种养专业户网上开拓业务。
七、发展绿色农业,拓宽发展空间。加快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建设,积极引导组织符合条件的农产品参加绿色资格认证。目前已建立10个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其中2个被列入省级示范基地。全市共有7个企业9个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A级认证,16家企业23个农产品通过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认证,制定了9个名优特农产品地方标准。加强农业资源保护,严厉查处农业污染案件。按照不同生态类型区发展不同绿色农业模式,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水则水,宜观光旅游则发展旅游,积极发展有特色的绿色经济。加快绿色技术开发,推广资源节约型、绿色能源型、环境保护型、立体复合型、物质循环型等技术。提供绿色肥料、生物农药等绿色农业技术服务。鼓励绿色农产品发展连锁经营、加工配送、直供直销等新型营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