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宗旨,积极实施科技兴农"四个一"工程,全面推广应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狠抓农业科研攻关,加强农业科技培训,加快农业信息化步伐,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9%,土地产出率明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农业经济效益大大提高,农民收入稳步增加。
一、推广应用一批农业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农业新品种及先进适用技术引进和推广应用力度。过去5年,全市共引进农业优良品种334个,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加快了农产品更新换代步伐。推广应用了水稻抛秧、水稻电脑栽培等农业适用技术80多项,大大提高了农业科技含量和土地出产率。如香蕉新品种以及繁育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带来了香蕉种植业的一次革命,全市推广面积累计近60万亩,共为农民增加收入3.57亿元,直接推动了香蕉产业化进程。
二、攻克一批农业科学技术难关。针对农业生产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困难,积极开展农科试验、示范和项目技术攻关,并迅速将适用技术推广到农村千家万户,转化为生产力,最大限度地为"三农"服务。过去5年,全市共组织实施农业科技推广项目44个、开发项目81个、试验项目75个,培育了一批新品种,创造出一批种养新技术,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科技含量,增收效果明显。其中,影响较大、贡献突出的科研成果有香蕉微喷灌技术、水产深层增氧技术和水果套袋技术等。香蕉微喷灌技术可使每亩香蕉增收800-900元。至去年底,全市累计推广9.5万亩,每年可为农民增收8075万元。水产深层增氧技术提高了鱼虾放养密度和单位面积产量,每亩可增产100-200公斤,增收1000元以上。目前,全市推广面积近3.5万亩,每年可为农民增收7000万元以上。
三、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农民队伍。把加强农民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市政府每年安排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民科技培训。市、镇两级农业部门每年根据不同季节、不同镇区、不同种养项目,组织各类农技专家到田间地点巡回授课。组织农业科技人员举办"科技集市",接受农民咨询,发放科技资料,扩大科技辐射面。以提高农技服务人员和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为核心,全面实施"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和"绿色证书工程",切实加强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大力普及农业科技知识,特别注重专业人才培训,与省高校合作举办了农业中专班。过去5年,全市共培训农户、村干部等10多万人次,有效提高了农民的种养科技水平和接受新技术的能力,造就了一支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要求的高素质的农民队伍。
四、搭建一个为"三农"服务的信息平台。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化工作,加强领导,增加投入,不断加强和完善农业信息化建设,大大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促进了农产品流通加工发展,增强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强农业信息网建设,率先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地级市农业网站--视聆通(中山)农业信息网,2004年完成了第10次全面升级改版,主要提供价格、供求、新闻、气象、招商、农业科技、政务公开、农业专家系统等方面服务。目前,该网每天更新的价格信息1200条,包括全国百多个市场230种农产品的最新价格,总浏览量达200多万人次,服务层面不断扩大,先后荣获了"优秀农业政府网站奖"和"农业网站优秀设计奖",2003年被省信息产业厅列为全省农业信息化试点项目。大力推进农村科技信息"村村通"工程,依托中山农业信息网优势,逐步建立可以使用电脑、固定电话、手机、小灵通、"农信机"、PDA、传真机等多终端设备的双向信息发布系统,同时利用电视、电子大屏幕、触摸屏、杂志、VCD、黑板报、公众信息栏等多种形式传播"村村通"信息。目前,全市已全面铺开该项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