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认真贯彻落实张德江书记、黄华华省长关于加快我省水利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强化人水和谐,全面推进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
一、明确目标,深化认识,形成水利发展合力
把水利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工作列入政府重要工作日程,明确水利建设目标:到2010年,全面完成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任务,大型联围、中型联围分别达到可抗御50年、30年一遇洪水和台风暴潮的标准,城镇确保10年一遇的暴雨不受涝;构筑覆盖全市、布局合理的水网集系,实现外江水、内河水、水库水的联合调度,全市水资源空间性、时间性紧缺状况得到基本缓解;农业用水实现零增长或负增长,城市和工业节水达到全国领先水平;水质恶化状况得到有效控制,河道干流和内河涌水质分别基本达到Ⅱ类和Ⅲ类水质标准,水库水质维持在地面水Ⅰ~Ⅱ类标准。
围绕水利发展的新目标,各级、各有关部门对水利工作做到认识到位、投入到位、管理到位、措施到位,根据水利发展规划确定任务目标,签订目标责任书,把治水业绩列入各级领导班子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成立由市长任组长的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市政府与各镇(区)政府和市属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签定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责任书,建设内容及责任人名单在媒体上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市政府每季度对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情况进行督查,检查、通报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解决存在问题。水利、交通、建设等部门及军分区配合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形成了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协同作战的良好工作机制。把内河整治统一纳入"十五"规划,要求全市各镇(区)村立下军令状,将整治工作纳入镇(区)村领导的岗位目标管理,列为文明镇村考核评比条件,实行各级行政首长责任制,对整治不力的镇(区)村实行两年提醒,三年通报批评,四年黄牌警告,确保整治目标如期实现。
二、完善机制,拓宽渠道,加大水利建设投入
为确保全市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如期建成,早出效益,在省下达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任务12.39亿元的基础上,中山市自我加压,将任务上调至20亿元。一是市委、市政府决定市镇两级财政优先、重点安排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项目,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主渠道作用,要求市镇两级财政对水利投入每年要有10%以上的增长。同时在资金管理上实行"收支两条线",水利投入可由市财政先行垫支,各镇水利配套资金再由市财政在与各镇财政分成和下拨工商堤围防护费中予以扣减,确保水利建设资金的落实到位。二是坚持水利建设分级负担原则,划分事权,明确责任。市级投资主要用于大型及跨镇区的公共工程建设。地方管理的工程以地方投入为主,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水利受益程度越大的镇区承担越多的建设责任。对市级建设项目因镇区配套资金不到位造成工程建设延误的,市有关部门严格限制审批当地新开工项目。三是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资水利,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实行优惠政策,广泛吸引民资、金融资本、各类社会资金投入水利工程建设,积极探索以水兴水、以地养水、以水旺地的有效形式,实现多元化办水利。
三、调整定位,提高标准,构建"大水利"建设格局
积极推动水利建设从主要解决防洪、排涝、灌溉的农业型水利向统筹解决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和水景观的"大水利"转变。在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安排上,兼顾防洪(潮)能力建设和防涝、防泥石流地质灾害能力建设,既有工程措施建设,也有非工程建设项目。在规划设计上,立足于拓展水利工程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功能,努力实现由过去单纯考虑技术经济最优向追求人水和谐,兼顾环境责任、经济贡献和审美价值转变。经过近5年的治理,全市共投入内河整治资金6.93亿元,累计整治河涌160条,清理水浮莲及水面垃圾30万吨,清拆建筑物2500多间9万平方米,堤岸绿化26万平方米,全市内河水环境大为好转,防洪排涝能力显著增强,村容镇貌明显改善,河道航运功能有效改进,农业生产环境显著优化,城镇功能品位进一步提升。
四、创新观念,建管并重,强化水利管理手段
针对水利建设传统的"重建轻管"倾向,突出抓好建管并重,以管理促建设,努力实现"四个转变":一是从重视技术管理向既重视技术管理又重视依法管理转变,加快防范自然灾害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进程。建立了紧急防汛期公布制度、水资源公报、水质公报和实时网上水雨咸情通报的信息沟通制度。针对濒临珠江口常受咸潮侵袭的特点,制订了《中山市抗旱防咸工作预案》,每年度拨出150万元以上资金作为应急资金。将全市最大的长江水库作为战略性备用水源,配套建设了日供水能力达10万吨的长江水厂以应对水危机的发生。二是从重视工程安全管理向既重视工程安全管理又重视发挥工程效益最大化转变。通过改进上游水闸设计,兼顾防洪和进洪功能,水闸启闭由平流开关逐步向错流开关过渡等措施,提高工程运行管理水平,优化配置水资源,追求工程效益最大化。三是从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转变。将水利信息化建设与水利主体工程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借助水利信息化提高工作效率,推动行业管理结构的变革。投入近3000万元建设市三防指挥系统,目前已建成了计算机网络系统、信息发布系统与查询系统、水文遥测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电视电话会商系统、热带气旋信息系统、水利工程自动化监控系统等,形成了跨省、市、镇区3级通讯传输网络,建成了覆盖全市各镇区三防机构及重点防洪工程管理单位的中山三防城域网,首期6个重点工程的远程视频图像监控系统也已完成。四是由重视施工管理向规范水利建设全过程管理转变。在工程建设管理上由直接参与向间接监管转变,全面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质量监督制。近3年,全市水利工程合格率达100%,优良率超过30%,工程投资普遍较预算节约5-10%。2003年起,全市将招投标范围由过去单一的施工招标向水利工程服务项目招标延伸,实施水利工程建设全方位招标,在全省水利系统开创了先河。制定了《中山市水利工程建设投资管理办法》,规范了水利工程投资计划制定和下达程序、资金筹集办法、资金划拨、管理、监督、验收管理等工作。同时,将确保资金安全和干部廉政工作贯彻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始终,成立驻农口线行政监察组,与水利部门监察人员共同对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的招投标、设计更改、工程变更及工程验收等进行全程监察,由审计、水利、财政部门组成审计组每年对水利资金使用管理情况进行审计、稽核,防止水利资金被截留、挤占和挪用,至今全市未发现一宗"人情工程"、"腐败工程"和"豆腐渣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