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中山市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信息来源:本站 发布日期:2005年03月07日
分享:

    中山市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依靠高新技术推动产业进步的精神,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抓紧抓好。2004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450亿元,同比增长40.5%,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22.4%。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6.4亿美元,增长16.6%。执行国家级火炬计划25项、省级火炬计划11项。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8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4家,民科企业305家,其中省级民科企业达55家。
    一、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2004年,制定了《中山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中山市专利申请费用补助暂行办法》、《中山市科技三项经费管理办法》、《中山市专利奖励办法》等政策措施,重奖科技人才,规范科技管理,弘扬创新文化。科技经费积极向高新技术产业倾斜,促进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快速形成和发展。全年共获得国家、省科技计划项目44项,获得国家、省科技经费1231万元。实施"科技强企"工程,选择20~30家创新能力强、产业前景好的企业作为重点扶持企业,在科技计划项目立项上实行连续3~5年的重点支持,扶强扶优,力促企业做强做大,形成一批具有较大规模的企业骨干群体。组建一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建立市级重点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并积极推动市级重点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向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发展,迅速提升行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加大财政资金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力度,设立2000万元、1000万元和3300万元专项资金分别用于鼓励装备制造业发展、中小企业发展和技术改造。成立由市财政引导的创新投资机构,鼓励外国资本、民间资本进行创业投资,制定并完善风险投资扶持政策,吸引国内外投资者设立创业投资机构和中介机构,推动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设立各种形式的创业担保机构,帮助解决中小科技企业融资难问题。
    二、加强高新技术产业规划,积极培养优势产业。一是结合自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特点,制定中长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引导产业集聚,积极引进资金和技术密集型重工业,重视内源型经济发展。二是充分发挥高新区的带动与辐射作用,加速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科技成果转化和新兴产业的孵化工作,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生物医药、包装印刷、汽车电子配件等新兴优势产业。三是坚持高起点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注重引进技术的整体性和消化吸收引进"软件"技术,选准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带动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通过切实有效措施,逐渐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为优势产业,实现高新技术支柱产业的有序更替和持续发展。四是计划投资120亿元规划建设临海工业园,产业规划以高端位、高投入、高税收产业为主,分为能源化工产业区、精细化工产业区、石化加工产业区、装备设备工业区、高科技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区、港口码头区、仓储物流区、服务配套区。计划用8年时间引进大型项目50个以上,引入资金300亿元以上,实现工业产值500亿元以上,实现税收30-50亿元。
    三、大力应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根据全市传统产业比重较大的特点,以制造业信息化为突破口,加快推进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结合特色产业集群特点,大力开展企业信息化工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以小榄五金和古镇灯饰为试点,推出"古镇镇千家企业灯饰商务e工程"和"小榄镇千家企业商务e工程",大力推进网络技术服务工作的市场化进程。目前,两镇已有超过1000家企业参加了商务e工程。古镇镇以lighting86.com为平台,以集聚全镇灯饰企业网站800多家,全国收费用户3000家,全球注册会员超过10000名,用户访问量20000人次/日,高居照明专业网第一位,成为名副其实的"网上灯都"。
    四、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体制建设,促进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开发主体。鼓励和引导企业不断增加R&D投入,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研究新工艺,自觉成为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鼓励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建立以企业为依托的国家、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技术中心,加强科技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目前,全市拥有1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5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71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了区域创新体系。建立和完善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技术创新支持体系,提高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扩大与国际大跨国公司、大企业、大财团的合作,吸收更多跨国公司在中山设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五、积极加强专业镇、特色产业基地及科技园区等创新载体内涵和功能建设。引导企业、园区、产业走规模化、特色化道路,推动专业镇和园区建立和完善适应特色经济发展需要、面向社会、服务中小企业、市场化运作的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推广普及制造业信息化等高新适用技术,逐步形成创新和技术服务共享机制,提升"中山制造"品牌,促进区域特色产业技术水平的显著提升。目前,全市已有8个科技试点专业镇和2个广东省城镇化技术集成应用示范试点单位,共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中国电子(中山)基地、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中国五金制品产业基地、中国灯饰之都、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中国包装印刷生产基地、国家精细化工生产基地、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中国休闲服装名镇、中国红木家具生产专业镇、中国牛仔服装名镇、中国电子音响行业产业基地、中国技术市场科技成果产业化(中山)示范基地、中国家电产业基地、中国小家电专业镇、中国食品工业示范基地、中国腊味食品名镇等18个国家级产业生产基地,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
    六、加快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培养,完善和发展开放式多层次人才市场。一是积极创造条件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尤其引进学术、学科带头人及科技管理人才。对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应届毕业生实施先入户后就业,本科以上学历或中级职称以上的人才进入中山均不受户口、行政人事关系和聘用方式限制。2004年,全市共引进各类人才13万人,全市人才总数达到105.5万人。加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先后有16位博士后进站工作。二是加大科技人才培训力度,2004年共选派400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参加国家和省的高研班学习。积极筹划引进名牌高校在中山建设校区和研究机构,争取最大的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持。成立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中山职业技术学院,设立广东药学院中山校区等,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培养高新技术产业力量,提供高素质的人才支撑。三是强化人才激励机制,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实行多产权化,通过技术入股、管理入股、员工持股经营等形式建立相应的制度,逐步建立与国际惯例接轨、符合产业特点、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尊重知识价值、鼓励人才成长的分配制度,形成有利于高新技术与经济相结合、风险分担、收益共享的培优、留优、用优的人才机制。
    七、广泛开展科技合作,加强产学研结合。实施"技术转移"工程,充分利用各种科技资源,多渠道开拓国内外的科技合作与交流,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2004年,中科院广州技术转移中心中山分中心在中山成立,依托中科院雄厚的技术力量,引导中山市充裕的民间资本投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广泛开展院地合作,密切产学研结合,使国内外高校和院所的科研项目、人才、技术、资金、设施为中山所用。与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以及中山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三方合作,推动中科院生物医药科研成果向基地企业转化。在科技计划项目立项上继续向产学研结合项目倾斜,对企校合作项目给予重点支持,扶持一批较成熟、有前景的技术成果在中山实现产业化,使产学研合作既有声势,又有效果。广泛开展国际国内的科技合作与交流。积极开展涉外技术业务,拓宽技术来源。
    八、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倡导鼓励创新、敢闯敢试、崇尚竞争、宽容失败、脚踏实地、不骄不躁的创业风尚,探索建立创新文化氛围,培育企业家精神、团队精神、合作精神。鼓励各种形式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大力吸引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在中山召开,为科技人员的国际国内科技交流与合作创造有利的条件。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采用标准化技术、引用高新技术手段改善、提高管理水平。高度重视开展科技知识普及工作,形成全社会学科学、用科学、讲科学的浓厚风气,提高全市人民的科技文化素养。优化科技创业的人居环境,优化美化城市景观、生态环境和人居条件,加强社会治安和社会环境综合治理,使科技人才子女就学、文化娱乐、生活休闲等得到充分保障,为科技人才创造优美和谐安全稳定的工作生活环境。

新媒体
微信 微信 微信二维码
手机版 手机版 手机版二维码
中山市 中山市 中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