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中山市面对外经贸不利形势,确立新的外经贸思路,注重出口与进口相结合、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相结合、内资与外资相结合、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相结合,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加快外经贸结构优化调整,推动外经贸增长方式根本转变。全市对外贸易呈现出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实现进出口总值156.2亿美元,增长19%,其中外贸出口近100亿美元,增长21.1%。
一、完善出口退税市镇两级分担机制,增创扩大出口政策优势。由于出口退税一半以上属超基数部分,需要地方财政分担25%,财政压力增大,中山市从政策和协调两方面入手确保退税新政策的顺利实施。一是制定超基数部分由市镇按6:4比例分担的操作办法,积极筹措资金,确保及时足额退税,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企业扩大出口,确保外贸出口稳步增长。2004年5月底前清退历年结欠退税款"旧账"30.8亿元,全年出口退税新账部分共退税约37.5亿元,市财政增加支出约4亿元,基本解决了企业出口环节退税资金积压的难题。二是积极引导基层外经贸部门和企业适应新的出口退税机制,及时转变工作思路和经营策略。开展专项调查研究,理顺实施新的出口退税政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按照合理引导、协调各方、严格把关、主动服务的指导思想,通过镇区外经贸部门层层做好工作,尽可能降低政策调整对扩大外贸出口以及镇区地方税收收入造成的不利影响。
二、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实现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通过举办"3·28"中山招商经贸洽谈会,组团参加省组织的粤港、粤台、"粤港--欧洲"经贸洽谈会及网上洽谈会、厦门洽谈会等,引进了大批规模大、质量高、牵动效应强的项目。积极促进现有外资企业增资扩产,扶持外商投资企业做大做强,培育更多扎根落户型企业。全年新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项目380宗,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3亿美元,增长43.02%。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出口能力强、市场营销好的外资企业建成投产。2004年中山市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总额达61.3亿美元,同比增长22.1%,占出口总额的62%,成为全市外贸出口快速增长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全市有17家企业出口超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占了9家。
三、加快实施科技兴贸、以质取胜、品牌带动和多元化战略,增创国际市场竞争优势。开展科技兴贸专题调研,全面摸清全市外向型高新技术企业和名牌名标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出口状况,建立高科技进出口企业信息库,并对120家重点企业实行分类管理,及时将国家、省鼓励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扶持政策通传给企业,充分发挥政策对扩大出口的驱动效应。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发展迅速,全年出口额分别为62.2亿美元和26.4亿美元,增长21.2%和16.6%。同时,以区域特色经济为依托,经多年培植,灯饰、服装、五金、机电等特色产品已发展成为出口拳头产品,成为一般贸易出口的重要增长点。推出名、优、特色产品和系列化产品参加各类国际专业会展,不断扩大主要市场的占有份额,拓展直接远洋贸易市场出口。全市主要市场出口全面增长,其中对香港、美国、欧盟三大贸易伙伴出口增势迅猛,对欧盟出口增速达48%。开拓新兴市场方面取得新进展,对海湾国家、俄罗斯、加拿大、非洲市场出口增幅均超过60%。
四、释放民营企业、股份制企业发展外贸活力,增创经营主体优势。把扩大外贸经营主体作为培育出口新增长点的重要工作来抓,加大力度扶持民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开展进出口经营,全力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实力和发展后劲的外经贸龙头企业。一是加大对转制外贸企业的扶持力度,原公有外贸企业顺利转制后,长期以来制约发展的体制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大部分转制企业资产质量好转,财务状况和经营效益改善,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大提高。二是进一步引导转制企业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在资本、技术、品牌、人才、管理、服务等方面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推动其走实业化、多元化、国际化的跨国经营之路。中山水出公司实施企业股份合作制改革,于1999年由原来的公有外贸企业改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出口规模从1998年的1.01亿美元,扩大到2004年的4.8亿美元,成为外贸体制改革的成功范例。三是抓住国家从2004年7月起全面实行外贸经营权登记制的有利时机,进一步扩大、优化出口经营主体。2004年新增进出口经营主体197家,其中大部分为民营企业,全市民营企业出口5.4亿美元,增长54%。各镇区外向型经济发展迅猛,共有16个镇区出口超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