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小榄镇为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推进农村"三化"进程,根据自身实际全面推进"村改居"工作,全镇13个村涉及11.4万村民完成了"村改居"。
一、"村改居"的主要做法
(一)村民变居民,农民身份不变。为保证改革的顺利实施,实现村民向居民的平稳过渡和社会稳定,"村改居"后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农民身份保持不变,保留原有农民的各种优惠政策,让改制后的居民继续享受原有的优惠待遇,以稳定民心。
(二)妥善处置集体资产。改制后社区的集体资产主要包括经营性资产、资源性资产和公益性资产。原村集体资产产权全部归属社区股份合作公司,社区股份合作公司产权归全体股民所有。经营性资产和资源性资产由股份公司负责经营和管理;公益性资产中的水利、桥梁、供电等公益设施无条件服从市政建设需要,原村内道路、公园老人活动中心、办公楼等移交社区居委会管理;原村小学产权归股份公司;居委会仍使用原村委会办公场所。股份社的集体股部分由镇政府监督使用,个人股的收益主要用于股东分红,并受股东监督。
(三)建立新型农村经济社会管理体制。社区机构设置原则为一套班子、三块牌子,社区党(总)支部,是社区的领导核心;社区居委会负责管理社区的行政社会事务;股份公司或经联社负责管理原村级资产物业、规划发展等经济事务。社区设立若干居民小组,每个居民小组有800-1500人,社区居委会选派居民小组协管员。"村改居"后,原村委会两委成员直接过渡为社区两委成员,原村委会村民代表过渡为社区居民代表,原村委会议事方式过渡为社区议事方式。
(四)整合资源,加强管理。一是积极扶持社区经济发展,确保股份公司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逐步加大社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投入,加快农村城市化步伐,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各社区要在坚持实施城镇发展总体规划的原则下,采取灵活措施,做好工业商业用地发展规划,积极发展集体物业,增强社区经济实力,适当提高集体分红,逐步推进社会保险,让股民享有适当的福利。二是加大社区建设投入,提升生活环境质量。认真做好社区供水、供电、道路桥梁、文娱康乐等设施的规划建设和完善工作,推广集中建房模式,配套高标准生活服务基础设施,提高生活环境质量,建设现代文明社区。三是加强集体资产管理,坚持"两公开一监督"制度。积极探讨修订股份制章程,规范股份公司经营运作,严格财会管理监督,坚持工程项目招投标制度,加强集体物业出租管理,完善社区干部计酬方案,减少非生产性开支,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四是提高社会事务管理水平,做好社区管理各项工作。认真制订社区管理公约制度,抓好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社区绿化美化、卫生保健、和谐稳定工作,努力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
二、"村改居"工作的几点体会
(一)统筹规划,细致周密地做好"村改居"的筹备工作。2001年12月,小榄镇完成了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建立了农民集体资产股权明晰、股份固化、按股分红的利益制度。2003年9月起整合村组资源,实行村一级经济核算,增强了村组经济发展优势,股民分红逐步提高,村民得到很大实惠,也较好地解决了村小组发展不平衡、股民分红差异悬殊等问题。据统计,2004年全镇农村出租物业490万平方米,比2003年净增79万平方米。全镇农村集体总收入5.29亿元,股民平均分红2000元,比2003年净增668元。两项改革为小榄镇实施"村改居"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雄厚的综合实力为"村改居"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2004年小榄镇经济总收入300亿元,GDP93亿元,比增20%;完成税收总额14.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2.2万元,农村居民年纯收入超万元。雄厚的综合实力,使小榄镇有能力承担社会改革所需要的成本。
(三)切实加强领导,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村改居"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村民利益的系统工程,只有让老百姓充分了解和享受改革带来的成果和实惠,才能取得广泛的群众支持。为此,小榄镇成立领导小组和调研小组全面进行调查研究,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考虑村民在改革中的利益诉求。同时,认真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召开镇、村两级动员大会,广泛宣传"村改居"工作的法律依据、重要意义及有利条件,并通过新闻媒体宣传"村改居"工作的政策和目标,提高人民群众对"村改居"工作的认识,增强信心,层层发动,为全面铺开"村改居"工作营造稳定的社会氛围。事实证明,"村改居"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全镇村民户代表赞成率达96.1%。镇委、镇政府成立工作组派驻到各个改制村,各村也成立相应机构。广泛征求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召开党委扩大会议,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参加,集中研究"村改居"问题。按照法律有关程序,各改制村召开党支部大会、村民代表联席会议、村两委干部会及户代表会议等七种会议,表决通过支部、村委会提出的"村改居"工作实施方案,落实各项步骤,经市政府审批后挂牌运行。
(四)认真做好改革的政策配套工作。加强监督,做好移交衔接工作。"村改居"后及时办理原村小组集体资产的接收、造册、登记以及公章、登记证、经济合同的移交等有关法律手续,加强管理和监督。各社区迅速把辖区内原居民管理好,并相应修订股份制章程。妥善做好原村级干部的分流安置。改制的13个村的村干部人员职数基本维持现状不变,原村委会两委顺利过渡为社区居委会的两委,待2005年换届时再予确定。社区的两委人员与股份公司的管理人员交叉任职。为保证稳定过渡,社区书记、主任分别兼任股份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社区两委人员的计酬方案、资金来源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