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日益严峻的水资源形势,为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可靠的水资源支撑,中山市积极打造用水安全保障体系。
一、抓预防,加强水资源节约和保护。一是高度重视水资源基础管理工作,深入开展水资源的科学规划。目前《中山市水资源综合规划》的专题规划已基本完成,《中山市水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编制工作也于去年启动。二是积极实施优质供水战略,加快落实城乡"供水一盘棋"方案,推进城乡区域供水进程,全面部署分质供水论证工作,确保水资源科学合理利用。三是坚持开源与节流相结合,努力建立节水型社会。大力建设节水高效农业,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加快工业企业结构调整,限制或淘汰耗水量大的产业和产品,加大技术改造,实行一水多用和循环使用,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鼓励发展节能、降耗、减污产业,关闭产品质量低劣、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企业,做到"增产不增污"或"增产减污"。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保审批制度。凡新建或技术改造项目的审批都要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不仅审查其布局是否合理、规划是否科学,还要审查有无污染治理、污水净化回用、节水工程措施,而且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四是切实加强水资源保护,出台了《中山市清洁生产联合行动实施意见》,促进企业污染源工业由末端治理向预防为主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在重点流域地区,实行严格的排污总量控制制度,根据水环境容量逐年削减排污总量,不断提高工业企业污染防治水平。加快生活废水治理力度,力争2010年全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70%以上,50%以上的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和经营。
二、抓应变,建立灾害应急处理机制。依照法制化、规范化原则,积极探索建立水灾害的应急处理机制,通过确立责任制度,设立应急基金,建立完善应对涉水突发性事件的预案和对策,增强应对水灾害风险的能力。健全一整套包括组织领导体系、法律法规体系、信息采集与发布系统、财力物力筹集与调度系统、技术储备与应用系统、专业队伍培训系统与公众沟通对话系统等在内的信息准确、预警及时、指挥高效的应急处理机制,确保在水危机事件中,政府部门能快速果断地作出决策,将损失降至最低,并以强有力的协调机构来统一协调和调度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抵御灾害。建立健全信息沟通制度,充分利用现代通讯网络建立准确、及时、公开透明的信息沟通渠道,避免或减少谣言传播带来的社会恐慌。针对濒临海边易受咸潮侵袭的特点,制订了《中山市抗旱防咸工作预案》,明确有关单位和部门的责任,细化咸(旱)害时的各种应对措施。市政府每年拨出不少于150万元作为应急资金,并将库容为5040万立方米的最大水库--长江水库作为战略性备用水源,配套建设了日供水能力达10万吨的长江水厂,以应对水危机。
三、抓治理,全面推进水环境综合整治。针对内河防汛、灌溉、交通、生态功能衰减的状况,中山市于2000年全面开展以内河整治为主要内容的水环境治理工作,至2004年底共投入6.5亿元,内河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防洪、航运、排涝等功能得到恢复和提高。从今年起计划再用4年时间继续开展内河整治工作,努力解决河道的水脏、水死、水阻问题,打造健康河流,改善水生态环境。按照"河堤不漫决、河道不断流、河水不浊臭、河面不缩窄"的目标,实行统一规划和科学论证,尽可能与城镇、镇村总体规划有机结合,避免局部无系统的治理。同时积极防治水环境污染,实施区域环评、集中处理的工业园区模式,把好审批关,积极引导,有效管理新增污染源。在城镇规划上逐步考虑雨污分流排水系统,集中处理生产和生活污水,杜绝污水直接排进河涌。加强对农村面源污染和禽畜养殖业污染的防治,采取有力措施清拆和搬迁了江边的畜禽养殖场(点)、饮食店和垃圾堆放场。在河道管理上逐步形成"五个一"长效管理机制,即有一个组织领导体系、一支长年保洁队伍、一项稳定的工作经费、一个明确的任务目标和一个有效的检查考核机制的管理体系。
四、抓调控,创新水资源管理方式。通过采取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努力提高水资源在时间、空间和需求保证上的调控能力及管理水平。
(一)采取工程措施保障水资源供给。一是因地制宜开辟新水源。针对南部镇区的缺水状况,自2000年起新增库容207万立方米。累计投入3000多万元对22座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新增年供水能力超过1000万立方米。2004年开展了五桂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期工作,完成了槟榔山等4座新水库的项目建议书。重点对北部地区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水量、水质等进行全面勘探,摸清地下水的蕴藏规律,为扩充水资源渠道打下基础。二是合理配置水资源。由建设区域性单项工程向构筑集群运用的全市性水网体系转变,积极探索水利工程水联合运用和集群调控的途径和方式,尽早实现水利工程并网供水,做到东西互济,南北贯通,主水与客水优化配置。
(二)采取非工程措施加强水资源科学管理。一是经济手段。充分发展市场对水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水价改革步伐,按照补偿供水成本的原则开展农业用水价格核定工作,降低村一级用水价格,实行乡镇用水同网同价。制定符合本市实际的阶梯式水价和相应的居民生活用水定额及分行业用水定额,通过节奖超罚,提高用水效率。二是制度手段。依靠制度变革推进水资源管理由粗放型向节约型、生态保护型转变。进行了建立水权制度可行性研究的准备,采取明晰水权、规范水权转让的途径,使水权使用者可以通过提高用水效率将节约的水转让给效益更高的用户。三是法律手段。进一步规范水事行为,尤其是强化取水许可监督管理,对地下水、地表水实行限量取水,在制订城市发展规划、建设重大项目、调整产业机构时,充分考虑到当地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和防洪防汛要求。四是行政手段。运用新型工业化思维,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必须进行水资源需求、水环境影响和防汛安全评估,当取水单位日取地表水量超5000方或地下水量超1000方的均需编制水资源论证报告。五是科技手段。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信息化和数字化等技术手段,建立现代化水资源实时监控系统、优化配置管理系统和专家决策支持系统,达到科学管理、配置水资源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