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积极培育外向型民营企业,引导民营企业以科技、管理、制度创新为动力,加快融入世界经济潮流,加快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加快规模化、集约化、国际化步伐,不断提高可持续增长实力和国际市场核心竞争力,全面促进民营经济进一步做大做强。在"外向带动"战略的推动下,中山市民营经济发展迅猛,民营经济对全市经济贡献率达45.5%,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2004年,全市新增民营企业2200多家,个体工商户9300多户,民营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近一半,民营工业企业实现产值743.1亿元。截至今年5月,全市共有民营进出口企业418家,占全市内资进出口企业的85.48%。
一、加强领导,建立外向型民营企业发展的服务促进机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完善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向民营经济放开市场准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制定《关于扶持民营进出口企业发展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做大做强外向型民营企业的目标、措施。出台了《中山市外向型民营企业发展资金管理实施细则》,对企业国外参展、质量体系和各类产品认证等予以资金扶持,鼓励和扶持外向型民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拨出专项资金,鼓励民营企业技改创新、创立名标名牌、开拓市场。今年,市财政安排1000万元扶持中小型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发展。2005年资金申请项目56个,申请资金扶持387万元。对民营企业进出口货物查验、通关等方面给予优先服务待遇。为民营企业开通出口收汇核销业务无障碍通道,实行按需发放出口收汇核销单,放宽民营企业到境外参展用汇限制。要求金融部门调低民营企业准入门槛,简化信贷审批环节,放宽贷款条件,不断拓展民营企业金融服务品种。成立对外经济贸易企业协会,促进外向型民营企业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
二、加强业务指导,激活外向型民营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潜力。为帮助企业了解和掌握相关业务操作,先后举办了反倾销知识、进料加工业务、进出口交易操作、国际贸易结算等培训班。组织企业参加商务部、省外经贸厅等部门举办的政策法规、业务知识等业务培训,帮助企业规范经营管理,增强企业市场保护意识,为企业开展进出口业务提供政策和业务指引。建立外向型民营企业数据库,采用民营进出口企业动态跟踪管理和分类指导工作模式,建立重点企业联系制度和潜力企业帮扶联系制度,及时协调解决民营企业在进出口业务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三、深化外贸体制改革,为外向型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创造体制优势。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申办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从2003年6月至2005年5月,全市共有357家企业获得进出口经营许可,其中民营企业334家,占新增企业的93.56%。加大对转制外贸企业的扶持力度,全力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实力和发展后劲的民营进出口龙头企业。原公有外贸企业顺利转制为民营企业后,长期以来制约发展壮大的体制问题获得了根本解决,大部分转制企业资产质量好转,财务状况和经营效益改善,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大提高。引导转制企业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走实业化、多元化、国际化的跨国经营之路。转制前只有2家外贸企业出口超亿美元,2004年增加到8家。2004年,12家转制企业出口14.63亿美元,比2000年翻一番。
四、实施以质取胜、品牌带动战略,增强外向型民营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积极推动外向型民营企业开展质量管理体系、环境体系和各类产品认证工作,引导企业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创立自有品牌、商标。对民营进出口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取得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和各类产品认证,取得国外知识产权,在省分配资金额度内予以支持;对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名牌产品的企业,被授予"中国专利金奖"、"中国专利优秀奖"等企业予以资助和奖励。目前,中山市在实施名牌战略中,走出了一条创区域品牌与企业创名牌相辅相成的路子。同时以区域特色经济和名优品牌产品为依托,以民营进出口企业为主体,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类出口基地,增强出口竞争力。
五、鼓励外向型民营企业参加各类会展,拓宽经贸合作交流渠道。一是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国际展览会、博览会,对全市民营进出口企业参加境外及港、澳、台国际展销会,建立国外营销网络和研发机构等予以资助。特别对外向型民营企业申请参加广交会,在摊位分配上予以倾斜支持,近两年参加广交会的民营企业约占全部参展企业的60%,分得摊位数约占总数的70%。民营企业充分利用展览会、博览会平台,不断优化展品结构,提高布展水平,突出品牌形象,扩大了远洋贸易市场的出口份额。二是突出区域特色经济优势,组织一大批名、优、新、特产品和民营外向型企业参加各类国际专业展,有力推动了特色经济的快速发展。古镇灯饰博览会、沙溪休闲服装博览会、中国轻工业产品博览会、国际电子信息产品与技术展览会等专业展会,日益成为吸纳投资、发展特色经济的良好平台。大量资本、资源和技术力量向特色经济产业聚集,进一步延伸和壮大了区域特色经济的产业链,提高了资源综合利用率,提升了区域特色经济的竞争优势。三是大力支持民营进出口企业开展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业务,鼓励民营进出口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不断拓宽企业生存空间。积极鼓励民营企业与外商设立合资、合作经营企业,从2003年1月至2005年5月,全市共有95家民营企业获准与外商合资合作。民营企业在香港、澳门、柬埔寨设立公司10家,设立驻外办事处3个。随着核准境外投资手续的进一步简化,今后一段时期民营企业将成为对外投资兴办实业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