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扶持和推动国家级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增强高新区核心竞争力。2004年高新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5亿元,比增23.5%;工业总产值401亿元,比增25.3%;出口创汇30亿美元,比增12.5%;税收14.2亿元,比增41%。
一、构建有利于高新区发展的管理架构
坚持把办好高新区摆上市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明确提出把高新区作为中山经济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龙头,以高新区为核心带动全市工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授权高新区管委会行使区内土地审批、规划建设、项目审批、工商、税务、劳动人事、出国人员审批、外经外贸等市一级有关经济管理权根,并将市直有关职能部门在高新区的下伸单位升格为分局,落实政策、机构和人员。赋予高新区一级财政权限,确保高新区财政收支方面的自主权。近年来,高新区围绕五大工业园区打造生物医药、包装印刷、电子信息、精细化工和汽车配件等五大主题产业,先后建成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中国包装印刷生产基地、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中国电子(中山)基地、中国技术市场科技成果产业化(中山)示范基地和国家火炬计划中山(临海)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等6个国家级专业基地。今年,中山市启动实施东部沿海开发战略,重点发展以高新区为核心的东部沿海区域,充分发挥高新区的核心带动作用,委托高新区代管邻近的南朗镇,整合资源,赋予高新区管委会宽松的财政、人事、审批权限,积极推进全市整体经济规模迈上新台阶。
二、实施招商选资,调整产业结构,打造产业强区
(一)实现从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转变,着力引进大项目。为提高引进项目的资金、技术密度,提高引进项目的质量和效益,合理利用资源,2004年高新区率先提出"招商选资"理念,侧重围绕五大主题产业,重点引进"三高一少"(高科技、高税收、高附加值、用地少)项目,实现招商重点从注重项目数量、规模向注重项目质量和科技含量转变。设立项目评估准入制,在用电、用地等各项政策上向"三高一少"项目倾斜。2004年,全区引进项目均为技术含量高、投资额超5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其中超3000万美元的项目14个,投资总额达2.45亿美元。在今年"3.28"中山招商经贸洽谈会上,高新区签约项目26个,投资额超过500万美元,总额达5亿美元,其中包括日本卡西欧电子、德国默克雅柏、纬创资通等高技术知名企业。
(二)鼓励企业增资扩产,培育龙头企业,完善产业链。高新区把高素质的服务作为重要的资源和新形势下吸引外资的主打优势,切实做好效能服务、跟踪服务、廉洁服务、魅力服务、精细服务和人性化服务,主动为企业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营造优质的投资环境,促进企业增资扩产,扩大生产规模。鼓励企业增资扩产,既增加了招商引资数量,也提高了招商质量,走出了一条"零用地招商"的新路子,有效地促进了五大主题产业的聚集壮大,高新区工业经济实现了规模型扩张和内涵型增长。2004年,共有39家企业增资扩产,增资额达1.68亿美元,约占全年引资外资额的一半。通过不断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目前,高新区拥有规模以上企业231家,200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370亿元,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58家,税收超千万元的企业20家。高新区统一整合产业链资源,由区属各大总公司为园区各个企业提供上下游产业链企业的产品信息,主动为企业牵线搭桥,促成企业开展产业合作,充分发挥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形成产业聚集、上下配套、相辅相成的局面。
三、建立产业转移园区,实施产业转移
积极响应广东省委、省政府设立"工业飞地"和国家科技部关于国家高新区走出去带动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号召,高新区与阳江市阳西县合作建设了产业转移园区。充分发挥高新区在招商、服务、资产经营等方面的优势,结合阳西县自然、人力资源丰富、经营成本低的优势,大力推进产业转移园区建设。积极鼓励高新区产业关联度不高的企业逐步转移到阳西工业园,利用腾出的空间发展五大主题产业,实现发展模式从拼人力、拼土地资源到依靠技术、智力、资金的转变。今年3月25日,已有2个项目正式在阳西产业转移园区动工建设,10个项目举行了落户签约仪式。目前,高新区与河源市共建产业转移园区工作也有了实质性进展。
四、完善创业孵化体系,建设科技强区,提升核心竞争力
(一)建设以企业为载体的科技创新体系,营造科技创业优良环境。为承载较大规模的产业体系,适应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张,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科技竞争优势,高新区从经济布局由五大总公司分别管理五大主题产业园区的特点出发,着力建设区域科技创新平台。打造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建设研发机构,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提升研发水平。积极开展与科研院校的合作交流,积极寻找科研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合作机遇,借用外力提升高新区科技水平。目前,已与中山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电子研究院等60多家国内外科研院所开展了合作。全区拥有中炬高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中山医科大学博士后工作站中山基地、暨南大学合作实验室等各类专业研发机构49家。其中,国家级工程中心2家,省级工程中心4家,市级工程中心33家,其他科研机构10家。各企业研发机构也逐步由单一的研发功能向研究开发、技术服务、高新技术项目引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传统产业改造等多功能方向发展。
(二)加快科技创新服务群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高新区逐步形成了以中山火炬创业中心和各类孵化器为中心,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以及各种技术服务平台为支撑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一是加强以创业中心为代表的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创业中心拥有新能源与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包装印刷、及机电制造产业孵化基地等五大专业孵化器,共有在孵企业117家,新孵企业39家,留学人员企业6家。2004年,在孵企业实现技工贸总收入4.91亿元、税利5039.7万元,出口创汇1246万元。二是以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为核心,大力培育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大力培养服务创新和产业化的中介机构组织,提高科技服务的专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成立了中山火炬开发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并获得"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重点省行动'计划项目"支持。目前,全区共有科技评估、科技信息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科技产权交易、企业管理咨询、市场策划、财务等26家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初步形成了完善的科技中介服务网络。三是以高技术产业为依托,以临港经济为特色,大力发展与支柱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市场;以中山港货运口岸为中心,加快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环境建设。四是以自主创办的火炬国际会展中心为平台,每年围绕主题产业举办6-10个专业性国际展览会,为工业和科技发展提供完善的产学研贸环境。
(三)加大科技创新创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大资金投入,2004年高新区工业企业科技投入达到3.15亿元。由区财政专项列支,每年分别投入1000万元设立科技创新基金和科技创业基金,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开发新产品,支持科技创业发展和孵化器建设。2004年,科创基金共支持43项科技开发项目,共计1730多万元。其中,1项成果获得省级科技成果奖励,15项获市级成果奖励,25个项目实现商品化,实现销售收入2亿多元,利税3000多万元。每年由市政府和高新区共同列支1500万元,并配套出台20条优惠政策支持健康基地的科技创新。2004年,共资助开发项目20项,投入经费1680万元,重点建设健康基地研究院的公共实验平台和生物医药中试基地,并与中国药科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建立科技创新、高端人才交流等方面的合作渠道。通过专项经费的引导,全区2004年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增速达105%,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制定了《关于支持中山火炬软件产业发展的暂行规定》,设立中山火炬软件产业发展专项经费,用于扶持软件开发、软件企业创新平台建设、利用软件促进产业升级等项目。制定了《中山火炬开发区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每年从区财政中列支100万元,奖励在推动高新区科学技术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2004年,奖励突出单位和个人75万元。从区财政和各大公司对企业的投入经费中拿出35%用于研发机构建设,2004年共投入3.8亿元。投资建设英才楼、广外大外语学校、活动中心等配套设施,解决科技人员住宅、子女入学等问题。
(四)抓好人才引进和培养,建立金字塔形人才结构。建立与五大主题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和激励机制,形成一支规模大、素质高、结构优的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研究管理队伍。相继出台了《中山火炬开发区博士津贴暂行规定》等一系列人才优惠政策,每年由区财政对区内博士发放津贴,增强对学科带头人和高级人才的吸引力。2004年,发放博士津贴、知识产权奖励75万元。在人才培养方面,高新区与湖南工业大学合作创办中山包装学院,同时依靠自身力量自主创办了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创造性地采取"定单培养"的模式,每年根据企业需要为五大主题产业培养近3000名专业技术人才,满足了企业对技术型工人的需求,有效解决了结构性缺工问题。
(五)支持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提高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含金量。高新区共承担国家863计划11项,重点国家火炬计划2项,国家火炬计划44项,国家攻关计划5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7项,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10项,省级火炬计划38项,省级重点新产品计划46项。2004年,共申报技改项目90多项,投资总额达近10亿元,新增销售收入30多亿元,新增利税近5元,共获国家、省、市资金扶持30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