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中山市从三个方面加快信息化进程
信息来源:本站 发布日期:2005年06月22日
分享:

    中山市认真贯彻落实全省信息产业工作会议、省政务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着力从三个方面努力提升信息化水平。
    一、突出重点,调整和优化信息产业结构
    (一)加强组织协调,认真做好信息化和信息产业规划实施工作。加快做好"十一五"电子信息产业和信息化专项规划编制工作,重点突出和细化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发展规划和扶持资金管理办法。要求各个规划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体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体现以体制、机制和技术的创新为动力,突出前瞻性、科学性和针对性,并具有可操作性。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在信息产业中推广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努力做到环境污染低、资源消耗少、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
    (二)突出重点发展消费类电子产品,提升产业持续发展能力。把消费类电子产品作为提升全市产业水平的突破口之一,整合政策资源、管理资源、资金资源,紧跟世界信息产业发展趋势,重点扶持消费类电子产品和软件产业,使之成为信息产业持续发展的主要力量。加快传统家电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充分发挥南头镇、东凤镇、小榄镇等家电产业基地先导作用,力争在数字家电市场化和产业化方面取得突破。引导传统家电企业与通信设备企业、计算机厂商合作,共同开发生产数字电视、移动DVD、数字摄像机等家庭娱乐数字产品,大力发展3G移动通信产品和无线网络产品,构建基于消费者的产业文化氛围,提高消费类电子产品的文化内涵。
    (三)积极引导产业集聚,培育特色产业园区。充分利用火炬区国家电子(中山)基地、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小榄镇中国电子音响产业基地等一批国家级产业基地优势,培育信息化产业特色园区,通过引进与核心技术相关的中间产品生产项目和产业上游项目,切实解决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产品的缺口与瓶颈问题;通过吸引国内外优势企业和人才进区创业,孵化培植一批电子信息企业,培育产业集群。鼓励有条件的产业基地发展软件产业园,促进信息产业向产业链高端集聚。
    (四)重点突破关键性技术领域,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把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结合起来,切实解决产业发展中起关键带动作用的共性技术难题,努力在集成电路设计、嵌入式软件、公共服务技术软件等关键领域实现突破,提高信息技术的起点。加强装备制造业的信息化,重点支持发展数字化、光机电一体化生产装备和精密制造业,推动生产装备和精密制造业向集成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提高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依托专业镇和行业协会,分区域分行业建立技术创新中心和公共技术平台。市技改扶持资金要体现出对企业信息化的倾斜,强化为产业发展服务的行业重点实验室和检测中心的建设和扶持力度;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应用,加快信用、认证、标准、支付和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市企业信用信息网要在信用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上继续深化,形成有利于电子商务发展的支撑体系。
    (五)实施"走出去"和名牌战略,促进企业做大做强。支持有条件的大型企业、企业集团与跨国公司合作,提高利用外资水平,鼓励民间资本投资信息产业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有实力的本土企业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和兴办加工贸易项目,鼓励和扶持企业进入国际信息通信服务市场。鼓励运营企业和制造业企业联手拓展国际市场,促进出口结构优化。继续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完善对名牌企业的奖励制度和扶持、保护办法,创建具有国内乃至国际影响力的著名品牌,建设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众多具有专业化特色的中小企业繁荣发展的强大信息企业群体。
    二、以应用为核心,全面提高电子政务建设水平
    (一)以电子政务规划的实施统筹全市电子政务建设。在高起点规划的指导下,统筹协调推进和建设,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委托中山大学计算机研究所编制了电子政务规划,以规划的实施为基础,明确电子政务的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原则和政策,确立和建设一批具有良好社会效益的政务信息化项目。今后所有项目必须按照规划要求组织推进和建设。集中力量抓好包括金保工程、政法网(金盾工程)、金财工程等一批政务信息化重点工程的开发建设、推广和应用,并以此为示范全面提升全市政务信息化水平。
    (二)以政务为核心,推进社会事业信息化。把全面推进社会事业信息化建设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进步,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推进科技和教育信息化,加快提高科技信息资源和网络化程度,实施科学数据共享工程;建立网上虚拟产学研合作开发组织;建设面向全社会的科技开发与技术推广的信息流通与交易系统;加快知识产权信息化,建设专利信息综合服务网络平台;大力开发教育信息资源,积极推进现代网上教育、远程教育。推进文化产业信息化,以数字档案馆为基础,加快整合全市文化信息资源,加强广播电视、音像、发行、印刷、艺术品等领域的信息化改造。推进卫生信息化,以疫情信息系统建设为基础进行功能扩展,加强公共卫生应急指挥、医疗救治和卫生监督工作。推进社会保障信息化,建立高效便利的综合性社会保障信息网络系统,实现对保障人员与基金的动态监管。推进环境治理信息化,实现自然生态保护、气象监测、污染整治等信息网络化与智能化;以三防系统、GIS系统、气象系统、110指挥系统和党政平台为基础,加快建立城市应急指挥系统。结合城镇化建设,积极推进社区服务信息化,努力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文明程度。
    (三)加强政府门户网站建设,促进电子政务从政务需求向应用需求转变。把电子政务作为便民利民、提高机关效能的重要举措抓紧抓好。坚持建管并重,切实改变重投入轻应用的问题,不断提高网站服务水平、服务效率,增强电子政务服务的深度和广度,通过政府的有效协调和组织引导,使电子政务向综合服务功能和互动功能发展,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尽快改造和完善中山政府网站,将"中国·中山(政府之窗)"建设成为点击率高、内容丰富、更新及时、咨询方便、互动性强的外网平台,带动各级、各部门门户网站全面发展。
    (四)把行政服务在线建设作为全市政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工程,确保开发目标如期实现。把建设行政服务在线系统作为实现从管理型政府向管理服务型政府转变的重大举措。坚定不移地推进项目建设和"政府审批事项"上网,确保年底前主要政府部门的审批事项实现网上运行。积极引进中介服务,利用电信运营商的网点、服务及其他公众资源,延伸系统功能,提高行政服务系统的使用效率,加强与公众的联系。
    三、构建政策支持体系,推进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
    (一)以整合、共享为重点,突破信息化建设中的体制瓶颈。加大协调力度,提高部门在信息化建设中对共享问题的认识,打破条块分割、行政分割。尽快制定统一规范的技术标准和接口标准,完善以党政平台为基础的技术集成平台,整合政府、企业、社会各方资源,切实提高市行政服务在线系统的效果和效能,强化"一站式"电子政务的整体效应。
    (二)以项目绩效评价为依据,强化全程监管机制。建立项目建设前期评估、中期评估和应用评估三个方面的评估制度,提高电子政务项目的实效,避免电子政务建设重投入、轻管理现象。方案实施前进行严格论证,设计严格的量化评测标准,确保有限的建设资金投入能真正发挥最大的效益。根据用户实际,按满足用户的目标接近程度测评项目的实际绩效,保证电子政务的投入产出效益。规定凡是没有达到绩效要求的项目,不得再增加投入,不得进行新的系统改造工程。在防范项目建设风险中,充分发挥信息化主管部门的调控职能,对项目建设进行全程监控,充分掌握建设方与承建方、监理方的具体情况,建立以事前、事中防范为主,事后补救为辅的全面管理制度,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承担项目开发风险的领导责任。
    (三)以人才为依托,提高信息化发展水平。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结合起来,积极引进优秀软件人才和智力成果。通过发展事业、优化环境、改革体制、提高待遇、加快培养等多种形式,对前来中山创业发展的优秀软件人才给予政策优惠。降低创业门槛和人才入户条件,进一步增强集聚效应,不断壮大信息技术开发和应用的人才队伍。

新媒体
微信 微信 微信二维码
手机版 手机版 手机版二维码
中山市 中山市 中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