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依靠科技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决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能耗低、环境污染少、人才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动科技进步,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发展后劲。
一、加快建立和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建立以专业镇科技创新为特色,以国家、省、市三级研发机构为主体,科技中介服务并重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坚持走市场导向、企业主体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道路,以企业科技创新为主体的各类研发机构建设卓有成效。截至2004年,已建立国家、省、市三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77家。不断加大专业镇科技扶持力度,建立行业技术创新平台,完善产业链配套和人才、专利、标准战略等服务建设,促进特色经济升级换代。区域特色经济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角,目前全市已拥有18个国家级产业生产基地、9个省级科技创新专业镇以及2个省级城镇化技术集成应用示范镇。民营科技园坚持"民营"和"科技"两面旗帜,促进民科企业以资金、技术和产品为纽带向园区集聚,走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之路,先后被评为"全国十佳民科园"、"国家级重点民科园"称号。积极探索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引导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按照市场化运作,强化功能建设,拓展服务范围,树立服务品牌,鼓励有条件的镇区、科技园区尽快成立生产力促进中心。着力引进成果孵化、专利服务、科技评估、技术产权交易和融资担保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提供含盖科技全过程的配套服务。探索风险投资机制,引入高新技术企业融资和担保新模式,拓宽融资渠道,激发各类科技投资主体的积极性,实现科技投入多元化。
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高度重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立起以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以点带面,辐射和带动全市科技和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突出抓好电子信息、电气机械、化工制品、纺织服装和金属制品五大支柱产业,加快发展生物医药、包装印刷、汽配等优势产业,积极培育和引进软件、新材料、新能源、环保和光机电一体化等高成长度产业,培育新的高新技术产业增长点,充分发挥科技计划项目重大专项带动作用,全面提高装备制造工业发展水平,提升工业核心竞争力和整体实力。2004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458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2.58%,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4家,其中3家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级优秀高新技术企业。2004年,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达到105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401亿元。电子信息、包装印刷、化学工业、生物医药、汽车配件五大主题产业进一步壮大,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77%。积极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特色经济,大力提高装备水平、工艺设计和现代化管理水平,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基本形成了东部高新技术、北部传统优势或特色工业、南部加工出口工业的布局。促进全市从轻加工工业向高加工工业阶段跨越,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形成一批特色突出、辐射力强、技术先进、产业配套、经济效益好的特色产业集群,创造出一批"单打冠军"。如古镇灯饰产销量占全国市场的50%以上,小榄五金制品占国内市场的40%,大涌红木家具占国内市场的60%。大力推动制造业信息化,广泛利用CAD/CAM、CIMS等信息技术,推行电子商务。中山市被作为省制造业信息化试点市,2个镇被作为试点镇,2家企业被作为试点企业,小榄城镇信息化建设示范工程被纳入国家863计划。在小榄镇和古镇镇成功推出"千家企业商务e工程"的基础上,启动了"中山市万家企业商务e工程"。积极引导高新技术产业在城市建设和社会公共领域的推广应用,加快推进智能交通系统工程建设。
三、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自主创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调整科技发展战略思路,努力实现从以跟踪模仿为主向以自主创新为主的转变,从注重单项技术突破向注重集成创新的转变。2003年起,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推出科技计划重大专项,集中力量办大事,以形成重大产品和有竞争力的产业为目标,强化技术集成创新,努力实现关键领域的科技突破和局部跃升,带动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提高。高度重视技术、质量标准,实施质量兴市战略,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水平,积极追踪和参与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防范和应对国际技术壁垒。目前,企业产品标准覆盖率达到98%以上。广泛开展院地合作,多种形式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大科技引进步伐,使高校和院所的科研项目、人才、技术、资金、设施为中山所用,吸引更多的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大力支持中炬高新博士后工作站、市人民医院博士后工作站,鼓励和支持高层次人才来中山创业。在项目立项上继续向产学研结合项目倾斜,对企校合作项目给予重点支持,扶持一批较成熟的、有前景的技术成果实现产业化。
扶强扶优,实施"科技强企"工程,重点扶持一批创新能力强、产业前景好、管理水平高的企业。在科技计划项目立项上实行连续3~5年的重点支持,力促企业迅速做大做强,形成一批具有较大规模的企业骨干群体,成为全市乃至全省、全国行业的龙头企业。高度重视自主知识产权,加大知识产权宣传、保护和培训力度,积极开展典型案例的宣传报道,进一步提高镇区、企业和科技人员的专利保护意识,有针对性开展各类企业专利工作提高班,开展重点镇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引导有关行业形成知识产权自律制度,开展企业维权活动;积极推动以企业为主的专利信息检索平台建设和完善,使企业避免盲目开发、无用开发,真正实现自主开发,加强知识产权试点建设,通过典型示范带动全市专利工作水平的提高,奖励发明创造,切实提高企业和科技人员开发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积极性。
四、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务实高效科技创新管理新机制。突出重点,完善机制,落实措施,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有关科技进步的重大决定和政策法规,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如何结合本地实际推动科技进步、带动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先后出台了《中山市"十五"科技发展计划与2015年远景规划目标》、《关于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现代化进程的决定》、《关于加快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意见》《中山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中山市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鼓励软件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关于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的意见》、《关于实施名牌战略的意见》、《中山市科技三项经费管理办法》、《中山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方法》等科技进步政策、法规,逐步完善加快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
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科技生产力。积极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加强宏观管理,树立大科技观念,开展软科学研究,围绕实现经济社会战略发展目标,积极做好全市科技进步的总体规划。强化科技项目管理,坚持突出重点和全面提升相结合,分层次管理科技项目,推出科技计划重大专项,集中人、财、物进行重大和关键技术联合科技攻关,规范科技经费使用方法,加强科技项目监管。创新管理手段,开发科技业务信息化管理平台。
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行人才"柔性流动"政策,制定《中山市加快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措施,健全各类人才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激励、监督机制,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促进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积极培养和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开辟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的绿色通道,实行即到即办,快速通过,并敢于打破常规,大胆使用,破格提拔。重点抓好科技带头人、高素质企业经营管理者、高级技工队伍建设,建立拔尖人才库,办好科技人才基地,成立博士后工作站,筹划引导高校到中山建立校区和研究机构。目前,电子科技大学、广东药学院等高等院校在中山设立分院,实行"按智分配",积极探索期权红股机制,不断改进科技评估办法,落实科技奖励政策,重奖科技人才,大力弘扬创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