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山市高度重视发展特色农业,立足本地优势,深入挖掘农业资源,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规划先行、科技落户等措施,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推进特色农产品加工体系建设,稳步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积极推动特色农业向"特效"农业方向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一、特色农业发展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建立高值高效的特色农业区域布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培育优势主导产业。市财政每年安排500万以上的专项资金,用于调整、优化农业布局和品种结构,培育特色产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全市农产品结构不断向名、优、稀、特、新发展,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加强对区域农业特色产业的规划和引导,初步形成了6个具有地方特色、优势明显的优势产业区。农业区域按特色布局形成了大基地、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规模效应得到充分发挥,大大提高了中山农产品的竞争力。积极推动畜牧业向区域性、地方性发展,以肉鸡、肉鸭、肉鸽和禽苗为主要产品的畜牧业呈区域性、专业性分布。
(二)农产品加工规模化水平不断提高,特色凸现。大力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增加值。市财政每年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改补贴均在100万元以上。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已初具规模,形成水产品加工、腊味加工、水果加工、瓜菜加工、蛋类加工、稻米加工6大行业。2004年,全市农产品加工总额24.89亿元,加工总量39.52万吨,农产品加工总户数372户,从业人员8800人。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雏形渐显,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上新台阶。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先后出台了《中山市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实施办法》和《中山市农业产业化联席会议议事制度》,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效益为中心,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全市共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4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2家。2004年,全市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7亿元,出口8787万美元,带动农户38904户,增加农户收入超亿元,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创办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和发展了以特色农产品为联结纽带的花木协会、水产协会等5个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其中横栏镇花木协会被列为省农业厅的试点。专业流通协会积极为会员提供信息指导、技术服务,组织农民整体进入市场,提高了生产组织化水平,增强了对市场变化的承受能力。
(四)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工作成效显著。坚持把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作为提高特色农业质量和效益的关键措施来抓,取得了显著成效。现代农业科技在全市普遍得到推广应用,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9%,土地产出率明显提高。过去5年,全市共组织实施了农业科技推广项目44个、开发项目81个、试验项目75个。其中影响较大、贡献突出的科研成果有香蕉微喷灌技术、水产深层增氧技术和水果套袋技术,为香蕉、水产等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科技支撑,每年可为农民增收1.6亿元。
(五)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布局日渐完善。形成了以水产、花木、香蕉三大专业市场为主,蔬菜、禽畜市场为辅的较为合理的市场布局,农产品市场销售畅旺。2004年,全市农产品市场占地面积300平方以上有180个,年交易额48.84亿元。加快中山农业信息网建设,免费为流通和种养专业户建立个人详细资料并配置电子信箱,免费为农民发布信息和制作网页广告资料。农业电子业务发展迅速,目前在网上作免费推介的农业企业近百家,专业流通户和种养大户600多户。全市1200多户流通、种养专业户通过上网成功开拓业务并取得明显经济效益。
(六)特色农业和绿色农业生产同步发展。积极推动特色农业突破传统化生产,向绿色食品方向发展。加大对特色农产品的保护力度,积极实施名牌战略,推行标准化生产,以质优、安全、卫生抢占市场。制定了神湾菠萝、石岐鸡、石岐乳鸽等9个名优特农产品地方标准,制定了省级农业地方标准《中山沙栏鸡饲养技术规程》,建立了石岐鸽场、杨氏南北鲜果有限公司等10个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狠抓农产品质量认证认可,全市共有7个企业9个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A级认证,16家企业23个农产品通过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认证。
二、进一步发展特色农业的对策和思路
(一)培育特色农业主导产业。重点培植和发展水产、蔬果、花卉、畜牧、农业生态旅游和农产品加工六大特色主导产业,培育石岐乳鸽、黄圃腊肠等12个特色优势农产品,形成具有强劲竞争力的特色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产品。力争形成多个具有地方特色、全国闻名的优势产业带区,建立一批规模较大、市场相对稳定的农产品出口基地,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公认的知名品牌。
(二)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打造地方特色禽畜品牌。根据全市生猪自给率偏低,市场容量大的情况,畜牧业以猪为首,每年推广名牌瘦肉型种猪500-600头,至2005年瘦肉型种猪比例达到85%以上。优化畜禽品种,重点发展质优价高的三元瘦肉型猪和沙栏鸡、石岐鸽等优质畜禽。积极推广以猪鱼、鸭鱼结合为主要形式的生态牧业,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发挥其多项目之间的互补作用,降低成本减少市场风险。发展具有中山特色的品牌牧业,结合旅游、文化等产业,丰富和延伸中山标志性产品的内涵,提高品位档次,创造新的产品价值。
(三)发展具有中山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设立扶持农产品加工专项资金,每年安排200万元扶持骨干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厂房扩建、基地建设、质量认证及产品包装、保鲜、储藏和加工工业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根据加工业的需要,加强专用原料产品基地建设和技术推广,促进专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引导农产品质量向国际市场接轨。注重引进先进工艺和技术设备,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农业综合效益。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帮助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质量基础工作和提高质量管理能力。引导企业加强质量管理,走品牌经营之路。积极实施农业名牌战略,创立更多名牌农产品,促进名牌农产品的产业化。重奖获得国家级、省级名牌产品(农业类)或国家、省著名商标称号的农业企业。逐步建立特色农产品加工工业园区。根据产业发展优势,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鼓励设立农产品加工专业园区,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有条件的镇区,可以创办农产品加工园区,努力构筑农业企业集聚和技术创新的平台。
(四)加快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领航特色农业发展。加快发展和培育一批上规模、上水平,具有较强市场开拓能力、带动辐射能力、科技开发能力的农业龙头企业。扶持特色农业龙头企业成为农业产业先进生产力,领航特色农业发展,并使之与广大农户建立起以利益为纽带,以契约为保证,平等互利的利益共同体,促进农业迅速形成产业化经营格局。扶强做大企业,特别是对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并在资金、土地、信贷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推动其快速发展壮大。市政府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重点扶持市农业龙头企业(含培养对象)的产品开发、基地建设、规模扩大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的贷款贴息。按照产业化的要求,把其他领域的企业改组改造成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创造条件,引导、鼓励工商企业进入农业生产领域,创办农业龙头企业。支持外贸、供销、粮食系统对冷藏、保鲜、运输等设施进行改造,并发挥资金、人才、管理等方面的优势组建新的龙头企业,快速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做好招商引资工作,通过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地工商企业来我市创办新的龙头企业,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力争到2010年,全市重点培育出50家规模较大、实力较雄厚、带动辐射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
(五)建立和完善以特色农产品为纽带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建立和完善各种上规模的特色农产品为联结纽带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分散经营的农户有序地引入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去,调节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利益分配关系,实现产销结合,形成"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农户"和"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提高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切实做到农民自愿、管理民主、平等互利,让农民通过合作经济组织得到更多的实惠。因地制宜,形式多样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市政府将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启动资金和活动经费上给予一定补助。积极培育典型,农业部门重点指导和培育1-2个制度健全、管理规范、运作良好、效益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全市推广。
(六)积极实施农业科技推广和创新,提高特色农业的科技含量。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技推广机构,继续大力开展镇级农技推广机构改革;吸收一批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到农业技术推广的第一线,充实技术力量;确保落实各项农技推广经费,加强培训,努力建设一支学历高、知识丰富,能解决实际问题、懂经营、会管理的综合型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以发展特色农业为主攻方向,加大对农业科技项目的支持力度。设立农业科技项目特别是重大农业科技推广项目的配套资金。抓好两个结合,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即系统性和季节性相结合,理论和实用相结合。积极推动农民对科技的需求由被动变为主动,通过信息网络设立科技板快,使农民能主动获得所需知识。建立和完善农民技术人员的评聘制度,建立一支在农村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科技队伍。通过信息网络和农民培训,密切各级农科院、大专院校等农业科研部门和地方农业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向基层要课题,成果向下,有普及、有重点,尽快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七)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打造畅旺的特色农产品交易平台。根据全市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和趋势,适当超前、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市场体系建设,防止盲目、重复建设。加大政府直接投入和扶持力度,把产地批发市场纳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加快发展,对连锁经营、直销配送等现代物流项目进行扶持。加强和规范特色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加快传统批发市场的改造升级,提高市场档次和交易能力,充分发挥市场在特色农产品流通中的主渠道、大龙头作用。设立农产品市场建设专项资金,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补助市场信息系统、农药残留检验检测和电子统一结算以及场地、道路等市场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