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中山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省委九届六次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年初的部署,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全市经济稳健发展。上半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41.3亿元,同比增长15.1%,实现了时间过半,完成任务过半。
一、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
一是工业生产平稳增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031.8亿元,增长19.4%;支柱产业实现总产值555.6亿元,增长18.9%;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44.1亿元,占总量的23.7%,同比增长21.1%;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23.1%;企业产销衔接良好,产品销售率达97.05%。
二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农田水利设施不断完善,种养技术不断提高,生产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市场供应充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显著。实现农业增加值12.75亿元,增长1.9%;农业总产值21.29亿元,增长2.2%。全市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107.83亿元,同比增长14.7%。运输邮电业、商业饮食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和其他服务业稳步增长。
三是对外贸易、利用外资稳健增长。进出口总额85.5亿元,增长18.7%,其中出口55.8亿元,增长23.3%。新签利用外资项目206个,增长17.1%,合同利用外资额和实际利用外资额分别达到5.03亿美元和3.49亿美元,增长84.9%和21.3%。
四是各项重点建设工程进展顺利,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成为支撑投资的主要力量。今年共安排重大建设项目42项,总投资达44.02亿元,上半年,累计完成投资超13亿元。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9.4亿元,较去年有所下降,但第三产业投资保持稳定增长,上半年完成投资额63.5亿元,增长8.5%,占全市投资总额的53.2%。
五是市场活跃,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5.8亿元,增长18.3%,旅游业总收入22.5亿元,增长13.6%;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2.5%,上涨2.5%。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2.3亿元,增长16.2%;市级财政非税收入9.3亿元,比增6%。
二、经济工作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受各种因素影响,上半年经济增长有所波动,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矛盾逐步显现:一是外贸进口增长放缓。上半年,全市进口增长11%,增幅同比回落10.9个百分点,比出口增速低12.3个百分点。二是金融机构贷款减少。6月底,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比年初减少5.85亿元,金融机构存贷差额达576亿多元。三是出口退税压力不断增大。上半年,全市负担出口退税(含免抵调)5.7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2亿元。按出口增速推算,今年全市共需负担出口退税将达8.2亿元至8.9亿元,同比增长148%-169%,出口退税增长快于财政收入增长,压力非常大。四是面临较大的资源配置性矛盾。主要是土地资源和电力供应不足,预计全年用电最大缺口达40万千瓦。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
三、下半年工作措施
面对经济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中山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特别是黄省长在全省经济运行情况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对情况和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查找薄弱环节,研究对策,明确思路,落实措施。下半年,中山市将从以下九个方面继续强化经济工作,确保实现全年预期增长目标。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确保年初市财政安排的2000万元专项发展资金,科技三项经费中的50%和财政安排的3300万元技改资金的大部分用于扶持装备制造业,选择一批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努力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引导镇区从建设"工业强镇"向建设"经济强镇"转变,全面调整考核指标。在装备制造业重点企业认定、工业项目建设用地管理、软件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管理等方面加快出台措施。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增强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开展评选"中山百佳企业"和"中山百佳企业家"活动等。按照"高、重、集、内"的思路,建设好18个国家级专业产业基地。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和会展经济。
(二)加快组团发展战略的实施,大力推进东部开发建设。加快编制各个组团的各项规划,快速推进组团发展。积极推进东部沿海开发,加紧在东部沿海开发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南片区规划,确保南片区规划和东部沿海开发总体规划同步。制定南朗镇资源整合相关规划,加快火炬区与南朗镇资源整合步伐。调整临海工业园规划,重点围绕深水港建设,突出能源、化工、原材料和装备产业,扩大港口物流和重化产业区面积。完善东部组团交通及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深水港建设。抓好园区建设,重点做好产业发展和重大项目招商工作。
(三)全面推进农村"三化"进程。加快土地自由流转,提高使用效益,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进一步恢复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以推进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为突破口,不断深化农村体制改革,确保年内50%以上的镇村完成股份合作制改革。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强化农村财务管理,加大力度处理村级集体债务。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和创业。落实好年初市财政安排的800万元就业技能培训专项资金,确保完成2003年确定的三年内转移5万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目标,切实降低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村劳动力比例。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拨款5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社保,并从今年起每年投入1000万元,年内努力实现20万农民参保目标。进一步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障水平,新增1100多万元用于提高补贴额度。积极推进村改居工作,鼓励农民居住地向中心镇、镇中心区和中心村转移,加快农民向市民的转变进程。积极探索村级统一核算工作,努力建立起更加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农村管理体制。
(四)大力推动第三产业发展。设立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对全市服务业中的关键领域和新兴行业给予支持,以物流业、旅游业、房地产业三轮驱动,整体推进服务业发展。促进大型物流企业加快发展,加快保税物流中心的申请工作。在服务业中开展创优活动,逐步将名牌产品的范围从工农业产品扩展到服务业产品,努力提升服务业水平。
(五)推动内源型经济取得更大发展。不断完善公有资产管理,建立以利润为目标的经营管理责任制,年内完成10家市属企业改制,清减债务10亿元的工作,确保净资产收益率在5%以上。壮大发展民营经济,落实好年初安排的1000万元鼓励中小型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重点突破创新瓶颈,实现民营经济生产总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45%以上。
(六)加大力度,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用好技改贴息专项资金、装备制造业专项资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以及科技"三项经费"等一系列专项资金,促进扶持项目的启动。抓紧推进全市重大项目建设计划,确保今年44亿元的投资按时完成;落实好今年"3.28"招商经贸洽谈会签约项目的启动。
(七)全力做好外经贸工作。坚持"四结合",努力实现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提高效益和质量:一是坚持扩大出口与扩大进口相结合。在扩大出口的同时增加进口,活跃市场,推动区域物流业、仓储业、运输业及第三产业发展。二是坚持开拓国际市场与开拓国内市场相结合。在保持国际市场份额的同时努力开拓国内市场,抓好内销。三是坚持吸引外资与吸引内资相结合。在扩大对外招商引资的同时,积极做好国内大企业在中山的投资服务工作。四是坚持外延发展与内涵挖潜相结合。鼓励增资扩产和零用地扩产,走集约式发展道路。
(八)开源节流,加强税收征管。严格依法治税,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治理好个别企业"虚亏"和避税现象。切实规范非税收入的征收和管理。狠抓财政支出管理,建立财政支出约束机制,确保新增财力主要用于保障重点项目建设,保障科技、教育、农业、文化、卫生等领域的支出需要,保障社会稳定和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问题。
(九)努力确保社会稳定。进一步关心群众生活,扎实推进各项民心工程。落实好年初安排的4.6亿元专项资金,迅速开展83宗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确保完成120座危桥涵改造。加强市场物价调控,着力解决社会反映强烈的医疗收费、药品价格、物业服务收费、教育收费等问题。继续开展清理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农民工工资工作。积极推进各项民心工程建设,落实好年初安排的1300万元低保资金和300多万元智力扶贫资金,大力完善城乡孤寡老人集中供养、贫困家庭子女入学帮扶、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