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中山市五项措施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信息来源:本站 发布日期:2005年07月21日
分享:

    中山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积极培育和开拓农村市场,在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完善农村交通、通讯、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全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战略,调整农业产品结构,改善农村流通环境,加快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搞好农产品流通,鼓励现代营销业态向农村延伸,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今年1-5月,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8.2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2%,其中农村消费品零售额49.15亿元,比增18.6%。
    一、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经营方式。根据市场需求,优化农业结构,发展高效、适销对路产品,促进农产品增产增收。出台七项扶持政策,2004年-2006年每年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动员基层干部和群众千方百计消灭丢荒田和闲置地,清理撂荒地近1000亩,执耕、复耕和改造水稻共4600多亩。调整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大力发展上优品种,水稻优质品种达98%,其中上优品种达91%。努力培育区域特色产品,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特色农业。发展花卉苗木、香蕉、龙眼和荔枝、冬瓜和粉葛、水生蔬菜、水产等6大优势产业区。2004年,全市南美白对虾、甲鱼、脆肉鲩、鳗鱼、桂花鱼等优质品种面积达19.6万亩,占淡水养殖面积的59.1%。全年水产品总产量27.20万吨,增长6.8%。优化生猪、家禽品结构,推广瘦肉型猪和本地沙栏鸡、石岐鸽、石岐土白猪等名牌产品的提纯复壮,大力发展效益农业,提高农业收入。全年出栏生猪51.24万头,增长5.7%。组织名优产品参加各类国际农业展览,2003年和2004年共有10家企业16个产品获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进一步完善农业生产条件,2004年农业机械总动力57.32万千瓦,增长3%,农村用电量46.53亿千瓦时,增长16%。实现有效渠灌和机械耕作农田41.78万亩和18.02万亩。初步形成生产布局区域化明显,农田路网畅通,水、电、通信设施配套,耕作、农排、运输、农产品加工基本实现机械化,生产基地与市场融为一体的农业产业格局。尤其在农田路网建设上,目前已实现5年计划3年内完成的目标,3年累计投入2.13亿元,新建宽4米以上农路1035公里、农桥569座、涵闸156座,大大改善了农村交通运输及耕作环境和水利排灌设施。
    二、培育农产品市场和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加强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对形成经营规模的沙朗蔬菜批发市场、民众香蕉批发市场、坦洲生猪批发市场,东升、小榄、古镇花木批发市场,港口、横栏、东升水产品批发市场等,继续加大扶持力度,不断完善配套设施,增加储运、加工、分级分类、包装及信息服务,提高市场竞争力。全市初步形成市、镇与产地结合,覆盖面广,牵动力强的农产品市场体系。截至2004年,全市共有180个占地面积300平方米以上的农产品市场,年交易额达48.84亿元。加大专业市场培育和开发力度,目前共有花木,香蕉、果菜、水产等规模较大的专业批发交易市场7个,其中东升花木市场,民众香蕉市场已列入省重点农副产品市场。进一步加强与外地的联系和信息沟通,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产品流通队伍,选择一批市场开拓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予以扶持,帮助其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改善经营管理,建立与农户更紧密的利益联合体。目前,全市共有农产品流通协会会员500多人,形成了3万多人的农产品流通队伍,销售网络已从珠三角扩展到东北、华北、西北、西南等地区,每年全市80%的农产品通过流通专业户销往市外。2004年,全年农产品流通总额51.25亿元,增长5.69%,农产品出口创汇17.83亿元,增长17.5%。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跳出传统农业模式促增效、创增收。目前,全市共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4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2家。14家龙头企业去年农业产品销售额达9.7亿元,出口创汇8787万美元,纳税1420万元,农户在出售农产品和在龙头企业业务中获得收入亿元以上。积极发展水产品加工流通业,全市从事水产品流通专业户500多户,各种水产运输车近400台,带动渔业进一步发展,水产品产量大幅提高,水产养殖结构日趋优化,并逐步向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经营规模化、服务社会化的现代渔业迈进。全年水产品总产量27.20万吨,增长6.8%。
    三、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重点建设了8个市级标准化示范基地,充分发挥基地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农业生产走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道路,从源头上为食品安全提供保障。目前,中山香蕉、中山塘鱼等5个农产品通过了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15家企业通过了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22个农产品通过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质量产品认证,种植业无公害生产面积9937亩,无公害农产品16.22万吨,畜牧业无公害年饲养量达191.66万头(只)。深入开展整顿和规范"三农"市场活动,加强农药、兽药和饲料市场的准入和监管。积极开展农资专项打假,内容涉及禽流感疫苗销售检查,农药产品质量、标签及经营分类的管理检查,农机安全生产检查,种子市场检查和鼠药市场检查,积极维护农资市场经营秩序。提高农产品检测能力,建立市农产品检测中心,8个镇设立了农产品检测站并配备专职检测员和检测设备,对农民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兽药、饲料等农业投入品,减少灌溉、养殖用水污染等起到了积极引导和监督作用。建设7个农产品市场准入制试点,设立农产品检验检测室,对叶菜蔬菜进行售前抽样检测,并公布检测结果,农药残留超标的不合格农产品不予准入。
    四、改善农村流通条件,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积极鼓励大型零售商场、连锁店、专卖店、名店向农村延伸,满足农村消费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带动工业产品下乡,促进农村商业发展。支持市供销社创新服务方式,开发新的"三农"服务项目,发展了"一袋肥、一瓶药、一头猪、一条鱼、一只虾、一枝花、一条街、一本书"等"八个一"项目,满足农业需求。完善农产品流通渠道,提高流通效率。市政府继续以补贴的形式,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推动农业专业户入网和电子商务,目前中山市农业信息网年访问量超过100万人次,与农业信息网联网的农户达1000多户。
    五、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切实推行职业培训、职业介绍补贴和就业载体吸纳农民劳动力的鼓励补助制度,支持镇区制定鼓励农民创业政策。市财政每年安排800万元,加强包括农村劳动力培训在内的就业培训。充分利用技工学校、中专学校和各镇区培训网点,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就业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专业技能和素质,全年共培训农民劳动力20714人,解决就业20512人。目前,农民人均纯收入中非农收入约占70%,农民外出务工或从事二、三产业劳动,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最重要、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新媒体
微信 微信 微信二维码
手机版 手机版 手机版二维码
中山市 中山市 中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