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作为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构筑和谐中山的重要工作抓紧抓好,不断提升农村教育水平。
一、重点实施五大基础教育工程。一是中小学布局调整工程。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施工,加大力度推进学校布局调整工程,将撤并、改造规模小、条件差、质量低的学校与建设规范化学校、创等级学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全市已撤并、新建、扩建学校135所,总投入7.2亿元。二是初中标准化建设工程。实施振兴初中行动计划,切实加强初中建设,整体提升初中教育质量。市政府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确保初中教育的优先发展,设立初中建设专项经费用于示范性初中创建和办学效益奖励,支持优质初中和农村初中建设。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推进初中标准化建设,基本实现初中教育的均衡发展,确保全市所有初中达到市规范化学校以上标准;大力发展优质初中,力争80%以上的初中达到市一级学校标准,35%以上的初中达到省一级学校标准,全市优质初中学位覆盖率达到80%以上,确保每个镇区至少有一所优质初中。三是高中优质化建设工程。进一步扩大普通高中和职业中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做大做强高中教育。四是教育强镇创建工程。力争今年有6-7个镇(区)通过省教育强镇评估验收,为创建教育强市奠定坚实基础。五是"三名工程"(名师、名校、名校长)。大力培养名师、名校长,促进学校上等级、创特色、树品牌,充分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二、积极开展扶困助学。完善城乡困难家庭子女和外来劳工子女入学经济保障制度,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的扶困助学机制。市镇两级财政每年拨出专款用于扶困助学,大力发动社会各界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困难家庭子女和外来务工困难家庭子女读书。成立市扶困助学工作领导小组和扶困助学办公室,出台《关于加强我市扶困助学工作的意见》,设立扶困助学专项基金,进一步完善"两免一补"等扶困助学制度,较好地解决了困难家庭子女入学问题。出台《中山市助学贷款试行办法》,加大对贫困家庭子女的支持力度。2004年,全市用于扶困助学资金达290多万元,接受扶困助学学生共6804人。截至今年5月,市扶困助学基金已筹集资金1148万元。
三、认真解决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目前,全市外来人口105万人,7-15岁学龄少年儿童8.06万人。有关部门认真落实上级关于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就学以流入地政府为主的要求,充分挖掘公办学校潜力,尽可能接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以流动人口子女为服务对象的民办学校,全市民办中小学达到45所,其中以低收入流动人口子女为服务对象的学校达30所。2004年流动人口子女就读公办学校占53.36%,就读民办学校的占46.64%。
四、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提高教育服务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一是努力建立结构优化、布局合理、专业门类齐全、特色明显、办学质量和效益好、适应全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和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横向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纵向与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结构合理、灵活开放、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二是进一步打破部门和分级办学体制的局限,从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考虑和实施布局调整,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更贴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三是大力推广农村社区成人教育,充分利用社区内现有各类教育资源,横向联合,纵向沟通,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在整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基础上,形成以市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广播电视大学、中专、技校为龙头,以镇区职业中学(理工学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骨干,以社区(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及各类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等为基础的社区成人教育网络,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四是大力开展多层次、多内容、多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重点抓好量大面广、受到农村和农民普遍欢迎的各类短期培训活动。
五、加大统筹力度,促进城乡教育和区域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建立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的保障机制,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对教育发展的统筹规划和宏观管理,加大对经济欠发达镇区教育发展的指导和扶持力度。督促镇区在财税分成新体制下,按照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认真制订本镇(区)教育发展规划,将教育事业的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切实承担起发展本镇区教育的责任。充分调动社会各方的办学积极性。创新教育投资体制,建立多主体投入、多元办学的新机制。大力推进教育投资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在确保义务教育由政府承担为主的前提下,积极支持、鼓励和发展民办教育,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教育,积极探索民办公助、公办民助、公民联办、私人办学及中外合作办学等多种办学模式,努力走出一条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的办学新路子,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推动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不断提高,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对多层次、多样化教育的需求。
六、切实减轻农民教育负担。实行中小学收费"一费制",小学生每生每学期平均减少综合收费65元,初中生每生每学期平均减少综合收费130元,全市一年共减少4500万元教育收费。开展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征收农村教育费附加,每年减少收入6200万元,两项共减轻群众负担近1.1亿元,减幅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