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文化大省的工作部署,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出到2008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00亿元,占GDP的10%的工作目标。
一、突出重点,打造品牌,做大核心层文化产业
一是加快建设中山文化产业园。充分发挥南朗镇交通便利、风景秀丽等优势,抓住国际文化资本战略布局调整契机,抓紧规划建设中山文化产业园区。引导各类人才到文化产业园安家创业,建成环境清馨优美、经济产出率高的适宜居住和适宜创业示范点。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和国际资本,结合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引进和创办艺术院校,重点发展影视制作、合唱指挥、广告设计等大学院校和高等职业教育基地。
二是加快推进报业管理体制改革,组建以《中山日报》为核心的中山日报报业集团。通过整合报刊资源,理顺产权关系,组建媒体经营公司,增强发展活力,提高发展效益。积极利用遍布城乡的书报刊发行网点,完善出版物发行产业布局,探索发展互联网营销、会员制发行、直邮发行等无店铺销售新方式,走集约化、连锁经营之路,繁荣出版发行业。
三是加快广播电视事业改革,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增强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能力。推进频道专业化,打造名牌栏目和节目,提高收听收视率。进一步理顺关系,实行台网分离,事企分开,剥离作为文化产业经营部分的业务,抢占市场。
四是积极打造特色博物馆。以"中山·中国收音机博物馆"和"中山·中国商业博物馆"等12座博物馆为基础,继续建设粤乐博物馆、名人纪念馆、灯饰博物馆和广告博物馆等专题博物馆。在中心城区形成以中山市博物馆和中山纪念堂为轴心的博物馆群,彰显中山博物馆文化特色,强化中心城区的文化服务功能。
二、整合资源,创新模式,做强外围层文化产业
整合旅游资源,壮大文化旅游业。规划建设中山"翠亨名人文化村",以孙中山故居、中山城等文化旅游资源为依托,集中建设包括杨殷、陆皓东、杨心如、杨鹤龄等故居和冯氏宗祠、孙氏祖坟、观龙楼等景点,做强"中山"文化品牌,建设岭南文化、名人文化、华侨文化、民俗文化相互融合的多元文化体系。加大对中心城区文化步行街、三乡温泉等历史文化旅游景点整合力度,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开辟新线路,开发新产品,延长旅游产业链条。围绕提升和做强传统特色产业,按照产业集群和延伸产业链条的要求,强化产品和工艺创意设计、技术研发与咨询等上游文化产业,发展会展、广告等下游产业,实现文化与特色产业互动发展。加强产业文化研究,鼓励创办家具、服装、灯饰等文化研究开发机构,深入发展文化产业。积极举办各类文化博览会,探索发展文博业。
三、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激发社会创造活力
一是改革文化管理体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管理政府文化服务机构和文化设施向管理社会文化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以行政管理手段为主向以经济和法律手段管理为主的"三个转变"。公有资本退出文化产业一般竞争性领域,将以往政府投入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及人员的经费转向以项目投入为主,对公益性文化活动项目、精品文化创作等以公开招标形式实行政府购买。强化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社会管理、政策调节、规划布局、市场监管、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引导产业发展和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等职能。
二是改革投融资体制。加大财政投入,设立文化产业发展资金和创业投资基金,实行政府投入为引导,吸引社会资本,形成市场化和企业化运作机制。打破行业垄断,推动文化资本市场对内对外开放,促进资本自由流动,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落实《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若干决定》,引导和鼓励非公有资本以直接投资、间接投资、项目融资、兼并收购、租赁、承包等形式进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等领域,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以资本为纽带,按照专业分工、规模经营、市场运作方式,鼓励企业打破部门、地区和行业界限,按照资本增值要求,采取多种联合和多种经营方式从事文化产业经营活动,走集团化、规模化发展道路。
四、构筑产业发展平台,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一是加快建立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基地。重点完善吸引高素质人才的各项政策,营造良好的人才创业环境,引进一批既熟悉文化发展内在规律,又了解世界文化艺术发展趋势,同时又懂得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和才艺型人才。充分发挥现有文化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引导他们以才艺、技术和知识产权参股,参与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留住人才。充分发挥民间艺人的作用,使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真正转化为与现代社会消费相适应的文化产品。
二是高度重视新技术在文化产业的应用。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提升文化产品的开发和传播层次。加强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打破文化经营企业独立、封闭经营的传统观念。着力用高新技术手段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和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开发新兴文化产业,完善文化产业流通体系和链条,运用现代市场经济信息和营销手段,促进文化产品的流通。加强文化产业和文化资源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三是加快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体系。加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投入,对符合中山文化产业发展政策,达到一定规模或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社会效益高、市场前景好的文化产业项目予以支持。落实国家和省有关文化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创造宽松的金融服务环境。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产业的信贷支持,对文化生产企业给予政策规定的利率优惠。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拓展适合文化产业发展特点的贷款融资方式和相关保险服务。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团体、个人依法组建各类文化投资公司。市技改贴息资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适当向文化产业企业倾斜,扶持文化产业做强做大。
五、拓展市场,规范管理,确保文化产业良性发展
依托国家级专业生产基地,塑造良好区域品牌。大力引导企业研究品牌文化,打造文化型品牌,提高产品文化附加值,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力倡导健康文化,政府带头使用优秀的文化作品、创意作品,采用艺术和文化作品设计和装饰城市景观,建设文化政府。推动"文化社区"建设,将艺术、文化、设计、商业、技术等整合到社区的发展计划中,提高居民的文化消费档次,激发创造活力和激情。引导企业树立"文化资本"观念,鼓励企业以尊重人、关心人、教育人为目标建设"人文关怀型"企业文化,以企业文化凝聚企业精神,激活创造力,提升企业素质。保护知识产权,依法打击和制止知识侵权。尊重和承认个人创造价值,承认和保护产品的原创性,形成保护和尊重个人作品和个人创造力的氛围。加快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建设,加强文化稽查队伍的建设,加大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净化文化市场。建立和完善文化市场群众监督和举报奖励制度。引导、支持建立全市性文化行业协会,通过制订行业标准、确认行业准入资格等规范企业行为,促进行业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