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全面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两个趋向"重要论断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做好"三农"工作的部署,积极创新工作思路,适应新形势,顺应新特点,应对新挑战,抓住新机遇,确立新思想,善谋新举措,努力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
一、加快农村体制改革,尽快破除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把"三农"工作作为创建和谐社会重要工作,提上政府的重要日程,继续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制度创新,促进农业农村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有较大提高。改革支农投资体系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加大对农业科技推广普及,产业化经营、农业现代化、后进地区的政策资金倾斜力度,坚决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全面推行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有条件的地区逐步实行村改居,逐步撤销村民小组一级经济核算。加快农村体制性改革,逐步将土地作价向股份经济合作社流转或有偿征用变为国有化,改变单家独户经营模式,发展产业化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有效减少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推动农民在不减少农业股份分配收入的同时,积极向二三产业转移。
二、建立健全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确保农民收入持续有效增长。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重点抓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十大能力"建设,即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切实提高农业防灾抗灾能力;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力度,着力提高耕地产出能力;加快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和发展效益农业,提高农业内源性发展能力;加快农业"五化"建设,提高农业竞争能力;强化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创新能力;加强与周边和国内外农业合作,提高农业外源性扩展能力;强化农业保护体系建设,提高农业安全保障能力;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提高农民奔康致富能力;进一步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加快建立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体系,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加快扶贫开发力度,提高欠发达镇村自我发展能力。通过抓好"十大能力"建设,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确保全市农民人均年收入增幅8%以上。积极创造条件,提供非农收入就业平台,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三、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步伐,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研究制定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规划和相关政策措施,把工业发展、城市建设、交通、教育、医疗、社保与农村"三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推动工业积累、城市商业、文化功能、农村土地资源等得到最佳结合利用和发挥。
四、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积极推广标准化生产和构建农产品安全体系,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程度。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投入,市政府每年用于农业产业化的专项资金不少于1000万元。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通过体制改革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以及培养发展专业化科技示范园区,实现适度规模经营,为标准化生产和农副产品市场准入制提供条件。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强农产品知识自主创新能力,树立农业品牌,提高农业外源性扩张能力。
五、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化解农村矛盾,构建和谐农村。加快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最大限度减少农业人口。加快二三产业发展,为农业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实施灵活多样的教育手段,提高农业劳动力就业素质,转变就业观念。组织引导农业富余劳力外出承包耕地,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落实市镇两级专项农保资金,今年参保人数将达到20万人。积极研究对策,妥善处理农村债务历史遗留问题、干部以权谋私侵占集体财产或损害群众利益、村组土地权属纠纷、拖欠征地补偿款或被挪用、失地农民就业和生活无出路、个别地方拖欠集资款、贫困人口基本生活无保障,代耕农及出嫁女权益保障等问题,确保农村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