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中山市积极打造科技创新型城市
信息来源:本站 发布日期:2005年11月14日
分享:

    中山市把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增长方式快速转变的重要举措,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原则,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市民科学文化素养为基础,以营造科技进步环境,构筑区域创新体系为重点,牢固树立"大科技"观念,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升科技综合实力和区域创新能力。
    一、积极打造高新技术产业群,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对生产生活的服务水平
    一是积极推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打造以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群。积极引导促进高新产业开发区等各类园区和基地向专业化、高集成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促进高新区的"二次创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以点带面,辐射和带动全市科技经济的跨越式发展;重点推进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和新材料技术的开发及产业化,积极促进农业现代化,推动软件、生物医药产业实现突破。预计今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54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24%以上。目前,全市共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37家,5家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二是积极引导高新技术产业向城市建设和社会公共领域拓展。加快推广"商务e工程",依靠信息技术改造第三产业。启动"旅游e"工程,依托中山旅游网整合旅游企业资源,加快旅游企业网站建设和网络营销服务,努力打造完善、高效的网上商务平台。加快推进智能交通系统工程建设,投资5500万元建设"智能交通系统应用试点示范工程",目前,中山已通过国家智能交通系统协调指导小组验收,成为全国应用"智能交通系统"唯一的地级市。全市交通信息采集、处理、指挥、调度能力大大提高,实现了指挥现代化、管理数字化、信息网络化、办公自动化,为整合城市资源,提升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改善城市交通,改善投资环境,带动新兴信息产业的发展等带来新的机遇。积极采取措施,依靠高新技术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重点推进环境保护、医疗卫生、公共安全等领域的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应用和产业化。
    二、创新科技投资体制,建立多元化投资格局
    加大科技投入,市财政每年安排1800万元作为"科技三项"经费,用于鼓励企业技术改造。积极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出台《中山市科技三项经费管理办法》,提高科技投入使用绩效,坚持突出重点和全面提升相结合,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引导企业把研发经费投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市场前景好的项目。积极吸引社会资金投资科技项目建设,全年预计可引导企业科技投入2.3亿元。加大科学技术奖励力度,重点奖励自主创新、专利技术、装备制造业、技术成果推广应用等项目。目前,全市共有省级民营科技企业71家,市级民营科技企业349家。今年全市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广东专利优秀奖2项。1-9月,全市专利申请2639件,同比增长35.40%,发明专利申请112件,专利授权1600件,同比增长21.21%。
    三、积极培育和发展科技经济集群,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
    加大力度推动专业镇创新。与省科技厅签订《省市联动推进专业镇建设协议书》,共同推动专业镇发展。目前,全市拥有10个省级科技专业镇,成为全省专业镇密度最高的地级市之一。大力实施专业镇创新计划,全面拓宽专业镇创新试点的覆盖范围和领域,力争2-3年内,建设一批专业镇创新试点或特色产业基地,使专业镇覆盖的特色产业从家具、五金、纺织服装、家电、食品加工、农产品等产业,进一步扩展到环保、文化旅游、流通等更为广泛的产业领域。强化专业镇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大力推进专业镇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创新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发展模式,从专业化分工、集群化布局、市场化联动、社会化协作等方面构建新的发展平台,为特色产业提供人才、专利、标准等方面的服务,提升产业水平和规模,延长和完善产业链,加速产业聚集,做大做强区域特色产业,逐步形成一批特色明显、竞争力强的"明星品牌专业镇",创建省重点科技创新示范专业镇。开展"科技兴镇"试点工作,加快两个广东省城镇化技术集成应用试点建设,以实施技术集成为突破口,启动"三角镇综合信息平台"和"三角镇城建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打造数字化三角,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推进区域经济和主导产业发展。积极营造科技创新和科技产业化的政策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市场环境,营造科技创新文化环境,加强创新文化建设。
    四、加强研发机构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研发体系建设,把企业作为加强自主创新的突破口,引导企业不断增加R&D投入,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研究新工艺,成为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力争形成具有自主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省、市三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79家,其中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9家,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成为广东省重点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挂牌单位。
    二是扶持各级各类工程中心、技术中心、生产力中心等研发机构发展,实施"科技强企"工程。鼓励和引导企业开发具有自主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大幅度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制定《"科技强企"示范企业实施方案》,确定20家创新能力强、产业前景好、显示度高的首批"科技强企"示范企业,并从科技计划项目等方面给予连续3-5年的重点支持,扶强扶优,推动企业依靠科技发展壮大,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企业骨干群体,成为全市乃至全省、全国行业的强优企业。
    三是积极探索建立与中山科技发展相适应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培养和引进从事科技经纪、成果孵化、专利服务、科技评估、技术产权交易和融资担保等一批高素质的科技中介机构,提供科技全过程的配套服务。目前,全市已形成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火炬开发区科技创新服务群和小榄镇科技创新服务群等3个较大的科技创新服务簇群,有效地促进了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进程。
    五、加快科技创新公共平台建设,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积极推进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和新材料技术的开发及产业化,集中力量对集成度高、综合性强、产业渗透和辐射作用显著的高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进行科技攻关与应用推广,为产业技术升级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供支撑。加快公共创新平台建设,计划投资1.38亿元创建中山市装备制造工业研究院,大幅度提高全市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吸引国内外的装备制造研究机构进驻中山,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体系完备、开放共享的基础公共平台,提高全市装备制造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装备制造产业的快速持续发展。推出科技重大专项,集中人、财、物进行重大和关键技术联合科技攻关,以形成重大产品和有竞争力的产业为目标,通过强化技术集成创新,在关键领域实现科技突破和局部跃升,带动全市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全面提升。加快建设"中国技术市场科技成果产业化(中山)示范基地",坚持"高定位发展,分阶段建设"的发展规划和建设思路,积极构筑市场与成果密切结合的服务平台,形成孵化规模,重点建设以"数字视听"、"智能交通"两个高知识密度板块为龙头的科技成果转化产业链,把"科技成果产业化示范基地"建立成人文和智能型相结合的新产业基地和技术服务平台,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示范基地逐步形成吸引智力、释放知识的投资环境。目前,科技成果产业化示范基地引进项目21个,其中16个属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研发创新能力的项目,预计2005年科技成果产业化示范基地产值可达32亿元。筹备成立"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中山分院",加快中科院生物医药科研成果向健康科技产业基地转化。积极推动华南理工大学在中山设立工业研究院,加快产、学、研合作步伐。

新媒体
微信 微信 微信二维码
手机版 手机版 手机版二维码
中山市 中山市 中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