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中山市十项举措加速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信息来源:本站 发布日期:2005年11月22日
分享:

    中山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发展工业的重中之重来抓,以调整促发展,以发展促提高,推动工业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经济质量和效益的同步提高和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一、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促进工业结构向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转变。积极应用省九大产业竞争力研究成果,加强规划,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培育、引进和发展一批装备制造业骨干企业,创建一批装备制造业名牌产品,打造若干个有影响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加大对装备技术制造业技术进步的投入,积极开辟融资渠道,建立科创投资基金,引入科创投资公司,对优秀的装备科技项目进行融资,与金融机构合作尝试以有巨大权益的专利为抵压进行融资。从今年起三年内,市技改贴息资金和市科技“三项经费”等财政性扶持资金,原则上50%以上用于培育扶持装备制造业发展。采取官建民营、官助民办的方式,建立装备精良、荟萃人才的装备技术研究院,重点研究装备制造业的共性技术以及企业难以解决的重大课题。建立高科技装备制造企业孵化基地,切实支持掌握高科技装备核心技术的留学生回来创业。在火炬高新区临海工业园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孵化基地,增添装备制造业发展后劲。 
    二、实施组团式发展战略,建设产业升级示范区。以优化资源配置、协调区域发展、加强环境保护、促进产业升级为目标,在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基础上,稳妥推进东部、西北部、中部和南部组团的发展。根据区域分工与合作的原则,发挥各经济区域的特色和优势,加强产业发展规划,整合资源,加强合作,加强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和相互对接,形成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新格局。继续实施工业企业进园入区政策,按照“高标准规划、高强度投入、高效益产出”标准建设产业基地,加速产业的空间集聚。抓好电子信息、音响、五金、灯饰、服装、包装印刷、健康科技、精细化工、红木家具、食品、家电和装备制造业等19国家级的产业制造基地,将其打造成为国内同行业的产品制造中心、产业创新研发中心、信息中心、人才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物流中心。 
    三、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节约型产业和消费结构。进一步抓好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加强引导扶持,积极发展低资源消耗、高附加值的产业和产品,支持一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技术改造项目。大力推广“三废”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技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等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大力发展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等新兴产业。突出抓好节煤、节电、节油、节水和降低重要原材料消耗工作,改变单纯依靠增加投入、以消耗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在推进结构调整、安排技术改造等工作中,坚持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目标配置资源,严格执行环保、安全、能耗、技术、质量等标准,依法关闭污染严重、破坏资源的企业。限制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行业发展,坚决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全面推行清洁生产。贯彻落实《广东省清洁生产联合行动实施意见》,加大政策引导力度,落实配套措施,引导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 
    四、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方针、政策,不断增强政府部门服务意识,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加大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扶持力度。大力扶持发展成长型的中小企业,培养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群。积极开展适合民营企业发展需要的培训工作,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加快企业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步伐,促进民营企业树立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推动企业体制、机制、技术和管理创新,增强竞争力。大力发展区域特色明显、比较优势突出的产业集群。近年来民间资金累计投入320.17亿元,民营经济成为推动中山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五、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力度,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强化政府扶持政策的导向作用,用好技改贴息资金和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引导企业增加技术投入,积极开展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近年来,累计投入1.34亿元,以技改项目贷款贴息的方式扶持企业,收到良好效果,投入拉动比达1:78.6。突出扶持重点,着重支持装备制造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的优化升级。加快社会化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办好支柱企业技术中心,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办好支柱产业、特色产业的行业技术中心,构建产业技术创新平台,鼓励集群创新和技术共享,增强专业聚集地等“簇群经济”的竞争力。先后建立了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06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6个。加快区域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扶持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人才培训、质量检测、信息咨询、物流和电子商务等五大公共服务平台,以及信用担保、创业服务、商会和行业协会等支撑体系建设。 
    六、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推进企业的信息应用为关键点和切入点,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促进企业管理、技术、产品、营销和效率创新,以应用促进企业管理创新和技术开发能力的提升。目前,大部分企业的计算机应用已经从单项应用向集成化、综合化和网络化发展,重点行业的大中型企业基本上实现了财务电算化和办公自动化,并将计算机技术、数据技术应用到研制和生产过程。切实抓好一批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建立一批行业信息化服务中心,推广一批通用信息管理技术。进一步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产品的研发、设计和制造全过程,优化生产工艺流程,实现敏捷制造;广泛运用数控技术、程控技术和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提高装备制造业的信息化水平,促进装备产品的集成化、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精密化;积极引导和推动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经营、管理、服务流程,优化企业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成和配置,实现企业管理方式网络化、决策支持智能化、经营管理实时化、运作过程规范化和商务电子化。 
    七、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工业产品质量和产业水平。把实施名牌战略作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大措施来抓。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加大打假力度,推动企业开展各项质量认证工作,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和基础管理水平。加大对企业创建名牌工作的引导和扶持力度,近年来市政府共拨出专项资金4810万元,奖励获得名牌名标和国家质量免检产品的生产企业,各镇区相应建立了奖励机制。目前,全市共获得国家、省名牌名标及国家质量免检产品100个,居于全省前列。把培育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企业创建名牌的中心环节来抓,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名牌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积极创建区域品牌。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推动一批具有良好集聚基础的传统产业集群优化升级,逐步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创出具有国际影响的区域品牌。
    八、深化外向带动战略,提高工业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坚持招商选资和绿色招商,把促进利用外资结构转型作为招商引资工作的关键性工作抓紧抓好,政策支持重点向具有规模经济效益和牵动效应的大项目、高质量项目倾斜,提高土地资源的使用率和产出率。坚持规模与质量、效益并重,瞄准投资密度高、附加值和科技含量高、对地方经济贡献大、耗能少、污染少的项目,努力吸引关联度大、聚集度高、带动作用强的龙头型、基础型、技术密集型项目,实现高效益、高产出、低耗能经济的加快发展和协调发展。今年签约的236宗外资项目中,超过3000万美元的项目14个,投资总额累计3.82亿美元。大力引导企业增资扩产,实现“零用地”招商,以滚动招商的方式促进外资企业做大做强。大力开展对内招商,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环境优势和服务优势,积极引进国内知名企业、国有大中型企业前来我市投资,争取引进更多的社会资金和民间资金。 
    九、实施“走出去”战略,向市外延伸发展空间。积极探索开发工业“飞地”,在市外建立生产基地,利用当地的土地、人力等资源优势以及政策优势、区位优势,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与外市县合作创办产业园区,承接资源型、加工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我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试行)》,大力推进产业转移,先后与省内10多个市县建立了经济技术合作关系,其中与阳西、佛冈、仁化、河源、阳江高新区等合作建立了产业转移园区。鼓励占地多、污染大、能耗高、贡献少的企业“走出去”,为产业结构调整腾出更大的发展空间。积极发展“总部经济”,鼓励企业采取总部留在中山、异地设立分厂的形式,利用当地的资源和市场来壮大自己,拓宽发展空间。 
    十、大力发展创意产业,打造创意城市。积极发展创意经济,努力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主导产业,努力把中山打造成为依托人力资本投入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为主要经济增长方式的建设创意城市。一是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建立和完善易于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政策和社会环境,转变政府文化管理职能,改革文化投资管理体制,创新文化单位的运行机制,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完善文化市场的管理和建设,初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二是打造中山文化产业园。在南朗镇建立中山文化产业园区,以动漫、游戏、软件设计、影视制作、广告创意等为主体,周边附带产业为辅助,完善配套服务设施,营造创意文化产业发展氛围,建设一个环境优美、产出率高的文化社区。目前,两个文化项目签订投资意向书。三是构建文化产业发展平台。举办博鳌亚洲论坛2005国际文化产业会议,围绕现代科技与文化产业发展、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产业、创意经济的发展、资本市场发展与传媒产业发展模式、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机遇等召开热烈讨论,探讨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指导中山文化产业发展。

新媒体
微信 微信 微信二维码
手机版 手机版 手机版二维码
中山市 中山市 中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