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中山市加快渔业产业化促进海洋经济发展
信息来源:本站 发布日期:2005年11月30日
分享:

    中山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渔业发展,以渔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转变渔业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坚持靠科技创造活力,靠管理增创效益,靠挖潜促进发展,靠品牌占领市场,靠流通搞活销售,靠加工提高档次,加快渔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渔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发展海洋经济。 
    一、加大投入,加快渔业重大工程建设 
    未来5年着重抓好渔业发展八项重点工程:一是整治低产鱼塘工程。投入2500万元,高标准整治低产鱼塘20万亩,实现养殖区水通、电通、路通、桥通,完善养殖生产和流通环境,实现渔业大生产、大流通的目标。二是渔民转产转业工程。投入1500万元,组织渔民转产转业,淘汰渔船80艘,涉及劳动力500人,通过发展休闲渔业、网箱养殖,解决渔民出路。三是筹建水产品检测中心。投入1300万元,在重点镇区建立检测中心和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充实仪器设备,引进技术人才,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强化渔业资源监控。四是创建省级无公害水产品基地,组织产品认证。投入1000万元,组织养殖重点镇25个产地认定,12个产品认证。五是搞活流通与加工。投入1000万元,扶持流通与加工业,重点扶持四大水产品专业市场;扶持22间水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技术和工艺改造,帮助其做大做强,成为国家、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完善网络设施,建设水产信息中心。六是发展网箱养殖。投入500万元,在部分江河水域、山塘水库发展20万立方米网箱养殖,拓宽渔业发展新空间。七是实施近岸渔业资源增殖保护工程。投入500万元,发展1万亩青蟹、1万亩禾虫和3万亩白蚬护养。八是建设整治维护渔港。投入650万元,建设整治渔港,维护渔船停泊区。 
    二、优化渔业结构,提升渔业产业化层次 
    一是以市场为导向,不断优化和提升养殖渔业结构。每年引进3—5个新品种,积极培育有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主导品种,逐步形成适应市场、优质高效的养殖结构,以品种的多样化和优质化带动渔业结构优化升级,使全市名优品种养殖面积达到70%以上,实现渔业由传统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二是加快养殖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特色渔业。坚持科研机构、生产企业、基地、渔农相结合,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优质高效的原则,完善区域特色渔业产业链,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经营体系。突出建设好虾类、甲鱼和鳗鱼、脆肉鲩、四大家鱼、观赏鱼,青蟹、禾虫等八大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水产养殖基地,形成有市场竞争优势的支柱产业。 
    三、实施科技兴渔方略,拓展渔业发展空间 
    积极推进渔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先导作用,搭建技术平台,推动渔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完善市镇两级渔技推广中心建设,加大对水产从业人员的科技培训力度。每年投入60万元,培训人员6000人次。每年投入30万元组织镇区渔业负责人及养殖大户外出参观学习先进渔业技术。集中渔业管理、生产、研发力量,从技术、生产、营销等各个环节为渔农提供服务,有效促进渔业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水生动物防疫检疫,强化种苗防疫制度,保证种苗质量。发展山塘水库和江河网箱养殖,提高“四大家鱼”、鲫鱼、罗非鱼、三角鲂、塘虱等品种的品质和效益,进一步拓展渔业发展空间。每年投入50万元,重点引进和推广自动投料机、新型增氧机、鱼塘清淤机等高效、安全、低耗、环保型渔业机械,提高渔业机械化水平。完善信息网络,传递水产品市场价格信息和水产养殖信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引进科技兴渔项目,提高渔业科技含金量。建立渔业科技人才库,加强与水产科研院校、机构合作,着力培养渔业科技人员。 
    四、实施标准化养殖,确保渔业养殖安全 
    全面实施养殖证制度,大力推行健康养殖。重点抓好以水产品质量认证为重点的“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制定不同品种的养殖技术操作规程,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水产养殖和水产品安全标准体系。全面推进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加强种苗、水质、药物、饲料等管理和使用,推广科学养鱼和标准化生产。按照《广东省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管理办法》,抓好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十一五”期间,全市无公害水产品产地拟认定面积32.8万亩,约占全市鱼塘面积98.6%。力争12个水产品通过认证,打造3—5个名优品牌。强化水产养殖病害监测,重点开展水产品药物残留专项整治,提倡科学用药、规范用药、安全用药,尽快建立完备的科技支撑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 
    五、搞活流通与加工,实现渔业增值增效 
    一是完善水产品市场体系。积极探索发展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水产品市场体系,发展多种形式的流通,强化批发市场管理,加强直销、配送、代理和个体工商贩的营销监管。发挥区域性水产品市场集散功能,加快区域市场和渔港市场建设。加快水产品“绿色通道”建设,提高水产品鲜活率。二是加强水产品加工体系建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加快实现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由传统技术向现代技术、由资源消耗型向高效节能型的转变。支持水产加工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重点扶持渔业龙头企业,促进水产品加工业的全面发展,促进加工生产格局多样化,产品结构多元化,加工、销售、经营一体化,产品质量标准化,出口创汇灵活化。三是建立健全水产品加工质量监管制度,开展水产品质量认定和药物残留监控。四是全面推行HACCP欧盟、ISO9000等国际质量体系认证,提高企业的质量意识和管理水平,争创一批国家、省市名牌产品,增强加工产品国内外市场竞争力。五是投入250万元,着力培育国家、省市级渔业龙头企业25个,打造品牌渔业。按照“吸引民资建龙头,整合资源壮龙头,政策扶持强龙头,机制创新活龙头”的思路,培育发展具有一定规模、技术先进、产品适销对路、经济效益较好的渔业龙头企业。通过“公司+科研机构+基地+农户”的形式,打造产业聚集、辐射和带动的平台,形成一批品牌企业和名优产品,提高产业辐射带动能力;鼓励和扶持加工企业建立养殖基地,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提升渔业整体竞争力,推进产业化经营。 
    六、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 
    一是实施海洋资源及海域综合开发利用。严格按照《中山市海洋功能区划》所划定的功能区进行海洋资源及海域的综合开发利用,推动海域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二是加大渔业资源保护力度,改善渔业生态环境。全面贯彻落实海洋捕捞渔船控制制度和南海伏季休渔制度。切实做好渔民转产转业工程,减轻捕捞强度。加大对非法捕捞行为的打击力度,保护近海渔业资源。着力抓好珠江口等重点海域和内陆江河水域的执法管理,加大对“三无”渔船、“沙滩船厂”和电鱼的专项整治力度。加强人工鱼礁区的建设和管理,恢复渔业资源。加快水生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红树林和海洋湿地等自然保护区建设。新建一批海洋与渔业自然生态和红树林种植区,规划用海64312.5亩,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护生态平衡。每年投入50万元,开展人工增殖放流,每年放流鱼虾苗1000万尾,放流规模和品种质量要逐年有所扩大和提高。三是强化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全面开展海洋与渔业水域环境及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常规监测,及时、准确地了解全市沿海海域、重点养殖区的渔业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四是认真组织实施《广东省重点渔港总体规划》,加强渔港维护,完善渔港配套设施,打造“渔港经济圈”。

新媒体
微信 微信 微信二维码
手机版 手机版 手机版二维码
中山市 中山市 中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