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珠三角频遭特大咸潮袭击,并呈现出现时间早、持续时间长的特点。面对严峻的咸潮形势,中山市积极应对,趋利避害,因势利导,采取果断措施,有效保证了咸潮期间全市的供水需求,确保了社会稳定、生产正常。
一、采取应急措施,确保生活生产用水。2005年12月28日,陈根楷市长召集水利、农业、建设、气象、供水等相关部门召开会议,紧急部署各项防御措施。一是提升供水能力。要求供水部门充分利用现有供水设备设施,挖潜供水能力,保证蓄水、供水。同时水厂要加强值班,抓住时机进行偷淡,必要时候在确保饮水安全的情况下,将供水咸度标准适当提高,保障全市生产生活用水。二是抓好节约用水。制订节约用水宣传方案,联合新闻媒体开展广泛宣传。必要时控制用水大户用水(洗车场、绿化用水),保障市民用水。三是及早筹备农业用水,检修抽水设备,保障春耕顺利,既要立足当前群众有水用,又要确保至清明前长时期的用水安全。四是立足长远,确保生产、生活用水。由被动变主动,加快山塘水库布局调整及南北镇区联网供水论证,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
二、优化供水网络,提高供淡能力。2005年完成了三项安全供水设施建设:大丰水厂清水池扩建工程、长江水厂挖潜改造工程和东升至沙港公路DN800连通管工程,淡水供应能力大大提高。
三、实施集群调控,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水利部门根据咸潮上溯的规律,对中顺大围、中珠联围、民三联围、张家边联围、神湾联围等实行群闸调控,引淡冲咸,保证咸潮期间的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
四、加强水库蓄水的保护和利用,抓好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按照“先用围外水后用围内水,先用库外水后用水库水,先用天上水后地表水”的原则,在目前咸情严重的情况下,尽量先用西江水。同时,采取措施,增加蓄水量。一是加强做好水库库区的污染源排查并坚决清理,确保蓄水源水质。二是设立五桂山市级生态保护区,以制度为手段保护占全市水库总库容70%的水库水资源。大力开展水库库区植树绿化,以涵养水源、美化环境、防止山泥倾泻和避免水土流失。三是挖掘潜力,增加蓄水,抬高水库正常蓄水位,增加兴利库容。四是正确处理好防洪与兴利的关系,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水库运行调度方案。
五、加强咸潮监测预报,积极利用潮汐偷淡。建立和完善咸潮预警体系,对全市主要河道和主要取水点开展咸潮监测,目前,全市共有12个外江咸潮监测点(其中7个为自动化监测点),12个内河涌人工监测点。市三防办充分发挥自动遥测现代化手段,实时准确地实施咸情监测;广东省水环境监测中心中山实验室准备了充足的测咸仪器与分析试剂,并制订测咸工作的相关制度,及时掌握并向社会发布咸情动态,指导全市各地的防咸抗咸工作。
六、加强内河水体置换,充分利用内河蓄淡。注重改善内河水环境和水生态,使其成为储存淡水资源的重要载体。一方面,充分利用雨洪资源,在平原河道,对洪水采取适度风险调度,做到排蓄结合,改善水质,增加可用水量。近几年,全市共投入2.8亿元对30%的全市干堤水闸进行了改造,使这些水闸由过去单一的防洪功能优化成同时具备防洪和纳洪功能的新型水闸。另一方面,对全市内河涌按照能引、能蓄、能控制、能调度、能通航的目标进行综合整治,累计投入7.1亿元对全市160条共长460公里的内河涌进行了综合整治,并新开挖河道13公里,较2000年增加水容量超1亿立方米,初步解决了河道水脏、水死、水阻问题,内河水质改善,水量增加。
七、加强水资源管理,多管齐下护淡。一是推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按照“先生活、后生产,先节水、后调水,先地表、后地下,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开源节流,合理分配水量,实现科学防旱抗咸。提高污水处理费收费标准,将部分城区的污水处理收费标准由原来不分行业按排水量0.30元/立方米调整为:居民及非经营性单位0.50元/立方米,工业企业0.60元/立方米,商业服务行业0.70元/立方米。二是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积极筹建污水处理厂,出台《关于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的意见》,对建设日处理能力为1万吨以上的污水处理厂的镇(区),市政府按每1万吨100万元的标准给予补贴。加快建设中嘉污水处理厂二期、珍家山污水处理厂一期以及小榄等6个镇区污水处理厂建设,到今年底全市污水处理率将达到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