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中山市实施进城务工人员培训工程
信息来源:本站 发布日期:2005年12月16日
分享:

    中山市拥有进城务工人员100多万人,他们为中山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市政府将进城务工人员培训作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础性工作来抓,积极实施进城务工人员培训工程,加快推进进城务工人员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和整体素质。目前,进城务工人员培训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近两年全市共培训进城务工人员超过10万人。 
    一、加强扶持,建立一体化进城务工人员培训管理体制 
    一是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坚决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关于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有关政策,把扩大与促进就业作为民心工程来抓,积极创造条件,切实加强进城务工人员培训和城乡就业。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城乡劳动就业的意见》、《中山市流动人员劳动就业管理规定》、《中山市推进城乡就业试点方案》、《中山市城乡劳动者职业培训及就业安置补贴实施办法》、《中山市城乡就业督导实施方案》等系列配套文件。各镇区结合本地实际,出台了具体的实施办法,为扎实做好进城务工人员培训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健全机构,加强进城务工人员培训指导。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市促进就业工作指导小组,劳动、教育、农业、财政、人事、民政、妇联、团市委、各职业技术学院等相关部门及培训机构参加,负责政策制定和统筹规划,各镇区成立相应机构,负责本地培训就业工作实施。各社区居(村)民委员会积极参加相关的培训与促进就业工作。 
    三是完善机制,落实“一把手”负责制。建立工作协调会议制度,在市政府统一领导下,教育、劳动、农业、人事、团市委、妇联等相关部门、各镇区政府和社区(村)委会通力协作,联动运作。建立定期汇报、通报制度,市政府办公室加强督办催办,每季度向全市通报进展情况。严格落实“一把手”负责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把进城务工人员培训和城乡就业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年度考核体系。 
    二、整合资源,建立立体式培训网络 
    一是建立健全复合型、全方位的培训网络。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重点中专1所,国家级重点技校1所,国家级重点职中2所,省级重点职中8所,市级重点职中2所,省级专业实训基地2个,省级骨干示范专业2个,“软件蓝领”实验基地1个,形成了以“国重”为龙头,“省重”、“市重”为主体,辐射全市的职业教育格局。全市24个镇区开办了镇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其中8所被评为省级示范、13所被评为市级示范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实施“村校一体”化运作,依托分布在村(社区)内的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设立236个村级成人学校和300多个各类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坚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学历证书与资格证书相结合的立体式办学模式,统一、合理、有效地配置职业与成人教育资源,为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培训提供保障。 
    二是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投资培训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市技工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及12所市级以上重点职业中学的主体作用,将其作为“中山市城乡劳动者就业职业培训定点单位”,采取分片负责的方式,共同承担全市进城务工人员职业技能培训任务。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优势,调动企业参与城乡劳动者技能培训积极性,由政府购买其培训成果。进一步激发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规定凡就业技能培训定点机构及符合条件的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企业职工培训(教育)中心(学校)、示范基地、农业科技推广站等可根据实际开展实用技能培训,职业培训单位经认可享受市促进就业的有关优惠政策。 
    三、加大投入,建立进城务工人员培训和就业长效机制 
    从2003年起,市政府在再就业工程基金的基础上,设立了市促进就业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付就业岗位开发补贴、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补贴、扶持公益性劳动力市场、职业培训基地建设及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等。各镇区相应建立促进就业资金,并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三年来市镇两级财政安排就业专项资金约8000万元,专门用于培训、职介补贴及劳动者、企业奖励。 
    四、创新模式,全方位加强进城务工人员培训 
    一是坚持全面教育培训与专项技能培训相结合。各镇区成人文化技术学校适应全市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需要,坚持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结合,以开展岗位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为重点,长短结合,学用结合,灵活开展成人教育培训。各类民办教育培训机构面对市场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与培训,成为进城务工人员培训的生力军。针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存量大的状况,把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全市就业工作的重点之一,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实行培训就业扶持。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全市每年城乡成人教育培训量均超过20万人次。 
    二是坚持专项技能培训“三定”和“三结合”原则。坚持定岗位、定指标、定培训原则。定岗位是指通过建立企业岗位余缺申报制度,在全市范围内实行岗位统筹安排,满足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需要。定指标是指各镇区结合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新生劳动力等的总人数,制定每年的登记、培训、就业指标。定培训是指各培训机构制定培训教学计划,按计划完成培训任务。目前,有关部门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劳动力市场需求及进城务工人员就业特点,抽调相关学校骨干教师,制定了《城乡绿化工》《冲压工》《电子安装工》《家具制造工》等几十个工种的教学计划,在实际培训工作中起到纲领、规范作用,使每个培训对象真正学有所得、学有所长,考取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三结合”就是与企业需要、就业、人才储备相结合。 
    三是创新培训机制,走校企合作之路。加强学校与部门、社区(村)合作。全市14所市级以上重点职业中学根据自身的教学优势,按照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承担本镇区及临近镇区的城乡就业培训工作。各职业中学主动与相关镇区的促进就业工作小组、公安、劳动和社会保障、社区(村)委会等部门联系,对相关镇区的进城务工人员进行摸底清查,确定培训对象,做到因材施教。加强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各技能学院适应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办学,为当地培养了大量适用人才。如中山中专与各镇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用人单位联合办班,先后为3200多位进城务工人员提供上岗培训。 
    五、加强监管,务求培训工作取得实效 
    建立城乡就业督导制度,成立市劳动就业工作督导组,由劳动、教育、农业、发展和改革、民政、科技等部门组成,分成7个小组定期对全市技能培训和就业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并按照城乡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考评办法进行综合考评。

新媒体
微信 微信 微信二维码
手机版 手机版 手机版二维码
中山市 中山市 中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