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中山市,对建设“既适宜居住又适宜创业”城市的构想表示充分肯定,对中山市破解这个命题寄予厚望。中山市坚决树立不进则退的忧患意识、破解建设“两个适宜”城市命题的使命意识和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坚持理性发展、有序发展和集约发展,力争在建设“两个适宜”城市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一是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目前,全市装备制造业初具规模,共有企业约4000家,占全市企业总量的20%和全市工业增加值总量的27%,对工业经济的贡献率达27.1%,拉动工业增长5.3个百分点。今年市政府1号文件专门就加快装备制造业发展提出意见,市财政安排2000万元专项发展资金,科技三项经费中的50%和财政安排的3300万元技改资金的大部分用于扶持装备制造业,选择一批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努力促进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
二是坚持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培育一批持续增长的战略产业:一手抓承接世界产业转移,一手抓培育发展自主品牌,加快发展电子信息、健康医药、汽车配件等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材料、新型环保、光机电一体化等高成长性产业。积极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努力抢占传统产业的科技制高点。同时把工作着力点放在扶优扶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上,支持名优品牌企业不断提升发展素质,做大做强。
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打造节约型社会。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推进资源节约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大力倡导节约文化、节约文明,各级政府带头节约能源资源,努力建设节约型政府、节约型机关;加强节能降耗,在生产企业、服务单位、公用设施和全社会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鼓励发展清洁生产、生态生产,推动节约型消费。
四是以商贸物流为主体,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以物流业、旅游业、房地产业三轮驱动,整体推进服务业发展。加快东部组团、西北部组团和中部组团三大物流集聚区建设,加大对物流企业信息化项目的扶持力度,加快保税物流中心建设。抓住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机遇,高水平做好旅游业发展各项规划,提升旅游品牌形象。切实加快和规范房地产业发展。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主动承接国际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转移,使服务业成为利用外资的新优势。实施名牌服务战略,努力提升服务业水平。
二、内、外源经济并重发展,增强经济抗风险能力
充分释放内源型经济发展潜力,进一步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不断提高民营经济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推动民营经济总量快速扩大。通过技改贴息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民企增加技改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大力培植民营骨干企业,培养有竞争力的名、优、特、新产品和各具特色的中小民营企业群体,不断扩大聚集效应。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提高民营企业家的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强化民营企业的诚信建设。大力发展资本市场,鼓励具备条件的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高科技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加大招商选资力度,实施“择大、择优、择强招商”、“产业招商”、“内、外资并重招商”、“零用地招商”,招商引资领域和渠道实现新的突破。2001年至2004年,全市新批准投资规模超千万美元项目共163宗,累计合同利用外资18.19亿美元;现有企业增资扩产势头强劲,增资占同期全市合同利用外资的38.7%。。加紧设立鼓励反倾销应诉基金,进一步完善“四位一体”(“政府+行业协会+进口商+涉案企业”)联动机制。积极推动第三产业利用外资,支持民营企业嫁接外资,特别大型房地产项目并购增资、引进外资物流企业成为利用外资的新增长亮点
三、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农村“三化”进程
按照胡锦涛总书记“两个趋向”和“两个作用”的重要论断,统筹城乡发展,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一是加快土地自由流转,提高使用效益,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进一步恢复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二是以推进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为突破口,不断深化农村体制改革。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强化农村财务管理,加大力度处理农村集体债务。积极探索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事务管理分开的基层管理体制。三是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和创业。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切实降低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村劳动力比例。四是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市政府一次性拨款5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社保,并从今年起每年投入1000万元,年内努力实现20万农民参保目标。进一步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障水平,新增1100多万元用于提高补贴额度。五是积极推进村改居工作,鼓励农民居住地向中心镇、镇中心区和中心村转移,加快农民向市民的转变进程。六是积极探索村级统一核算工作,努力建立起更加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农村管理体制。
四、以东部沿海开发为龙头,加快组团发展
在结合大珠三角、泛珠三角区域发展趋势,考虑城市功能分区、产业布局和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基础上,把全市分为东部、西北部、中部和南部四大组团:以火炬开发区为核心的东部组团,主要是把东部沿海地区建设成为中山未来的城市副中心,临港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区,带动全市产业结构适度重型化、高级化的增长极。加快东部地区与市区的路网衔接和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做好深水港筹建工作,抓好临港工业园建设,加快产业发展和重大项目招商。以小榄、古镇为核心的西北组团,主要是凭借特色产业优势,主动承接广佛经济圈的辐射,提升产业层次,提高产品档次,打造新型特色产业群,大力发展生产服务业。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中部组团,主要是发展金融商贸、文教体卫、信息资讯、行政服务等生活服务体系,打造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区域集散枢纽,提高城市主中心服务职能。以三乡镇和坦洲镇为核心的南部组团,主要是优化产业配套环境,加强承载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能力,着力打造高级加工出口基地。
五、加快城市支撑体系建设,增强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后劲
从全国、全省和本市三个角度,对城市发展进行定位,把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提升城市承载能力,拉动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通过政府财政投入、引进多种投资主体以及吸纳社会投资等多种形式,努力为全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今后一段时期,将安排重大项目建设42个,总投资457亿元,全力加快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争取主动权,不断增强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后劲。
六、创建生态城市,建设绿色家园
积极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广东省林业生态市、全国首批生态市,争取2005年达到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标准,2006年达到广东省林业生态市标准,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中山。到2008年,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1.5个百分点,中心城区城市绿地率达到40%,绿化覆盖率达到50%,人均公共绿地12平方米。以五桂山生态保护区和长江水库水源林保护区的保护建设为重点、以新一轮的中山绿化为载体,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把中山建设成为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
七、构建“和谐中山”,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程度
2004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协调度为73.4%,同比提升1.6%。下一步主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以统筹城乡发展来促进协调发展,切实反哺农业、农村和农民。二是努力协调好各种社会利益关系,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让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三是着力提高人的素质,全面提升城市的文明程度。按照建设“文化大省”的要求,以博鳌亚洲论坛暨2005国际文化产业会议在中山召开为契机,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提高中山的文化品位。四是以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活动为契机,深入持久地推进各项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进一步提高文明程度。五是坚持把教育、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今年成功创建成为广东省教育强市。继中山火炬职业学院建成后,再投资1亿元建设中山职业技术学院,解决技术人才特别是高级技术人才紧缺的矛盾。在原有民办学校的基础上,今年再建7所低收费类的民办学校,解决外来工子女入学难题。六是加快实施“安康工程”,加快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步伐,大力推进农村基本养老保险、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完善城乡孤寡老人集中供养、贫困家庭子女入学帮扶、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为实现共同富裕安康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