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20日—21日,黄华华省长视察中山,要求中山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中山市认真贯彻落实黄省长讲话精神,通过实施六项举措,全面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一、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建立和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进一步加大对专业镇、国家级产业基地和实验室的科技扶持力度,建立和完善适应特色经济发展需要、面向社会、服务中小企业、市场化运作的行业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一是大力实施专业镇和公共创新平台创新计划,全面拓宽专业镇创新试点的覆盖范围和领域,力争专业镇、特色产业基地覆盖全市24个镇区。创新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发展模式,逐步形成一批特色明显、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的“明星品牌专业镇”和省重点科技创新示范专业镇。目前,中山市已建立10个科技创新专业镇、19个国家级产业基地、2个省级城镇化技术集成应用示范镇、1个省级可持续发展试验镇、1个国家级高技术火炬开发区和1个国家级重点民营科技园,拥有79家国家、省、市三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基本建立起以专业镇和国家级产业基地科技创新为特色,以国家、省、市三级研发机构为主体,科技中介服务并重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二是坚持走市场导向、企业主体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道路。加强创新主体建设,将企业技术创新作为加强自主创新的突破口,积极扶持企业组建各类研发机构,引导企业不断增加科研投入,推动企业成为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大力培育和发展自主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积极引导中山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按照市场化运作,强化功能建设,拓展服务范围,树立服务品牌,鼓励有条件的镇区、科技园区尽快成立生产力促进中心。研究激活风险投资机制,积极探索高新技术企业融资和担保新模式,拓宽融资渠道,激发各类科技投资主体的积极性,实现科技投入多元化。
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
一是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引导产业集聚,积极引进资金和技术密集型重化工业。充分发挥国家火炬高新区的带动与辐射作用,加速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科技成果转化和新兴产业的孵化工作,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生物医药、包装印刷、汽车电子配件等新兴优势产业。坚持高起点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注重引进技术的整体性和消化吸收引进“软件”技术,选准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引进、消化和吸收,带动相关产业技术进步。200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60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24%,荣获“2003—2004年度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全市共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37家,增长31.7%,省级民营科技企业104家,市级民营科技企业426家。二是大力扶持和发展装备制造业。市财政每年投入2000万元设立装备制造业专项资金,同时安排技改贴息资金3400万元、中小企业发展资金1000万元、科技三项经费的50%,重点用于扶持装备制造企业。计划投资1.4亿元,与省科技厅合作筹建中山市装备制造工业研究院,集中力量对集成度高、综合性强、产业渗透和辐射作用显著的高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进行科技攻关与应用推广。吸引国内外装备制造研究机构进驻中山,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体系完备、开放共享的基础公共平台,大幅度提高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计划投资120亿元规划建设临海工业园,建立国家火炬计划中山(临海)装备制造业基地,产业规划以高端位、高投入、高税收产业为主。计划用8年时间引进大型项目50个以上,引入资金300亿元以上,实现工业产值500亿元以上,实现税收30-50亿元。目前,基地已引进大型企业8家,投资总额118亿元。
三、加强产学研结合,鼓励和引导企业自主创新
集中力量重点扶持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实现从以跟踪模仿为主向以自主创新为主的转变,从注重单项技术突破向注重集成创新的转变,初步探索出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产学研联合之路。一是加强技术协作,建立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技术研究开发战略联盟。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学研联合的机制和模式,建立双边、多边技术协作,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创办研究开发机构,形成以人才、技术、产品、资本和利益为纽带的战略联盟。积极加强科技中介机构建设。以科技中介机构为平台,充分发挥中介机构为各类创新主体的粘接剂和创新活动的催化剂作用,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间的技术流动和互动。成立中科院广州技术转移中心中山分中心,依托中科院雄厚的技术力量,积极引导中山市充裕的民间资本投资高新技术产业。二是借助外脑建设公共创新平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积极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高技术企业参与专业镇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质量检测等开放性公共平台建设,为中小企业产品和技术开发提供科研和技术支持。三是设立科技合作奖,重奖为中山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市外组织和个人。四是整合科技资源,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推出科技计划重大专项,以形成重大产品和有竞争力的产业为目标,强化技术集成创新,努力实现在关键领域的科技突破和局部跃升,带动科技创新能力的全面提高。五是建立中国技术市场科技成果产业化(中山)示范基地,积极构筑市场与成果密切结合的服务平台,形成孵化规模。重点培育以“数字视听”、“智能交通”两个高知识密度板块为龙头的科技成果转化产业链。目前,基地共引进项目21个。六是鼓励和支持高层次人才来中山创业。大力实施技术人才柔性引进政策,以多种形式的“人才驿站”为载体,广泛吸引海内外高级人才来中山全职、兼职或短期工作。
四、大力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加强中山原产地保护
一是设立专利专项资金。市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门用于支持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开展知识产权试点工作,计划用5年时间,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龙头企业中培育50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加强专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培养专利信息人才,提高企业专利信息利用水平。计划用1—3年时间建立市、行业、企业三级专利信息服务网络。建设中山市专利信息服务平台,成立专利信息服务中心,为广大中小企业服务,支持50个特色产业行业和龙头企业建立专利检索专业数据库。开展专利技术实施计划,每年扶持一批专利项目,促进专利技术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打造一批具有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有竞争优势、有规模的产品,不断提高专利技术和专利产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005年,中山市专利申请3399件,同比增长33.6%,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39件,同比增长76%,成为广东省知识产权试点城市。二是成立原产地标记保护办公室,全面开展中山名优产品保护,为中山名优产品争取国际通行证。目前,已有4个产品获得原产地标记注册保护。
五、实施名牌战略,打造拳头产品
一是把实施名牌战略作为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任务来抓,先后成立了名牌产品认定委员会、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加强对全市名牌战略的领导。出台了《中山市名牌战略实施工作计划》、《关于实施名牌战略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加大对创名牌工作的扶持力度。重点规划了100家企业组成创名牌梯队,按照省以上名牌名标产品和国家质量免检产品的标准进行重点培育、重点扶持和分类指导。2005年,全市共获得中国驰名商标1个、广东省著名商标22个、中国名牌产品5个、广东省名牌产品47个(工业类)、国家免检产品27个,荣获“中国品牌经济城市”称号。二是引导企业采用先进工艺,严格标准生产,完善质量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起从产品设计到售后服务全程质量保证体系。鼓励企业开展质量认证,积极采用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三是提升品牌价值,打造拳头产品。积极实施品牌运作,整合品牌资源,加强品牌维护,提升品牌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把名牌产品培育成拳头成品。努力培育一批扎根当地、具有自主品牌、核心技术和国际竞争力的“土根企业”,形成自主的、内生的经济增长动力。积极打造区域品牌,提升产业集群的发展水平,打造一批产业升级示范区,推动产业集聚和优化升级。
六、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务实高效科技创新管理新机制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有关科技进步的重大决定和政策法规,先后出台了《中山市“十五”科技发展计划与2015年远景规划目标》、《关于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现代化进程的决定》、《中山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中山市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山市科技三项经费管理办法》等科技进步政策、法规。二是积极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加强宏观管理,围绕实现经济社会战略发展目标,积极做好全市科技进步的总体规划。强化科技项目管理,坚持突出重点和全面提升相结合,推出科技计划重大专项,集中人、财、物进行重大和关键技术联合科技攻关,规范科技经费使用方法,加强科技项目监管力度,追踪问效。创新管理手段,开发科技业务信息化管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