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领导批示]
领导批示二则……………………………………………………2
[经济动态]
中山海关采取五项措施支持地方经济和企业发展……………2
火炬区构建科技创业孵化体系,寻求产业优化新支点………3
坦洲镇2004年工业发展取得新成效……………………………4
2004年我市外贸实现顺差43.7亿美元…………………………5
板芙镇大力推广农业科技,提高农业经济效益………………6
[情况反映]
东凤镇全面提高“三农”工作水平……………………………7
工商民众分局开展农资商品准入管理工作……………………9
我市今年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10
[领导批示]
1月21日,陈根楷市长在一位基层公安干部《给市委市政府的第二个建议》上批示:我市公交工作做了大量工作,这点应充分肯定。但还有提升的空间,正如来信反映的这两方面,确实需要采取措施。请有关部门及经营单位认真研究解决。
1月18日,司徒伟湛副市长在市三防指挥部《中山市抢淡蓄水预案》上批示:请相关部门及有关单位领导高度重视,务必按市三防指挥部的部署落实各项措施,确保安全,尽最大可能抢抽淡水,增强淡水储备。
[经济动态]
中山海关采取五项措施支持地方经济和企业发展。去年中山海关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通关效率,改进服务质量,有力促进了我市经济和企业发展。一是以科技为依托,全面实施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通关作业改革,完成H2000系统切换工作,大大提高了通关效率。与深圳蛇口海关正式签署《关于水路转关运输监管联系配合办法》,大大节省了我市出口企业的运输成本。每个标准柜节省100美元,40英尺柜节省200美元以上,促进了港口转关运输货柜业务的增长。2004年我市港口集装箱吞吐量首次突破100万标箱。二是积极推进加工贸易联网监管。目前,已有53家企业开展联网监管工作。采取电子帐册实行料件总量控制、分段核销及成品出口前向海关申报单耗等措施,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企业的难题。三是“关务公开”平台进一步延伸。在坚持每月一次的“海关·企业面对面”政策宣讲会和每月一期《关企传真》的基础上,海关领导带队深入美的、佳能、国基电子等大型企业现场办公,为企业通关把脉。四是积极参与“诚信中山”建设,推动建立企业信用体系。以实施企业“红、黑名单”制度为契机,推广规范企业示范点工作,组织企业到红名单企业参观学习,举办F通道企业座谈会、大型企业恳谈会。通过举办宣讲会、送政策上门辅导及“回头看”等方式,教育引导企业整改提高。加强对企业的分类指导,完成了关区1900家企业和2298名报关员的年审工作,进一步促进了关区企业的健康发展。五是积极推动“大通关”建设。加强与国税、银行、外管等部门的联系,定期召开关港协调会,积极推广网上支付、联网申报等“电子口岸”应用项目。积极推动发展保税物流产业。六是积极配合神湾港建设,顺利完成驻神湾办事处筹建工作。成立中山海关驻神湾港办事处,对支持南部四镇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山海关办公室)
火炬区构建科技创业孵化体系,寻求产业优化新支点。火炬区坚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能力。目前,火炬区拥有科研机构49家、科技型企业108家,2004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50亿元。将中心城区定位为“科技新城”,积极组建以区管委会、五大区属工业总公司、科技企业三级管理架构为主线,以火炬创业中心、创业园及各总公司的专业孵化器为载体,把孵化服务机构、创业资本市场、中介服务机构及其它资源有机组合的创业孵化体系,通过科技孵化推进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的“双高”企业,培育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和辐射源。做大火炬创业中心,培育孵化龙头。作为创业孵化体系重要载体的中山火炬创业中心已挂牌成立,建筑面积近10000平方米,主要为有志于科技创业的海内外人士和科技企业提供一流的研发环境、良好的创业支持和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培育孵化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目前,该中心已成功引进留学人员创业企业、科研所、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等13家。同时,占地面积762亩的火炬创业园正在建设之中,力争建成集留学生创业基地、博士后工作基地和软件基地于一体的科技创新综合园区。搭建科技成果的投融资平台。投入1000万元设立开发区科技创新基金和科技创业基金,利用政府引导资金,遵循市场规律,与各类金融机构共同开发科技创业担保等服务项目,优先资助创业企业。推行技术入股、科技人员持股、技术开发奖励等制度。积极探索境内外民间资本风险投资机制。 (火炬区党政办)
坦洲镇2004年工业发展取得新成效。2004年,坦洲镇继续大力实施工业强镇战略,积极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环境,全力以赴推动工业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全年实现工业产值93.9亿元,增长22.6%;实现工业增加值21.2亿元,比增19%;企业出口创汇5.9亿美元,增长15.7%;实现工业税收2.8亿元,占全镇完成税收收入的72.4%,增长22.9%;合同利用外资1.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510万美元。工业发展后劲持续增强,工业质量效益持续提高。产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规模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明显,18家超亿元企业共完成产值57.5亿元,占全镇工业总量61.3%。制鞋、纺织服装、金属制品、化工医药、电子模具等优势产业继续发展壮大。企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企业技术改造工作取得成效,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路子取得新突破。全镇现有伊泰莲娜、联邦制药2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联邦制药公司、彩珠电子玻璃厂和源田公司等3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政府服务企业水平进一步提高。成立工业园区物业公司,提高园区物业管理水平。实行规模企业岗位责任制和定人定点联系制度。通过提高政府部门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完善市政设施配套建设等一系列有力措施,努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社会氛围。 (坦洲镇党政办)
2004年我市外贸实现顺差43.7亿美元。2004年,我市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156.2亿美元,比增19%,其中出口99.9亿美元,增长21.1%,进口56.3亿美元,增长15.4%。全年实现顺差43.7亿美元,增长29.3%。对外贸易主要呈现四大特点:一是加工贸易占主导,一般贸易大幅增长。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119.2亿美元,增长14.6%,占对外贸易额的近8成;一般贸易进出口总值33.2亿美元,增长36.2%。二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稳步增长。国有企业进出口值11亿美元,增长11.1%;民营企业进出口值42亿美元,增长20.8%;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值103亿美元,增长19.1%,占对外贸易额的66.1%。三是出口产品中机电产品占6成,传统产品持续增长。机电产品出口62.3亿美元,增长21.4%,占对外出口贸易额的62.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6.4亿美元,增长16.5%。传统产品中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10.9亿美元,增长20%;鞋类出口6亿美元,增长11.7%;灯饰出口4.8亿美元,增长24.4%。四是进出口市场中欧盟攀升至第四位。对外贸易伙伴中前四位的国家和地区是:香港46.5亿美元,增长12.8%;美国23.3亿美元,增长28.8%;台湾17.1亿美元,增长5.6%;欧盟16亿美元,增长43.7%。四者进出口值占对外贸易总值的近7成,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合作伙伴。 (中山海关办公室)
板芙镇大力推广农业科技,提高农业经济效益。2004年,板芙镇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克服四季连旱、禽流感以及欧美对南美白虾反倾销等不利因素影响,农业发展取得较好成绩。一是加快农业科技应用,充分发掘农业增收潜力,提高农业整体生产效益。通过增加投入和多渠道筹集资金等方式,大规模开展以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多方投入资金126.84万元,整治低产鱼塘1812亩;投入331.57万元,建设农路8420米、涵闸6座,有效改善了河西农产品的运销环境。引导广大种养户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初步建成水产养殖、粮食以及蔬果生产基地。二是在继续巩固特色农业的基础上,大力引进新品种,农业品种逐步走向多元化。三积极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全年共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和推广会15期,并组织农业干部、骨干农户、流通户参观学习。与市农业局合作,申报了水产深层增氧系统的研制和应用等科技项目,填补了全镇农业科技项目的空白。四是完善并深化农村各项制度建设。严格落实农村财务审计制度,明晰各村资产结构;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制度,促进土地增值,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全面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年参加合作医疗人数达27614人,比上年增长2.8%。五是加大水利科技投入,加强水利建设。投入1000万元对中顺大围板芙段4公里堤段进行达标加固,投入30万元改建孖冲水闸,投入33万元建设四联一二围水闸,大大提高了防洪抗险能力和水利调度能力。 (板芙镇党政办)
[情况反映]
东凤镇全面提高“三农”工作水平。2004年,东凤镇农业总收入2.99亿元,增长10%,非农业收入大幅增长,农村人均纯收入7300元,增长19%,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目标。东凤镇主要从五个方面抓好“三农”工作:一是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效益型农业。将600亩低产低值饲料地调整为种植粮食地,完成市下达的粮食生产任务。全年直接补贴种植水稻农民10.8万元。注重发展优质水产养殖及无公害蔬菜种植,在农业园内调整建设了3000亩优质水产养殖区及500亩优质蔬菜种植区,土地承包收入大幅增加。调整不规范的禽畜养殖、花卉种植场19个。大力推广良种和先进农业技术,共引进和推广优质品种18个。二是加快农村“五项工程”及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完成农用机耕路12公里、农桥19座、涵闸2座等工程。加快水利建设及危桥改造。投资1682万元,完成1.2公里防浪墙示范堤段工程建设及危桥改造15座。三是大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抓好健康水产养殖基地和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建设,加强安全用药培训和管理,从源头上把好质量关。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体系,成立农产品检验检测站,重点开展以蔬菜生产基地为主的农产品上市前农药残留检查抽测和屠宰场的待宰生猪抽样检测。抓好农资产品质量监督工作,严格执行农药经营A、B证管理等制度。四是建立和完善“利益向下”机制,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制定减免报建费等优惠政策,出台《东凤镇关于支持村(居)委会发展集体物业的贴息办法》,拨款100万元作为贷款贴息,鼓励各村发展工业和发展集体物业出租。村组两级新建出租物业6.6万平方米,增加集体物业收入300多万元。对经济相对落后的村实行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设立150万元专项基金,实行镇部门与村挂点扶持,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西罟村工业小区完成征地工作,主要工业项目已签订合同。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取消农业税。五是全面推进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组,派驻各村指导股份制改革工作。全镇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将于今年10月底前全面完成。 (东凤镇党政办)
工商民众分局开展农资商品准入管理工作。为加强农资市场管理,维护农业生产和农民利益,我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民众分局将农资商品监管关口前移,对化肥、农药、种子等农资商品实行准入管理。全镇各农资经营单位签订《农资商品质量把关承诺书》,配备农资质量专管员,把好农资商品质量关。按照《中山市民众镇农资商品进货查验登记备案办法》的要求,各农资经营单位建立并实施农资商品索证索票进货查验登记制度、进销货台帐制度、质量信息公示制度、不合格农资商品退市召回制度,保证全镇农资商品质量安全合格,防止不合格农资流入田间地头。各农资经营单位在销售农资商品时向购买者出具《农资商品销售信誉单》,使消费者可换、可退、可索赔。各农资经营单位在经营场所显眼位置悬挂《农资商品经营承诺》,公布工商、农业等部门的举报投诉电话,对内约束自己的经营活动,对外方便消费者监督。同时,为配合开展全镇农资商品准入管理工作,民众分局出台了针对性措施:严格依法登记,把好农资经营市场主体准入关。对没有通过前置审批或前置审批文件不全的,一律不给予核准登记,从源头上杜绝不具备条件的农资经营主体进入市场。积极开展好各阶段农资市场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查处违法违规农资经营行为。完善经济户口管理,加强巡查监管。对农资经营单位实施信用分类监管。进一步完善社会监督体系。在原有全镇16个村委消费者投诉联络站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举报网络,方便农民投诉,更好地维护农民利益。 (市工商局办公室)
我市今年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按照公交优先原则,今年我市计划投入6558万元发展公共交通事业:投资368万元建设141座城区候车亭,投资360万元建设260座镇区候车亭,投资130万元新建和改造公交站牌669个,计划投资4000万元新建6座城区公交枢纽站,采用贴息贷款方式贴息1700万元建设5个公共汽车站场。 (市建设局办公室)